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4.1.2《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从 1946 年到 1948 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 )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推行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2. “1947 年 7 月至 9 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
战略进攻……”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开始
B.“双十协定”签订
C.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D.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3. 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
A.东北人民解放军 B.中原人民解放军
C.西北人民解放军 D.华东人民解放军
4.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土地政策,实行( )
A.减租减息政策 B.耕者有其田
C.家庭承包责任制 D.地主土地所有制
5. 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要
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由此可见,
辽沈战役( )
A.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B.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C.使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D.加速了南京国民政府灭亡
6. 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
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众的大力支援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解放军作战勇敢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7. “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
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文中的“它”指的是( )
A.挺进大别山 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土地改革 D.发动三大战役
8. 如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
幕。下列描述与其相符合的是( )
大别山
A.“千里挺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9. 1946 年 7 月到 1948 年 9 月,山东有 580 余万农民,冀中有 480 余万农民支援前线。淮海
战役中,华东解放区共组织出动民工 150 万人,担架 30.5 万副,大小车 88 万辆,牲畜 6 300
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
车推出来的。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民众的大力支援
B.解放军作战勇敢
C.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D.党中央指挥正确
10.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决定以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代替减租减息的土地政
策,其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需要
B.农民渴望获得土地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巩固解放区政权的需要
11. 下图是 1947 年《东北话报》上发表的题为《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
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全面内战的爆发 B.三大战役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12. 1948 年秋,中共中央果断决定与国民党军队主力进行决战,首先选择在东北境内发动了
( )
台儿庄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14. 解放军战将粟裕在某次战役之后,于“万马腾欢”之时,填《沁园春》一首,其中一句是“杯高
举,望军民莫醉,鞭指江南”。这次战役是( )
A.淮海战役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平津战役
13.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
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
仗”是指( )
①平津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百团大战
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 1947 年 8 月 7 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
经过 20 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
胜利到达大别山区,这次胜利进军( )
A.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B.开辟了陕甘宁解放区
C.严重威胁了南京和武汉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 1946 年初,国民党进攻解放区,失利后迫不得已于 1 月 5 日与我党初步达成停止国
内军事冲突的协议。然而,这只不过是国民党用来玩弄缓兵之计的政治花招,时隔不到半年,
国民党就秘密调动大军进攻中原解放区。以中原解放军突破国民党 30 万大军的重重包围、
实行战略转移为标志,我们党开始了震撼世界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此
时,我党武装力量只有 100 多万人,而国民党军队有 400 多万兵力,在武器装备上,我军也
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率领解放区军民,采取战略和策略相
结合的原则,奋起反击,并且在全军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立功运动”“王克勤运动”“整军
运动”,进行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不断增强部队战斗力……
——冯晓蔚《“三大运动”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1)1946 年初国民党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哪次会谈达成的协议?
(2)据材料,指出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与我军相比有哪些优势。尽管如此,但国共对抗的最
终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就中国共产党本身而言,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此结果出现的原因有
哪些。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大战役示意图
材料二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工 543 万人
担架 30.5 万副
大小车 88 万辆
牲畜 76.7 万头
船只 8 500 只
筹粮 9.6 亿斤
挑子 20.6 万副
材料三 1949 年 4 月 20 日晚,中路大军的突击队首先发动渡江作战。一声令下,在水面待命
的解放军部队千船竞发。第 27 军某团 5 班的渡船冲在最前面,他们不怕牺牲,迎着敌人的火力
冲锋,第一个在繁昌县保定乡夏家湖登上长江南岸,成为“渡江第一船”。
(1)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解放东北全境,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优势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_。
②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_。
③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3)请你根据材料三归纳出“渡江第一船”精神的内容有哪些?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
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材料二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 430 万人,装备精良并有空军、舰艇以及美国的大量
援助;中国共产党只有 270 万人,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这
时,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并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材料三 “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1)材料一中说的“两个拳头”指的是什么?“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插上一刀”有何历史意
义?
(2)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概括三大战
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描写的是哪场战役的场景?这场战役解放的是哪座著名城市?它的解放标志着什
么?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及给我们
的重要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DABD 6-10ACAAC 11-15CBACC
二、非选择题
16. (1)重庆谈判。
(2)优势:武装力量强大;武器装备先进。
原因: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支持;共产党正确的作战方针;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赢得大多
数爱国主义人士的信任和支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17. (1)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
在全国的胜利。
(2)“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影响战局或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言之有理即
可)
(3)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只要答到“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或与之相近的表述即可)
18. (1)①蒋介石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③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历史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150 多万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精锐,使人
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3)渡江战役;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 22 年统治的覆灭。
(4)原因:人民解放军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
民党统治腐败和不得人心。
启示: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得人心者得天下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