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3.1.2《罗斯福新政》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
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罗斯福新政在政治“成功”的主要作用是( )
A.恢复并发展了经济 B.改善了人民生活
C.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D.加强了中央集权
2. 1935 年到 1942 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 120 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其主要目的是
( )
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 新机场 地下水道
12.2 万幢 66.4 万英里 7.7 万座 285 个 2.4 万英里
A.国家干预经济 B.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
C.兴建公共工程 D.增加就业、缓解危机
3. 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国家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B.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C.新政使美国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D.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4. 罗斯福在 1933 年的就职演说中指出:“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
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为此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对农业的整顿
C.对工业的调整 D.兴建公共工程
5.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要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国家经济,用国家的力量推
动经济的运转,20 世纪 30 年代这一思想的成功实践是( )
A.新经济政策 B.德国法西斯专政
C.罗斯福新政 D.匈牙利改革
6. 1933 年 3 月,一位美国总统在就职典礼上说“在此紧急关头……他们选我出来实现他们的
愿望”。他上任后为“实现他们的愿望”实施的是(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科技立国”政策
7. 有人说:“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这样说的依据是( )
A. 实行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B. 采取冷战政策
C. 建立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实行新经济政策
8. 图一和图二分别为 20 世纪前期苏联和美国的两项措施的宣传画。这两项措施的实施都
(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C.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D.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
9. 1933 年,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
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累毁于一旦。”针对以上诸
多问题,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中心措施是( )
A. 整顿银行 B. 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
C. 调整农业政策 D. 兴建公共工程
10. 罗斯福逝世时,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社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念罗斯福
总统之丧》中评价说,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动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人民生活”.对
此理解错误的是( )
A. 罗斯福新政使经济危机完全在美国消除
B.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C. 罗斯福新政改变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社会危机
D. 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革除弊端的一次经济和社会变革
11. 海报是一种扩大宣传、辐射大众的艺术形式,其细节折射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化。下图
“工作付酬的美国”是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一重大改革中的某项政策宣传画,为了执行这一政
策,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直接发放救济物资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 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12. 1933 年罗斯福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其主要目的是( )
A.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B.恢复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
兴建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
D.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13. 罗斯福新政的结果是( )
A.消灭了经济危机的根源
B.改变了美国社会的性质
C.化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D.使美国经济摆脱了危机并逐渐复苏
14. “在 30 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
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大国崛起》这段解说词评论的是( )
A.“科技立国”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斯大林模式 D.改革开放
15.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作用是( )
①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 ②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
③使美国从根本上消除了危机 ④使美国渡过了危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机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
应付危机的那种惟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
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
材料二 《国家工业复兴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
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
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国家仍处在危机存亡的关头”指的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试对材料二作一简单的评价。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 年初,美国似乎日趋繁荣……10 月,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
围内经济萧条随之而来,而且萧条的强烈程度和延续时间的长久都是空前的。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3 年 6 月罗斯福总统就职不久,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授权罗斯
福总统拟定工业公平竞争的法规。这些法规就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
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
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摘自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篇》
(1)材料一中“经济萧条”指什么?它具有哪些特点?美国摆脱“经济萧条”的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上述事件的中心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体现了上述事件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三中“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是什么含义?你如何理解材
料三中提出的新政“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的观点。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具体表现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次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材料二 允许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我们没有必要去躲
闪。……合众国的人民并未气馁,他们已经选择我来作为实现他们愿望的工具。我怀着崇高
的信念接受人民的委托。
——1933 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2)材料二反映了罗斯福对当时形势持什么态度?
材料三 国会的政策是:要消除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内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减少州际贸易和
国内外贸易的障碍;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以提供普通福利;
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
要使各产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
外);要提高购买力以增加工农业产品的消费量;要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要改进劳动标准,
并在其他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
——《全国工业复兴法》
(3)材料三中美国国会的政策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材料四 193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政府拿出
30 多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随后又实行“以工代赈(救济)”工程,全国共兴建了包括田纳西水
坝在内的水库、桥梁等共 18 万个公共工程,解决了 400 万人的就业问题;1935 年,国会通
过《社会保障法》,规定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障,还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公用事业法
案》等一批法规。在新政的推动下,美国共修建了近 1000 个飞机场、800 多所医院等公共
设施,国民生产总值从 1933 年的 742 亿美元增至 1939 年的 2049 亿美元。
(4) 依据材料四,归纳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写出两点即可)
材料五 罗斯福新政由国家直接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从 1935 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
济指标都稳步回升,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二战后,这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在西
方国家普遍得到应用。
(5) 根据材料五,指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DCDC 6-10CAABA 11-15DADBB
二、非选择题
16. (1)1929 年,在美国首先爆发的经济危机,同时引起了社会政治危机.
(2)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指导,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调整.
(3)资产阶级为了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不得不对工人阶级作出一
些让步,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17. (1)“经济萧条”: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事件:罗斯福新政。
(2)措施:调整工业。国家干预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含义:资产阶级国家干预经济。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
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
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18. (1)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2)坚定信念,积极应对危机。
(3)国家干预经济。
(4)失业救济、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5)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为西方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提
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