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七年级《地理》(商务星球版下册)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第三节“印度”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分布和主要河流;根据资料,说出宗教对印度社会
文化的影响;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以及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社会经
济带来的影响;阅读地图,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阅
读地图,指出印度主要的工业城市和工业部门,简要分析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阅读
资料,简单了解印度工业发展历程,举例说明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大洲、地区等大尺度区域,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研
究某一区域地理特征的思路框架,也就是从区域的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等角
度分析。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地理要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如地理要
素分布图、等值线图、气候直方图等地图的读图分析方法。国家部分相对于大洲和地区来说,
属于较小尺度范围的区域,所涉及的内容较大洲和地区来说更为详细具体。在学习的过程中,
需要抓住每一个区域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社会经济特征,并学会运用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
影响和相互联系来理解、解释问题。由于学生目前还欠缺这一方面的能力,因此这将是教学
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设计理念】
本节课选用重走取经之路作为情景进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入手,转入到现代全
新的取经之行,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重走取经之路的情景设置,将本课的重难点融入
到取经的过程中。把问题的探究设计为降妖除魔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经
图中扶危济困的行为,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设计了三个主题活动,对应课标的要求。三个活动分别涉及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
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印度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本节课强化了案例教学,主动学生自主读图能力的培养和地理问题分析方法的指导,渗
透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归纳与迁移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并进行展示,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分布和主要河流,说明印度
地理位置对农业、工业的影响;运用地图和资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概括印度的自然环境
特点并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提炼信息、整合知识、综
合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对印度因地制宜发展的分析,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可持
续发展观,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图文资料,了解印度在种族、民族、宗教、语
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难点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图表归纳概括法、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师引领讲授法
【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西游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取
得真经。今天我们跟随师徒四人重走取经之路,去探访神秘古国。这个神秘古国所在地就是
当今的印度,那在出发之前,我们先了解印度的概况。展示图片,结合文字资料,介绍印度
国旗、面积等基本概况。
[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图文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察一:印度地理位置
我们跟随唐僧师徒四人踏上取经之路,准备启程之前就遇到一个难题,唐僧提出经过沧
海桑田的变化,不知印度今在何方,我们先跟随孙悟空前去打探一番。
活动 1:探究印度的地理位置
任务:探究印度的地理位置
要求:读图 1、图 2,先自主思考,再组内交流,并推选代表发言。
图 1 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图 2 印度的地理位置
展示:小组代表指图描述地理位置
评价:组内补充,组间质疑
学生展示:由小组代表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三方面展示交流结果
[ 设计意图 ]各小组代表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引领。回顾经纬度相关知识,再次
强化地理位置的研究方法。
承转:打探清楚印度位于何方,师徒四人便启程了,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
一起踏上取经之路。
情景展示,取经图中疑似遇到妖怪。
师:沙僧看到前面白雪皑皑、云雾缭绕,感觉有妖气。唐僧派出猪八戒和孙悟空前去降
妖除魔。虚惊一场之后发现,原来“有妖气”的地方是印度的一座山脉。那我们一起了解一
下印度的自然环境有哪些特征。
考察二: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
活动 1:探究印度的地形地势特征
任务:探究印度的地形地势特征
要求:小组组长组织组员读图思考交流,总结印度的地形地势特征
展示:小组代表指图说明
评价:组内补充,组间质疑
学生展示:由小组代表从地势特征、主要地形区两方面展示交流结果
[ 设计意图 ]各小组代表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引领。回顾地形地势相关知识,再
次强化读图总结的研究方法。
承转:降服了喜马拉雅山这一位“妖怪”之后,我们跟着师徒四人继续取经之行。翻过
世界之巅,到达山脚下听到了嘈杂的人声,看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又是发生了什么呢?
展示恒河的图片,播放视频,引出宗教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
[ 设计意图 ] 用图片和视频的形 式
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宗教文化,趣味性较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承转:正当师徒四人欣赏歌舞、感受印度瑰丽的宗教文化时,音乐声中传来了嘈杂的人
声,隐隐还夹杂着哭声,究竟发生什么了呢?
展示印度洪灾和旱灾的图片
师:原来是人群中有一个老农在哭泣,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一路扶危济困,看到这样
的场景不由走上前去询问。
活动 2:探究印度的气候特征。
任务:探究印度的气候特征。
要求:小组组长组织组员读图思考交流,总结印度的气候特征,讨论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展示:小组代表指图说明。
评价:组内补充,组间质疑
学生展示:由小组代表从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气候的影响三方面展示交流结果
[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各小组代表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
引领。回顾气候相关知识,再次强化读图总结的研究方法。
承接:了解了老农的遭遇,师徒四人不由感叹自然的力量猛如虎,但是听说印度人们已
经找到方法驯服这只猛虎,此次西行就是来取经。那么驯服老虎的真经应该找人取呢?
考察三: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活动 1:印度的农业发展。
任务:探究气候和地形对印度农业发展的影响。
要求:小组组长组织组员读图思考交流,总结印度的农作物分布特征特,讨论地形气候
对农业的影响。
展示:小组代表指图说明。
评价:组内补充,组间质疑。
(每组发放教具“取经宝典”一套)
自制教具“取经宝典”中包含 4 张地理图表。分别是:印度地形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
图,印度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印度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分布图。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讨论,
可以得到印度气候、地形对农作物分布影响的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关注并归
纳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思维。
学生展示:由小组代表从气候特征以及对农作物的分布影响,地形特征以及对农作物分
布的影响四个方面展示交流结果。
[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自主总结印度的农作物分布特点,但分析原因是难
点。教师应提供相应的辅助资料,协助学生探寻并归纳出分布是受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影响
的。本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碎片化知识之间的联系。
承转:印度的农业经过“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橙色革命”后
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工业方面的真经也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有幸请到了印度工业部长阿米
塔布·坎特带我们了解印度的工业发展。
活动 2:印度的工业发展。
任务:探究印度工业布局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要求:小组组长组织组员读图思考交流,总结的工业分布特征,讨论形成的原因。
展示:小组代表指图说明。
评价:组内补充,组间质疑。
[ 设计意图 ]印度的工业分布有明显的靠近原料产地的特征,因此符合因地制宜的原
则。通过讨论探究,学生对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读图归纳总结的能力得到
了进一步提高。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与唐僧师徒四人重走取经之路,了解了印度的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特
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
征。印度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其自然环境特征,而自然环境特征又影响了其人文环境。学习研
究过程中要注意抓住突出特征,找出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 板书设计 ]
文明古国
印度
发展中的大国
快速发展的经济
印度的农业
印度的工业
文明古国
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印度的自然环境
印度的民族和宗教
工业的成就
主要工业城市和工业部门
软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