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记课文中的名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类活用、特
殊句式等语法现象。初步了解诸子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探究以山水为喻阐述道理的形象化的议论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先哲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引发自我从
自然界获得启示与感悟。
二、教学重点:熟记课文中的名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类活用、特殊
句式等语法现象。领会先哲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探究以山水为喻阐述道理的形象化的议论方法。
四、教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并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导入:很多同学在暑假外出旅游,美丽的山水风景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谈谈你们的感受,如果没有外出,也没有关系,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看到巍巍
高山,滔滔大江时,你会想到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先秦诸子们从“山水”
中读出了什么,有什么感悟?
1、课题中“喻”——用……做比喻
2、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圈画疑难词汇。
3、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重难点词汇。
为、虽、必、毒、辞、垂、交、舍、至、厌、知、乐、舍、盈、本、涸、声闻、
耻、小、达、利、几、正、尤、莫、下、易、因、常 等
作业:整理重难点词汇并掌握。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第二课时:
重点:领会每则短文所寓含的哲理,探究以山水为喻阐述道理的形象化的议论方
法。
1、 检查词汇掌握情况。
2、 (8 班)以《论语雍也》一则为突破口,讨论两大问题:(1)智者乐水(水
具有怎样的物态性质?引发哪些联想?智者为何乐水?)(2)仁者乐山(山
具有怎样的物态性质?引发哪些联想?仁者为何乐山?)从而对每则短文阐
述的道理有深入的理解。
(3 班)讨论各则短文所寓含的哲理,并尽量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3、 思考诸子以山水喻理的不同侧重点,从而对诸子的思想、学术主张、政治态
度有初步理解。完成学案 33 页研读课文自主探究一、二。
4、 总结设喻说理的议论方法的特点:以山水的种种物象来比喻人生体验和感
悟,从而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哲理浅显化,给人以鲜明清晰的认知
和生动形象的美感。将哲学思考融在对自然的领会之中,隐藏丰富的意蕴和
形象智慧。
作业:背诵课文 1、3、4、5、8、11 段
第三课时:
重点:在领会先哲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人生哲理的基础上,引发自我从自然界获
得启示与感悟。
1、检查背诵、学案完成情况。
2、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风雨雷电、鸟兽虫鱼,“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独特
的形态和变化,都能启发我们联想、思考、给我们感悟、教益。结合本文以山水
为喻的方法,从大自然中选取一种事物,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一百到一百五
十字。
3、全班交流。预想
作业:将感悟整理扩充至两百五十字左右。
教学后记:由于诸子散文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文字本身上存在一定障碍,因此在
实际教学中,推进速度比预想慢,经过调整,教师通过 PPT 演示帮助学生将每
则短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梳理并熟记,同时探讨分析包含其中的道理,使学生对
其内容有感性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本文是先秦诸子思想智
慧的结晶,但由于是由十一则短文构成,内容上缺少内在联系,很难去整体把握,
让学生有整体印象,造成学过后除两句名句就很难记起其中的内容。因此教师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作为一根主线,将十一则短文串联起来,既能使学生对
文章内容有整体感知,同时对设喻说理的方法也有了感性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