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二上册-第五单元十六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二上册-第五单元十六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教案

ID:668463

大小:41.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分析苏轼在两篇赤壁赋中表达出的不同情感和思想,探究可能 的原因,并试着理解苏轼复杂纠结的精神世界 2、掌握通过阅读不同作品来多角度认识作家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阅读,分析苏轼在前后赋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的复杂纠结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预习: 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主要景物 游玩方式 陪同人员 作者心境 教学过程 导入 前后赤壁赋创作时间仅仅相隔三个月,表达出的情感和思想却是迥然相异,这在 文学史上是非常独特的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对比,探寻其中的奥秘。 一、主旨解读 1、苏轼在前后《赤壁赋》中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呢? (1)我们可以先来看前赋,前赋中哪一段是集中表达作者主旨的? (2)请各位齐读第四段,想一想这段文字主要表达了苏轼的什么思想? (3)在后赋中有没有像前赋那样集中表达主旨的段落? (4)我们能从哪里入手探究苏轼的思想? 2、鹤与道人有何内涵? (1)为什么是鹤而不是其他鸟兽?鹤有那些不同之处? 其实鹤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出现频繁,我在这里选了几句,请打读一读,看看能 否从这些诗句中看出鹤的特点。 a.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b.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贾岛《宿山寺》) c.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苏轼在《放鹤亭记》中对鹤也有一番评价: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 外(苏轼《放鹤亭记》) (2)道人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前后赋中有没有描写道士神态形体的语句?给大家 半分钟时间去寻找并分析其特点。 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羽衣蹁跹;揖予而言 总结:逍遥,潇洒,超然物外 3、那么苏轼想要通过鹤与道人来表达他的什么思想呢?反映了他什么样的追求? 追求超凡脱俗,远离尘世,逍遥自在。 4、前后赋分别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来展现主旨?这两种表达方式在效果上有何区 别? 明确:前赋议论更为直接,后赋叙事更为含蓄。 二、比较分析 从后文的议论和叙事中我们能分析出作者的思想,那前文的写景又有何作用呢? 这张表格大在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回去思考并完成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看看 能从景物描写上读出什么信息。你是怎么分析出苏轼的这种心境的?说说你在文中找 到的依据。 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主要景物 水月 山石 游玩方式 泛舟 登山 陪同人员 洞箫客 二客不能从 作者心境 轻松愉快 孤寂悲凉 1、景物与动作 景物描写: 前:清风、明月、白露 后: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 2、动作描写: 前:举、属、诵、歌、纵、凌、冯、御、立、登 后:摄、上、履、披、踞、登、攀、俯、啸、登 景物:前赋开阔明净,后赋阴森恐怖 动作:前赋轻松,后赋更艰难 3、象征解读(必要时可引导) (1)为什么后赋的景物如此恐怖?如果在白天游玩还会觉得恐怖吗? 正因为是在晚上,所以才显得阴森恐怖。 (2)如果你在夜晚登山(或是在无照明的条件下上下楼梯),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个过程会让他联想到什么? 前路不可知,充满危险。会联想到自己的未来。 (3)如果前方的路途是未来,那苏轼正在的攀登的脚下的土地是什么? 现实处境 (4)相比较而言,前赋中游览水月的过程如此轻松愉快,让苏轼感觉好像是在哪 里? 仙境 (5)文中能找出把水月当成仙境的语句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总结:水月:仙境 山石:现实处境 4、客人作用 两赋中的客人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前赋:主客交流,推进议论 后赋:客人中途消失,凸显孤寂 后赋中苏轼的无人相伴让他联想到了现实中的什么处境? 让我们把这两段写景的文本再来朗读一遍,感受苏轼亲前后不同的心境。 5、关联探索 这两段景物描写与后文的说理叙事有何关联? 引导:1、苏轼从水与月中发现了什么? 2、后赋中苏轼为何在游完赤壁山石后转而去描写鹤与仙人了? 总结:前赋写景为说理服务。苏轼从水与月中发现了自然永恒之理,引发了苏轼 对变与不变的议论,并以此说服了洞箫客去同享大自然的无尽藏。 后赋写景是苏轼梦见仙鹤道人的引线。因触景之悲引发了苏轼对鹤与道人的追寻。 6、矛盾探究 同样是游赤壁,为何苏轼在前后两赋中表达的思想会有如此大的不同?这两种思 想是否矛盾?如果不矛盾,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试着结合我们之前的分析,再 对比这两篇赋,在小组内讨论出一个合适的结论。 引导:1、是否矛盾? 2、这两种思想是如何共存的? 3、他们是什么关系,谁占主导? 总结:前赋开篇在水与月交融的环境下心情舒畅,故能参透世间万物的变与不变 之理,从而释怀。后赋苏轼又回归现实,感到烦忧,找不到寄托,渴望求仙出世又不 能,所以忧愁。苏轼的不同心境影响着他的释怀与否,他的释怀不是永久的,他的忧 愁也不是持续的,他的心境一直在转换。 让我们再来朗读一下前赋第四节和后赋第三节,感受苏轼那交织纠缠的内心世界。 三、总结 金圣叹评论两赋道:“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你们是否同意 他的话?为什么呢?对此你们有何启发?请大家花几分钟讨论讨论。 引导:1、读了两赋后,你的认知有没有发生变化? 2、如果只读了前赋,你会对苏轼有怎样的评价?只读了后赋又会有怎样的评价? 总结: 如果没有后赋,我们就会以为苏轼真的能够保持豁达的心态来面对生 活百态。如果没有前赋,我们就会一位苏轼是一个非常悲观一心只求仙问道的避 世之人。只有同时阅读了前后赤壁赋,我们才知道,忧愁与释怀一直在苏轼的心 中交织融汇,使苏轼时而欢喜,时而悲伤,他并不是一个圣人,而是一个和我们 一样的凡人,是一个真实的人。 启发:要全面理解一位作者,光读他的一部作品是不够的,由此形成的对作家的 理解是肤浅的、表面的、单薄的。只有阅读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才能对一位作者 产生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最后我们再朗读前赋第四节和后赋第三节,感受苏轼内心世界的交织纠缠。 四、延伸阅读(作业)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前后赤壁赋,对苏轼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回去之后,希望大能 再去阅读《承天寺夜游》《念奴娇》《水调歌头》等作,从而对苏轼这位大家有更为深 入的认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 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总结:苏轼的旷达状态并不是永恒的,失落状态也不是持续的,这两种心境和情 感是在苏轼心中一直在交替主导。这种释怀与烦忧的心境长期陪伴者苏轼,影响着他 的人格和文格。 板书设计 比较阅读 前 后 说理(直接) 叙事(含蓄) 水月 山石 适无尽藏 超凡脱俗 泛舟 登山 仙境 现实处境 愉快轻松 孤寂悲恐 交织纠缠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