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学设计
一、 设计依据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
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
能力。基于这一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
官学习能力,以学生喜欢的优美舞蹈导入,引出“人口众多,自然灾
害频繁”的印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节课的学
习任务。
二、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
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通过地图及图片的阅读与分析,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
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及各种媒体中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
生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印度,联系中国,
在比较中完成本节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印度人口、自然灾害的研究,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
口观、人地协调观念。
2. 印度与我国为邻邦,印度在人口政策与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的
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口特点及自然灾害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所造成
的压力。
难点:印度临国的空间方位的记忆,人口特点及人口对印度
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水旱灾害的成因。
四、 教学任务分析
1. 关于印度的人口问题,教材抓住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这一主要特
点,纵向深入以诱发学生去思考人口增长速度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
展的相互关系,把更大的教学空间和时间留给活动设计—研讨人口增
长速度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目的是充分的展示探究性学
习的过程;关于水旱灾害频繁问题教材从两方面阐述:①自然灾害与
气候的关系;②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这两部分的教学充分利用了大量的图片,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觉,再
结合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完成教学任务。
2. 学生在中学已经学习半年多了,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掌
握了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但由于学生年龄小,
认知能力差,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分层次教学。以低
起点、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
件(用 AUTHORWARE 制作),采用引导启发、层层设疑教学法。
五、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哪些国家吗?
学生:(略)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印度歌舞,提问:你知道这段舞蹈是哪个国家
的吗?
学生:印度。
教师:你是根据什么看出来的?
学生:动作、神态、服装……
2. 新课学习
教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印度
(大屏幕展示教材 34 页阅读材料)。问 :这段材料是从哪些方面介
绍印度的?
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
教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有关印度的风土民情,请大家把收集
的资料拿出来,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介绍有关印度风情的资料。
教师:辅以图片配合学生,达到资源共享。
教师:我们对这个神秘的古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它在哪呢?
请看大屏幕(出示印度在世界当中的位置图)。
学生:看书及读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及与我国的位置关系。
教师:我们知道了印度古文明的发祥地在恒河流域,请看大屏幕
(出示印度地形图的卫星照片),在图中找出恒河平原。
学生:仔细阅读,快速找出。
教师:除了恒河平原,同学们再找出喜马拉雅山、德干高原。
学生:读图,完成任务。
教师:仔细观察印度这三大地形区,分析印度的地形分布有什么
特点?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研究,得出结论。
教师:对学生的结论予以肯定,总结学生的观点。提问:一山之
隔的中国是印度的一个陆上临国,除了中国,印度还有哪些陆上临国
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呢?它们又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呢(展示自制
多媒体课件)?
学生:先观察一会儿“印度的临国图”然后指出。
教师:活动设计:“拼图游戏”,用“AUTHORWARE”自制“印度临
国”的拼图课件,将全班学生分成八个组,其中前七个组分别选出一
个代表到讲台前,用鼠标拖动印度的临国将其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拖
错时,同组成员可以上来帮助支援,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
动手能力,突破记忆国家位置的难点。活动结束后,剩余小组做评委,
对活动的完成进行简单的评价。
学生:积极到讲台前操作,在活动中激发兴趣,感受合作后成功
的喜悦。
教师:最后总结,对于活动给予肯定和表扬。提问:在印度众多
的临国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大屏幕展示“世界上人口过亿
的国家”图 )?
学生:看图指出—中国。
教师:那么紧随其后的人口大国是哪个国家呢?
学生:看图—印度。目前人口 10.14 亿。
教师:好,印度的人口超过了 10 亿,数量非常多,那么增长的速
度又如何呢(展示印度人口增长示意图及问题)?
问题:1.从 1951 年到 2000 年,印度的人口增加了多少亿?
2.从 1951 年到 2000 年,每隔 10 年增加多少人?增加的人
口数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学生:看图计算,得出结论—数量大,增长快。
教师:出示 36 页“活动”3,结合人口增长示意图。
学生:讨论:谈谈你对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看法及众多
的人口给印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压力。(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畅所欲言)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对有创新的观点给予表扬。印度人
口的特点与中国的国情非常相似,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过渡)实际上,除了人口问题,印度还面临着自然界带给他
们的压力。(出示 P37“水旱灾害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压力呢?
学生:水灾 ,旱灾。
教师:严重不严重?
学生:非常严重。
教师:不仅严重,而且还频繁发生,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印度水、旱
灾害这么频繁的发生呢?(启发、提示)
学生:气候因素。
教师:说的非常好,是气候造成的。那么印度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呢?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学生:仔细观察气候类型图,找出印度所在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提问:那么热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这种
气候为什么会造成印度的水旱灾害呢?(展示“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
降水量图”)
学生:观察、分析,在教师的提示下概括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高
温,降水非常不均匀)
教师:接着提问:降水为什么会这么不均匀?(出示南亚风向图)
学生:读图、分析。
教师:提问:一月什么风向?七月什么风向?风从哪儿吹向哪儿?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一月:东北风,陆地→海洋;
七月:西南风,海洋→陆地。影响降水的主要是西南季风,若某一年
风来的早,退的晚,风力强→水灾。反之,则发生旱灾。)
教师:对学生的结论予以评价。
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析,独立完成教材 38 页的填写表格,体会印度
的自然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
教师:检查学生的填表情况,继续提问: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活
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学们看书 36 页,印度人民采取了哪些
措施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如果你是印度发生这样灾害地区的公
民,你又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各抒己见,纷纷献策。
教师:评价学生的看法,陈述:我们中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
家,在人口与自然灾害等方面,中国与印度有很多相似的国情。我们
希望这两个亚洲大国能够携起手来,互相帮助,解决两国面临的人口
与灾害等问题。
3.小结: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教师予
以解答。
4.学习评价与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
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相互交流,共同分
析,教师引导启发,补充总结,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的良好目的。
5.板书设计
§7—3 印度
一、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 位置、地形、临国
2. 人口及人口问题
二、 水旱灾害频繁
1. 水旱灾害
2. 成因
3. 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