一、课标分析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
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
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
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
类型。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走出自己家乡的机会很少,很难形成
空间、立体的概念和野外活动的经验,缺乏对山谷、山脊、鞍部等地
形、地貌的概念。要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即将
立体的转化为平面表示,还要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即将平面的
转化为立体的,要做到看图识地形,图在眼里,心中有图,这对初一
学生而言的确很难。
三、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
概念和判读、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可以说这节课在七年级上是最难的几节课之一,本节课涉及的概念
多、难度大,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未接触的,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
空间思维能力。其中关于地形图的分析是以后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
理以及地理思维养成的的重要基础,同时,等高线还是一个难点,等
高线知识也是后面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在以后地形图的判读中都
会用到它,对等高线的理解还有助于后面学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
知识,对以后地理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课堂上就要给学生
应有的思维、参与、当堂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们要想学好地理一定要做到
“心中有图”,当然读图能力的养成也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它需
要在今后教学中持续培养。
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
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
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
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5.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
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
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呈现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地图,叫地形图。
2、 山的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平面图上我们怎样来表示呢?
(我们一般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表示山的高低起伏。)
3、我们来看看海拔和相对高度的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的表
示的意思。
4、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陆地上有五种基本地形,山地、高原、丘
陵、平原、盆地,咱看看他们的样子。
5、那我们如何区分他们呢?同学们看看图,讨论一下,描述一下他
们各自的样子。
6、这是一座山,我们以不同的海拔高度给山作几个切面。看看有什
么好玩的发现?(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
7、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
8、大山我们都见过,山上不同部位的名称你们知道吗?
9、下面,我们看看山的这些部位的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7 个)
10、地形图还有很多种,为了美观,和观看起来比较直接,形象,容
易识别,所以,我们在绘有等高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着上
深浅不同颜色,以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状况,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
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