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体系的瓦解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描述、图片说明、视频回顾等方式还原历史,让学生了解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
和发展过程,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理解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原因和亚非拉地区的发展要
求。
2.引导学生观察地图,逐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材料,
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解决难题。
3.通过学习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及其抗争的过程,体会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 治体系的艰
难经历,认识到一个国家只有加快发展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对比中国的发展,增
强热爱和平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掌握独立后亚非拉国家召开的亚非会议和成立的七十七
国集团。
难点: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回分别对埃及和巴拿马的意义。
自主学习:通读全文,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在亚洲,20 世纪 40 年代 , 等国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最大的
殖民地国家,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
2、在非洲,1952 年 独立,1956 年宣布将 收归国有。1960 年有 17 年非洲国家
独立,被称为 年。1990 年 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终结。
3、在拉丁美洲,1959 年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经过 1964 年到 1999 年的斗争,2000 年 1
月 1 日,巴拿马正式收回 主权。
4、亚非拉摆脱殖民枷锁后,面临的共同任务是 , 。
5、1955 年 会议,中国代表周恩来作了发言。六七十年代, 和 等国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成为新兴的现代化国家。1964 年 77 年发展中国家,发表了
《 》,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合作探究:结合课文和相关链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下列问题。
材料 1: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印度国父)
材料 2:1952 年 7 月 23 日,以穆罕默德·纳吉布和迦玛尔·阿卜杜勒·纳赛尔为首的 89
名中下层青年军官——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反帝反封建的“七月革命”。赶跑法鲁克
国王,推翻英国庇护的埃及君主统治,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政权。
材料 3:1959 年,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殖民体系如何瓦解。
材料 1:从沙特的吉达港到黑海的康斯坦察港,经苏伊士运河比绕过好望角可缩短 86%的距
离;每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货物量占全球海运货物总量的 14%。苏伊士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
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材料 2:1903 年,美国强迫巴拿马签订不平等条约,将运河区变成巴拿马的“国中之国”,
在这里悬挂美国国旗,施行美国法律,并建有美国的军事基地。美国付给巴拿马的“租金”
仅占其取得的运河船只通过费的 1%。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条运河在殖民体系瓦解过程中的重要性。
世界上共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40 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美)。亚非拉国家
绝大多数是不发达或最不发达国家。1971 年 24 个成员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2015 年,全
世界经联合国批准的最不发达国家已经有 44 个。
材料 1:因历史的原因,资金技术落后,亚非拉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埃及的棉花、东
南亚的橡胶和锡等,造成了对发达国家和世界市场的依赖
材料 2:西方国家利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向发展中国家高价出售工业品,低价收购农
产品和工业原料,通过这种不等价交换,20 年间就使发展中国家损失了 1300 多亿美元。
3.殖民体系瓦解后,面临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拓展提升:学习本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可与大家一同分享。
课堂练习:
1、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运河,于 1914 年通航,是国际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
程奇迹之一。1999 年,当政府从哪国手中收回该运河的全部主权( )
A.西班牙 B.英国 C.葡萄牙 D.美国
2、下面是九年级某班小明同学围绕“印度的独立与振兴”制作的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与史
实明显不符,此处是( )
独立时间:1947 年
斗争对象:英国
领 导 人:纳赛尔
发展状况:印度独立后半个多世纪中,科技领域成绩显著,综合国力有了较大增强。
A.独立时间 B.斗争对象 C.领导人 D.发展状况
3、1960 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主要是因为这一年( )。
A: 非洲出现了第一个独立国家
B: 有一大批非洲国家获得独立
C: 是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开端
D: 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4、2016 年巴西奥运会的举行,使得世界聚焦拉丁美洲。下列拉丁 美洲国家中,走社会
主义道路的是( )。
A、古巴 B、巴西 C、阿根廷 D、巴拿马
5、1945 年联合国成立时,有 51 个成员国。2012 年联合国已经有 192 个成员国,其中新增
的成员国绝大多数在联合国成立时还是殖民地。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践行
B、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C、 非洲的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D、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相关链接:
1、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即 1955 年 4 月 18 日至 24 日,29 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
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
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周恩来在会上声明,“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愿意同美国政府讨论缓和台湾海峡紧张局
势的问题。”面对会中各国的不同要求,提出了求同存异,得到各国的认可。
2、"亚洲四小龙":指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亚洲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
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
术,迅速走上发展道路,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之一,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
裕的地区。
3、不结盟运动:1956 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
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1961 年 9 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 个国家的代表
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
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4、七十七集团:1964 年 6 月 15 日,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
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形成“七十七国集团”。他们争取建立
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表达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