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初一下册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位置、范围、邻国和首都。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印度的种族
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说出印度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
发展经济的作用,指出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的
自然特点,说出印度发展农业和工业的实例;举例说明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状况。
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印度》一节是初中世界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南亚面积
最大国家的案例教学。由于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
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区域地理教学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教
学目标的内容。教材没有面面俱到的介绍印度,主要通过:地理位置、文明古国、人口
大国、自给有余的粮食产量、发展中的工业部门等方面集中反映当今印度的自然地理和
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尤其突出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在人口增长教学中,重点抓住人口增长过快这一主要特点,以活动探究图表的方式,
让学生能够获取有用的数值信息,分析讨论印度人口过度增长及原因,以及对资源、环
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从而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通过读图判读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的分析,明确印度的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并紧紧围绕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开展讨论,逐步深入地探究印度水旱灾害
的原因,了解印度采取因地制宜相应对策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
思维能力,解释现实问题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通过印度人口众多,从过去大量进口粮食,到“绿色革命”后,实现粮食自给有余,
充分树立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能够自己解决粮食问题的信心。同时在分析印度地形、气候
特点影响印度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不同分布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推理分析
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印度发展中的工业,主要强调其原料产地和工业中心分布的密切关系,对比独立前
后工业部门的变化,尤其是对外开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有力地说明发展中
- 2 -
国家可以抓住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
印度经济发展的这些成功范例,印证了我国的改革开放、科技为先的创新发展之路十分
正确,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学情分析
本期学生通过亚洲、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
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但缺乏对区域地理
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
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邻国、首都;知道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人口大国。
2. 读图指出印度主要的地形分布和地形单元,知道主要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
3. 根据阅读材料说出印度“绿色革命”的主要措施以及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
4. 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区;举例说出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能力目标】
1. 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给经济
发展带来的影响。
2. 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培
养学生由表及里地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
3. 通过分析印度工业发展与资源的密切联系,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和工业布局的
基本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从印度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的今昔对比中,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2. 通过对印度人口问题、水旱灾害的原因等学习,培养学生认识到各地理要素之间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印度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关系;印度主要
- 3 -
的粮食作物及分布地区;印度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工业发展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讨论、归纳、图表分析为主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演示播放《西游记》片段中的歌曲《天竺少女》介绍有关印
度歌舞,提问:这些反映的是哪个国家呢?(印度)。教师简述介绍印度是世界文明古
国,指出与我国的可比性,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板书:第三节 印度
一、位置和范围
〔新课教学〕
1、 进入主页的位置和范围,课件演示:图 8-3-2“印度地形”。提问学生:印度的
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主要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及方位,对比国家面积,读出印
度首都。(学生回答略)。重点突出: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在书上找到答案填空,以此来了解印度的文明。再出示
一些图片,让学生能直观地知道印度的文化和风俗。
3、 课件演示:图 8-3-2“印度的地形”,引导观察:印度的地形特点,找出主要的
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认识印度地形特点。
4、 学生读图,回答:主要河流是恒河(印度人心中的母亲河,圣水河),印度地
形可以分成三大地区,西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广大的
德干高原。
5、 教师讲述:从地形来看,印度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德干高原,其次是恒河平原,
山地面积较小,绝大部分领土海拔在 1000 米以下,起伏较小,由于开发历史悠久,(补
充)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印度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转承人口问
题。
- 4 -
板书: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6、 进入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演示:“世界人口数前六位国家”,读出中国和印度的
人口数。截至 2010 年,印度人口总数为 12 亿,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人口超过 10 亿的国
家。
7、 课件演示:图 7.35“印度人口的增长”,思考:印度的人口数,从 1951 年到 2011
大约增加了多少亿?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 10 年的增长速度,师生得出印度人口问题
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8、 学生通过以上分析,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课件演示人
口压力的图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印度人口如果继续按照年均近 1600 万人的速度增长,这个南亚大国将在 2030 年取
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了避免人口爆炸的危机,印度政府正逐步加强计
划生育的宣传推广。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转承。
板书:三、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9、 进入水旱灾害频繁,展示印度洪灾和旱灾的图片和视频,思考:是什么原因造
成印度多水旱灾害呢?
10、 引导学生从印度的纬度位置入手,结合前面学过的亚洲气候分布,课件演示
图表“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印度主要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点。
11、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 两季。
降水集中在夏季,特别是 7 月可以达到 600 毫米以上。
12、 课件展示图“南亚 1 月、7 月风向”,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风向和源地入手,
简单分析出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并组织学生讨论:西南季风的强弱和
登陆时间的早晚对印度降水的影响,并完成课件的填表练习。
13、 提问:印度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采取的应对措施?
〔课堂小结〕印度,这已拥有几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在今天是否还延续着昔日的辉煌?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复习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近年来人口增长过快等,粮食需求压力
大,因此印度十分重视粮食生产。我们这节课重点讨论印度的粮食问题,导入新课。
板书:四、发展中的大国
- 5 -
〔新课教学〕
1、 课件演示:图 8-3-4“印度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让学生快速抢答:刚才在图
中你看到哪两种粮食作物?读书明确印度水稻和小麦均居世界前列,知道印度是一个农
业大国。
2、 提问思考:印度自然条件是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提示从地形、气温和降
水考虑)。学生讨论归纳:印度地处低纬地区,热量条件好,降水量丰富,地形起伏平
缓,耕地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3、 引导学生读 73 页阅读材料“绿色革命”,思考:印度在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
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并找出“绿色革命”重要措
施。
4、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通过“绿色革命”,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目前印度粮食
不仅能够自给,且有一定的余粮出口。
5、 课件演示:对比图 8-3-4“印度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
以及“印度的地形”,思考: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印度的年降水量和地形等自然条件的
关系。
6、 学生观察,对照分布图,分组讨论,归纳: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
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河沿海平原
上;小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河德干高原西北部。
7、 教师点评,得出结论:印度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
她的工业发展又是怎样的呢?转承印度的工业。
板书:五、发展中的工业
8、 进入发展中的工业,课件演示:表格“印度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分布”,指导学
生读书 73 页,思考完成填表:
比较工业部门 独立之前 独立之后
基础工业 纺织工业、采矿业
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化学
工业、棉麻纺织工业
高新技术 无 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
教师简述独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
国工业,取得较大的成绩,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
- 6 -
9、 课件演示:图 8-3-5“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读图找出主
要工业城市,分析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完成填表:
工业部门 分布地区 主要工业城市
钢铁工业 煤、铁产区(印度东部、德干高原中部) 加尔各答
棉纺织工业 棉花产区(德干高原西部) 孟买、班加罗尔、新德里
麻纺织工业 黄麻产区(印度东部) 加尔各答
师生讨论分析,发现规律:工业中心接近原料产地。深入思考:就近的好处。
10、 学生阅读:活动第 74 页的材料“印度的高新技术发展”,自由谈谈看法。
11、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作引导。
〔课堂小结〕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 2003 年统计它的人均 GDP 只有 470 美元。
但印度注重高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技术,印度政府已经选取信息产业以及软件也作为经
济腾飞的龙头,在高科技领域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都给我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
验。“了解别人的成功和失败,吸取经验,避免走弯路。”
〔课外拓展〕
通过图书和网络收集印度的文化风情、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作品、宗教、民俗等资料,
制作电子小报,相互交流,积极参加学校和市区组织的信息技术竞赛活动。
〔板书设计〕
一、位置和范围
1. 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首都,邻国
2. 地形特点
3. 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1.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 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三、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1. 热带季风气候及特征
2. 西南季风的影响
- 7 -
四、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1. 绿色革命
2. 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的分布
五、发展中的工业
1. 独立前后的工业变化
2. 主要工业中心和分布
3. 印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教学评价
《印度》一节的教学重点围绕“印度突出的人口过度增长、水旱灾害频繁、粮食问
题等展开了一系列的读图、读图、相互讨论、合作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
学,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读图判读和分析、讨论,使学生的综合推理分析地理问题的
思维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入手,教给学生分别从自然地理和人文
地理角度去探究区域的突出特征,建立基本的框架知识结构,如,让学生观察印度的纬
度位置,判断所在热量带,根据亚洲气候图找出所属气候类型,判读孟买的气温和降水
量图,归纳气候特征,引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层层推进,培养分析推理的能力。
七年级学生存在着熟练识图用图的困难,还需继续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另
外,多媒体课件虽然实现可以任意选择学习板块(分支),但板块内,相对还是有流程
控制。因此,课件教学还需在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选择上课内容上提高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