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二上册-第五单元十四《诸子喻山水》教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二上册-第五单元十四《诸子喻山水》教案(1)

ID:668464

大小:5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诸子喻山水 教学目标:熟记课文中的名句,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掌握以山水为喻阐述道理的形象化议 论方法——喻证法。领悟先哲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思及从山水中获取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熟记课文中的名句,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掌握以山水为喻阐述道理的形象化议 论方法——喻证法。 教学难点:领悟先哲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思及从山水中获取的人生哲理。 课时: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山与水,似乎自古相依。山,坚毅、崇高、博大。水,深沉、灵动、壮阔。自然山水独 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古代文人常寄情山水,并将其付诸笔端。山水诗正是通过描绘山 水景色来抒发情思,代表人物:王维《终南山》(高一第二学期)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以“我”观物,因景抒情。全诗写景、写人,动如 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古代文人不仅寄情山水,更由山水生发奇思妙想,省悟人生哲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 《诸子喻山水》,看看先秦诸子们从山水中感悟出那些人生哲理。 二、作者简介 1、诸子 诸子:中国春秋战国时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儒、道、 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 10 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以孔子 、孟 子为代表)、墨(以墨子为代表 )、道(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法(以韩非子为代表)4 家 。 代表他们政治和学术观点的著作分别是《论语》、《墨子》、《老子》、《庄子》、《列子》、 《韩非子》等。 2、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辅佐鲁定公。 后来因与主宰鲁国的贵族政见不和,离鲁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讲学、整理古代文献资 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 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论语》是儒学 最主要的经典,语言精炼简洁、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孔子企图恢复周礼,主张以仁德治天下,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3、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著名的思想 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共同创作的,是孟子思想的集中反应。孟子继承和发展 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挥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 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4、老子和《老子》 老子(约前 571—前 471),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春秋时期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即《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老子》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体系核心 是“道”,提出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老子》开创了我国古代哲 学思想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孙子和《孙子兵法》 孙子(约前 535-?)名武,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末期兵家代表人物。孙子曾以兵 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这十三篇兵法便是《孙子兵法》,或称《孙子》。 《孙子》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世界第一兵家名书”,它的军事思想的中心是要求以 智谋取胜,而不是以力胜敌,因此,它对战争的态度十分严肃慎重。 孙子认为,战争乃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认真对待,必须牢牢抓住政治、 天时、地利、将帅、法制这五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6、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前 280—前 233),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思想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著有《孤愤》、《五蠹》等,曾和李斯一起受业于荀子。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 “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 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 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 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 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 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 7、管仲和《管子》 管仲(前 725-前 645),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阜阳东南)人。春秋初期 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 《管子》并非管仲所作,而是战国时期齐国学者假托管仲之名而成书的。现存《管子》 86 篇,是西汉刘向校订。《汉书•艺文志》把《管子》列为道家;《隋书•经籍志》列《管子》 为法家。实际上,《管子》以儒法兼综为特征,又吸收道、兵、阴阳、农家等思想,内容非 常庞杂。 8、补充 墨子(约公元前 468 —约公元前 376),名翟,汉族,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 丘)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其弟子收集 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 “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是儒家学说的 集大成者。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第二课时 三、疏通文意,解析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注重课文的诵读) 第一则 1、疏通文意 为:堆积 未:没有 篑:装土用的竹筐 平:填平 虽:即使 往:前进 2、问:第一则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 答:喻体:为山、平地;本体:做事 3、问:孔子通过为山、平地讲述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事情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 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成语:功亏一篑(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儿而未能完成。含惋惜意。) 4、问:孔子是如何阐释其哲理? 答:以“为山”、“平地”为喻,从反、正两个方面阐述哲理,采用喻证法。 喻证法,也叫比喻论证法,是议论文中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 论证方法。 小结:《论语·子罕》在《论语》中居第九,本篇共包括 31 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弟子对孔子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这一则孔子所强调的是一种自强 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一端。孔子本人就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意志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 第二则 1、疏通文意 遍:全部 必:通“毕”,尽,完全。 立:产生、兴起 助:帮助 大人:君主 形:形体 历 心:尽心 毒:残害 伏:潜伏 交:同 朴:纯朴 舍:房舍,引申为归宿 2、问:第二则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 答:喻体:太山、江海;本体:治国 3、问:韩非子讲述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君王治国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 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4、问:韩非子是如何阐述这一哲理的? 答:以“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 小助,故能成其富。”为喻,采用喻证法。 小结: 这一则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天、地、山、海,物到人,君主气魄像天地、心胸像 山海,相对应,民富国强,由上到下。上、下,上下交朴,建功立业,恩泽后世,国家大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民族精神当中很早就强调包容的意识。《易经》上说“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强调包容性的一面。韩非和别人略有不同的是,他更强调治国的一 面,这和他的法家思想是一致的。 第三则 1、疏通文意 辞:推辞,拒绝 厌:同“餍”,满足 2、问:第三则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 答:喻体:海、山;本体:治国治学 3、问:管子讲述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治国、治学上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只有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士 人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4、问:管子是如何阐述这一哲理的? 答: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喻,喻治国治学要有兼容并 包的宏大气度,采用喻证法。 小结:与上一则有相同点,治世要有宏大的气魄和宽容的胸怀,也存在着不同点,这一则还 提到士,不但谈到治国,还讲了治学,涉及面更广。《管子》归属于杂家,其中杂糅了儒法 道名诸家的思想,这一则正体现了这一点。 第四则 1、疏通文意 “知”同“智” 乐:爱好 乐:快乐 寿:长寿 2、问:第四则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 答:喻体:水、山;本体:为人(修养) 3、问:智者为何爱好水,仁者为何爱好山? 答: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维活跃, 性情活泼好动就像流水一样,所以智者 天性容易亲近水并以水为乐。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厚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像山般 沉稳,所以仁者天性易亲近山,并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4、问:孔子是如何阐释智者和仁者的? 答:以水喻智者,以山喻仁者,将山、水的物性与仁者、智者的品性相联系,形象生动 而又深刻。 5、问:孔子想传达什么? 答:为人要加强自我修养,既要像智者一样聪慧,又要像仁者一样宽厚,努力成为德才 兼备的君子。 小结:《论语·雍也》是《论语》的第六篇,和第五篇《公冶长》相衔接,继续讨论、印证 和阐述如何行仁德。本篇共包括 30 章。儒家习惯把君子分为两种,仁者与智者。仁者强调 道德的完善,智者偏于智慧的通达。其实在最高的层面上,仁者与智者他们自然会在“山顶” 会合 。仁智有分,不过在特定的背景下强调其特殊性而已。山的厚重,宽博,安静,从容, 确实具有仁厚的特点。水的灵动不拘,变化恣肆,不择地而流,确实像智慧的化身。《世说 新语》上讲北人学问与南人学问的差异,也指出北人厚重,南人通透的特征。这样说来,北 人像山,南人像水,本来北方多山,南方多水,可见山水对人的性情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则 1、疏通文意 斯:这,河水 舍:停留、止息(一词多义) 2、问:第五则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 答: 喻体:流水;本体:为人处世 3、问:孔子讲述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感叹时光易逝,勉励人们珍惜时间,同时学习流水不断前进、努力进取的精神。 4、问:孔子是如何阐述这一哲理的? 答:以永不止息流淌的河水为喻,喻惜时、努力进取,采用喻证法。 小结:“岁月逝去如流水,转瞬即逝不复回。”面对不断流淌的河水,孔子不仅劝勉人们珍惜 时光,更强调流水不舍的精神,只有不舍,才能不断修炼自身最终达到“仁”这一最高的道 德境界。 李泽厚先生认为,关于时间的感悟,是《论语》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言论。孔子从流水 之中领悟出时间的永不止息,给人以很大的警醒。人是时间的存在,人在世间的存在只能以 时间来计算。时间是永恒的,但属于每个人的又是非常短暂的。人生有限,不可不深长思之。 只有有所作为,才不愧对短暂人生,化短暂为永恒。如果满足于做匆匆过客,人生的意义丧 失大半,殊为可惜。人要做有意义的事,这也是时间给我们的提醒。 第六则 1、疏通文意 亟:屡次,一再 何取于水也: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介词短语后置 混混:同 “滚滚” 盈:满 科:坎,坑 而:表承接 放:到达 是之取而:宾语前置(之为标志) 尔: 同耳,罢了 浍:大沟 涸:干涸 立而待:表修饰 声闻:名声 情:实际 耻:意动 2、问:第六则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 答:喻体:水;本体:为人治学 3、问:孟子认为孔子从流水中取法什么呢? 答:从流水取法其有本源。(有本者如是) 4、问:孟子借此讲述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强调人要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符,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 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5、问:上述哲理是如何阐述的? 答:采用问答的对话形式,以水喻为人治学,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采用喻证法。 小结:有本无本,孟子予以强调,甚至上升到是否合乎君子之道的高度。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都是不可能长久的。现代人喜欢捷径,总期望以最小的劳动甚至不劳动换取收获的最大 值。不去浚源,不去固本,期望有所斩获。久而久之,追名逐利的风气便形成了。其实这样 的名利根本靠不住。孟子从水的源头去思考,意识到固本浚源的重要性。这对现代那些追逐 名利的人,算是当头一棒。没有源头的水,不会流得长,没有“实”的名,当然也是靠不住 的。名副其实,才能心安。 第三课时 第七则 1、疏通文意 小:意动 术:方法 明:光辉 荣光:小缝隙 成章:事物达到一定阶段 2、问:第七则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 答:喻体:山、水;本体:为人治学 3、问:孟子讲述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为人治学要立志高远,学习讲求方法,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4、问:孟子是如何阐述这一哲理的? 答: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 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础要讲求方法,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采用喻 证法。 小结:登高才能望远。人要有高远之志,才能拥有一定的境界,才能举重若轻。所谓独上高 楼,望尽天涯路。没有高度,很难有宽度和深度。一个人只有立志高远 ,才能成就大事业。 真正的君子也必然是志向高卓,异于常人者,如山 ,如水,如日月,有高度,有深度,有 亮度,才能高蹈世尘。君子应该从山水日月中得到启发,磨砺志向,坚持不懈地修炼自己, 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第八则 1、疏通文意 利:帮助 而:表转折 几:接近 与:交友 正:通“政”时:把握时机 尤:过失 2、问:第八则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 答:喻体:水;本体:为人处世 3、问:老子眼中的上善之人是什么样的? 答:七种美德:甘处众人之下、思想清明深邃、待人和善仁慈、言谈恪守信用、从政善 于治理、办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4、问:老子是如何阐释上善的? 答:以水为喻,把水视为“道”之化身,歌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奉献的精神, 并从水德引申出上善之人的七种美德,采用喻证法。 小结:上善若水是论点,之后是论证。水是天地间最高的善,因为水性最柔,水又善居于下, 这最接近大道。人生诸端,如果能吸收水的特性,就能够达到很高的人生境界。居住要安于 卑下,不求华屋广厦,安于贫寒的生活,专著内心的修炼;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拒绝浅薄, 增加涵养蕴蓄,人就变得醇厚;交友也要像水那样,相亲相近,不留间隙,不藏机诈;说话 像水那样要诚信,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含糊之处;治理国家也要像水那样,有条不紊,讲 究礼仪秩序;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水滋润万物,水惠爱万物;行动要像水那样,把 握好时机,孔子说,时间如逝水,稍纵即逝,一定要掌握时机,成就事业。水有七德,人有 七善,从水性中得到借鉴,完善人的品德,使人更趋近于道。 第九则 1、疏通文意 所以:……的原因 2、问:第九则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 答:喻体:江海;本体:为人 3、问:老子讲述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为人要谦逊,处下不争。 4、问:老子是如何阐述这一哲理的? 答:以江海为喻为人之道,从江海善于处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百川之王的 角度,申述“谦下不争”的主张,采用喻证法。 小结:惟下乃大,这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论点。现代人讲处事低调,就包含着这种智慧。唯有 低调,才便于守,便于察看,表面上看是被动,实则是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处居于下, 又可以多方包容,最后,壮大自身,天下人也没有能与争锋的。扬雄所谓自下者人高之,自 后者人先之,也是这个理。 第十则 1、疏通文意 于:比 而:表转折 以:因为 易:代替 行:遵循 2、问:第十则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 答:喻体:水;本体:治国 3、问:在老子看来水有什么样的特性? 答:“柔弱”与“威猛”并存,揭示了水性的双重性。 4、问:老子借水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是如何阐述的? 答:以水为喻,从柔弱的水能攻坚强及“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角度,表达老子治国 “贵柔”的主张。采用喻证法。 小结: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反复讲述的道理。其理易明,其行甚难,因此老子不厌其烦地申 述。火性最刚,水性最柔,对付火的最佳手段就是水。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把理论付之实 践,殊非易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 载舟,水则覆舟”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第十一则 1、疏通文意 兵形:作战方式 制:控制 制:夺取 常:固定的 因:根据 2、问:第十一则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 答:喻体:水;本体:用兵之道 3、问:孙子讲述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强调用兵“变”的原则,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4、问:孙子是如何阐述这一道理的? 答:以水形喻兵形,水的“避高而趋下”喻用兵的“避实而击虚”,水的“因地而制流” 喻用兵的“因敌而制胜”,“水无常形”喻“兵无常态”,从而强调了用兵变的原则。采用喻 证法。 小结:孙子主张上兵伐谋,军事上的胜负更多地取决于谋略。可以说《孙子兵法》是一部智 慧书,难怪现代人有的把它用于商战甚至人事之争。兵形像水,是孙子谋略的重要部分。水 的重要特性是避高趋下,而且变化万方,因时因地,随机而变,可能是世间最善变之物。遇 到障碍物毫不迟疑地改变自己,丝毫也不会犹豫。用兵能像水一般,避实就虚,避强击弱, 哪有不战而胜之之理。兴兵打仗,掌握了一个变的原则,真可称作用兵如神。以万变应不变, 以不变应万变,就可成为常胜将军。 四、方法探究 1、问:先秦诸子通过对山水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由山水生发奇思妙想,并从中获取独 特的人生哲理。这些人生哲理是通过何种方式传达的? 答:设喻说理(喻证法) 2、问:山水与人生哲理之间有何联系? 答:将山水的物性特征象征化,或喻做事,或喻治国,或喻治学,或喻为人,或喻处世,或 喻用兵之道,借以深入浅出地表明从中获取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 3、问:设喻说理(喻证法)有何优点? 答:以山水比喻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哲理浅显化,深入 浅出,给人以鲜明清晰的认知和生动形象的美感,这种形象化的议论方法,将哲学思考融在 对自然的深切领会中。这种诗化的比喻方式显得简洁而有活力,隐藏着丰富的意蕴和形象智 慧,是中国哲学固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喻证法这种形象化的议论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五、反复吟诵,感悟哲理。 感受先秦诸子勤于观察、勇于探究的思考精神,领悟先秦诸子寄情山水,并从中省悟的人生 哲理。同时注意结合相关的学术主张和政治态度,如孔孟的尚仁重德,老子的尚柔,孙子的 慎兵等,以便更好地把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练习作业: 1、 背诵课文第一、四、五、七、九、十则,并完成《诸子喻山水》文言知识练习 2、 阅读黄仁宇的《孔孟》及《老子》、《韩非子》选读,进一步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先秦诸子。 3、 西方诗人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看人生,中国哲人从长江流水中看到岁月的消 逝,从月圆月缺中看到事物的变化……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 请结合本文“说山 水”的喻证法,以“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700 字,题目自 拟,立意自定。 板书设计: 诸子喻山水 1、孔子和《论语》:儒家创始人 仁 语录体散文 2、孟子和《孟子》:亚圣 仁政 3、老子和《老子》:道家创始人 道 哲学先河 4、孙子和《孙子兵法》:兵家 慎兵 5、韩非和《韩非子》:法家 法、术、势 6、管仲和《管子》:杂家 假托其名所作 语录 喻体 本体 道理 第一则 为山、平地 做事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意志坚定 第二则 太山、江海 治国 气魄宏大、心胸宽广 第三则 海、山 治国治学 兼容并包 第四则 水、山 为人(修养) 德才兼备(君子) 第五则 流水 为人处世 惜时、进取 第六则 水 为人治学 务本求实、努力进取、循序渐进 第七则 山、水 为人治学 立志高远、讲求学习方法、循序渐进 第八则 水 为人处世 道德修养(七德) 第九则 江海 为人 谦逊、处下不争 第十则 水 治国 贵柔 第十一则 水 用兵之道 变化 喻证法: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哲理浅显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教学反思: 《诸子喻山水》采用了喻证法,诸子以山水为喻,相对于显著的喻体,学生不能很好地找出 与喻体相对应的本体,因此在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讲解的过程中, 尝试根据每一则所侧重的山水的物性特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本体,进而把握诸子所阐述 的人生哲理与生命感悟。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