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二上册-第二单元五《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二上册-第二单元五《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学案

ID:668462

大小:38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学历案 【学习主题】 书评,华师大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二上第二单元 【设计者】 高二语文备课组 【课标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 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品位。 2.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 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 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3.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 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 赏经验。 【学习目标】 1. 了解书评与读后感的异同; 2. 学习书评的写法——“概述”,“援引”,“评议”三者结合; 3.了解太史公笔法的核心思想——克制、含蓄,并体会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和批 判意识。 【评价任务】 1.完成活动一。 2 2.完成活动二。 3.完成活动三。 4. 完成活动四。 5. 完成活动五。 【学法建议】 1.作者在《学海无边》一序中曾论及本文“不单纯是评价,而是读后感”,言下 之意,她是以“通人生”的方式,来读《李将军列传》,来议太史公笔法的。《无 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一文没有大段的慷慨激昂的议,但“感”、“议” 结合,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 可以说,“感”、“议”结 合是这篇书评的特别之处,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借鉴。本文肯定和赞扬了司马迁 的实录精神及批判意识。教师可组织学生研读探讨,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中国历史 上的悲剧人物,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无裨益。 2.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但文章篇幅较长,教师宜指导学生速读课文,圈划 关键词句,迅速把握文章思路和基本内涵。虽然文章“叙”、“引”、“议”结合, “有声有色,可圈可点,但文章内容对于读者毕竟隔了一层,要切实理解太史公 笔法,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就要了解司马迁 其人其作,尤其要通读《史记•李将军列传》。如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教学中,就可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授之以渔,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时安排:2 课时 【学习过程】 1.课前准备 (1)以“走近司马迁”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研读《太史公自序》,认识这位 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了解他郁结于心的不平,了解他忍隐苟活,创 作《史记》的漫长痛苦的艰难历程。 3 (2)自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报任安书》。 (3)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并将资料整理成文。 2.课中学习 (1)课堂活动一(5 分钟) ①将资料与班中同学共享。 ②交流研究性学习心得。可谈对司马迁的认识,也可谈对司马迁作品的看法,还 可以谈谈对飞将军李广的看法……。 (2)课堂活动二(15 分钟) ①解决《导学》整体把握 1、2、3 ②梳理写作思路,并概括本文中心论点 第 1 段:点名写作目的:“意有所郁结,以抒其愤”并引出“奇气”。 第 2 段:阐明“奇”的三种体现,同时点明中心论点:《史记》的“奇”尤其在 于“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强烈的爱憎。” 第 3-16 段:以《李将军列传》为主要论据、以《孝武本纪》、《项羽本纪》为补 充材料,阐明中心论点。 第 17-18 段:总结全文,正是司马迁“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 荣辱定是非”,坚持独立见解,才使《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课堂活动三(20 分钟) 这篇书评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4 *叙、引、议有机结合 “叙”:铺陈直叙,不事雕琢。 “引”:精心筛选,以一当十。 “议”:小处入笔,理当辞切。 *语言客观得体,用词精确 ①“‘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 人。’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句中“冷冷”一 词是什么意思?究竟冷在哪里? 句中“冷冷”一词是指太史公克制、含蓄的笔法。 “冷”具体表现在:太史公的原句只叙述李广“赎为庶人”的经过,没有任 何激昂慷慨的议论,但从这“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让人感受到“极大的感染力”, 感受到太史公的愤激不平。 ②“当然,为项羽立《本纪》,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 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关于这点,论者已经很多。可惜后世修官史的再无此襟 怀。”为什么作者称“为项羽立《本纪》”是“一大奇笔”?“再”字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太史公为一个颇有争议的失败者、而且是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立传, 还冠以“本纪”,把他抬高到和当朝开国皇帝并列的地位。 “再”表达了作 者对太史公“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的旷世气魄、 无私胸怀的钦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历史上少有像太史公这样的人物的感 慨之情。 ③简要说说文中两处引文(楷体字部分)的意图。 两处引文是说李广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悲惨的结局,引用的意图是让读者从 太史公的表述中得到更真实的感受,也更能为李广身世叹息,给读者以强烈的震 5 撼,从而在“克制、含蓄”叙述中体会太史公笔法的“奇气”。 ④第⒀段中两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分别是什么意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本义是:桃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其花艳丽,其 果甘美,人们争相前往观赏品尝,树下自然走出路来。后来的意思是:人只要真 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A:指李广身经百战、屡立奇功、身先士卒而廉洁朴实、不事张扬的品质, 深受士兵、百姓的爱戴和怀念。 B:指司马迁以克制、含蓄的笔法实录历史,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力,开创 了中国“正史”的先河,为后人所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课堂活动四(20 分钟) 书评与读后感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A.都以阅读为写作前提。 西方接受美学代表,伊塞尔等人把阅读视为文本(作品)与读者之间活生生的互 动关系。它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是语言阅读,第二层次是美的欣赏,第三层是 文艺评论。 举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这首词: 6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江南春》(寇准) 认识文字,知道大概意思,春日离人未归,思念欲绝。这是语言阅读。 要是能在脑海里想象出春日翠柳依依,杏花飞扬,有人望眼欲穿的情景,进而体 会到诗词的美,就算是美的欣赏。 最后,如果能对词的意象、境界、创作得失加以点评,就上升到文艺评论的层次 了。 好比是剥板栗,最外层是带刺的壳,方法得当,容易破除;第二层是硬壳,看上 去光滑,却不易剥开;第三层是薄膜,看似最弱,要剥干净也难。 无论阅读单篇文章还是一部著作,都需要读者与文本(作品)对话。读伟大的作 品,是与伟人对话。对话中,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发现 其真善美,引发读者的种种感受、体验、想法、观点、评论。 发而为文,就成了读后感和书评。 B.都以文本(作品)为感发对象。 当作品尚未进入读者的阅读进程,作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从这一点出发, 新媒体平台中的读后感写作和书评写作,应考虑读者的阅读权重。读者多,影响 力大,一定程度上证明写作成功。 读后感和书评,都不能凭空捏造。 这与虚构类写作存有天壤之别。 想象、天马行空的虚构在读后感与书评的写作中似乎是行不通的。离开对作品语 言文字的阅读,要写出好的读后感就成了无本之木;缺乏对作品情感和艺术美的 欣赏,脱离了对作品知识、思想、价值点及其结构的品评,要写出成功的书评就 成了无源之水。 7 各举一例。 读了寓言故事《农夫与蛇》,写了《蛇真的是恩将仇报吗?——读有 感》,是对文本中“蛇大惊,乃苏,以其本能故,以利齿啮农,竟杀之。”语句细 读之后,有感而发。 被誉为《大公报文艺》书评三大台柱之一的李影心于其《书评家的趣味》一书中, 有一篇《老舍先生的评价》。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也许李老的评价偏于平 淡,但对作品的研读却是认真扎实的。 C.都以感想为写作重点。 没有感想,读后感也就没了主脑。 假设只是将原文复述一遍,看不见作者的感想,尤其是联系社会现实发表看法, 我会觉得读了一篇假的读后感。因此,关键是“感”! 书评呢?从广义上说,书评的评是画龙点睛的部分。 即便是以介绍图书原文为主的“介绍式”书评,也需要作者内容有所选择,并以 自己的介绍吸引人。如何才能吸引人?在介绍中展示出自己的独到看法。 A.写读后感,阅读对象更广泛;写法更自由;重在找感点。 只要是文字作品,大到洋洋洒洒的长篇小说,小到一则寓言故事、一首诗歌,都 8 可以写读后感。 读后感的感,可深可浅,或感性,或理性,全凭作者阅读过程情之所及、理之所 涉。 在写作技巧上,读后感重在找到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生发出许多感点。但作者通常只能论述一个中心,不可面面俱到。 因此需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写来得心应 手的一个感点,作为写作中心,然后加以铺展成文。 如读《老人与海》(海明威著),也许会有多种感点,或是老人的拼搏精神打动了 你,或是老人在海上接二连三的打击触动了你,或是老人拖着鱼骨架回岸让你若 有所思,不同的感点,均可组织行文。 B.书评通常只限于对图书的评介;写法较固定,要求更明确;重在发评论。 虽说可分为介绍式书评、评论式书评和综合式书评。其中综合式书评,目前流行 叫法为“书单”,是将多本书串起来评论。 无论何种书评,顾名思义 ,是以图书为中心,对图书进行介绍、评论和研究的一 种文章,它可以向读者传达文化出版和学术研究的信息 。当然,普通读者,也 未必要以研究的水平来要求书评写作。 书评的评,关键要更多地放出专业眼光,或对书中涉及的知识内容、思想观点发 表看法,或对行文的艺术特色加以点评,抓住其中一部分“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书评历史悠久。西汉刘向曾在校正整理图书过程中写出叙录 ,每本书一篇,并把 叙录汇总成《别录》,为书籍作提要的内容,含有书评的萌芽。 书评仿佛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书评作者的思想见地、思维水平和鉴赏能力。 如何写好书评呢? 1.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选对书。 9 不可盲目跟风。大咖约评的某本书,不一定你也能得心应手,评得头头是道。 毕竟,书评是要见我们评论功力的。所以,从根本上说,写书评要先从提高自己 的各方面修养做起,尤其是理论思维的水平。 2.通读与细读结合,找出书中的价值和特色。 选对图书,就可以对选定的图书进行阅读,第一遍可浏览全书,第二遍则要认真 细读。 尤其要抓住重点章节认真细读 ,这十分重要。 怎样识别重要章节,这关系到书评作者专业知识的深浅和鉴别能力的高低;关键 是找出这本书的特色和价值点。 这好比是从一堆珍珠美玉中挑选最大最靓丽的那一颗。 (5)课堂活动五(20 分钟) 历史上的汉武帝开疆拓土、雄才大略,卫青平定边患、居功至伟,均是叱咤风云 的英雄人物,而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二人表现却甚为不堪;李广、李陵、 项羽等人都是失败者,或自刭、或降敌,司马迁却浓笔重彩,大力揄扬。作者认 为,《史记》“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司马迁 带着“爱”与“恨”的强烈感情去著史,会不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史 记》是良史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言之有序,言之有据。 提示: ①司马迁爱重的是才力超群、 品德高尚却惨遭厄运的英雄;痛恨的是薄情寡恩 的汉家天子、挟怀私心的大将军卫青以及为虎作伥的刀笔吏。 而这种强烈的爱、 憎蕴藏在“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 。 (可就《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悲剧形象 10 和作为当权者的武帝、卫青进行分析) ② 《史记》 中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超过三分之二, 塑造的悲剧人物达一百余 位, 这些人物大都具有慷慨悲壮的英雄气质, 司马迁传写这些人物留给后人的 是壮烈、奋起、深思和升华,这就是其深刻意义所在。 (可联系司马迁的悲剧 人生,探讨人生悲遇对其创作态度的影响:促使他“发愤著书”,严肃地探求历 史人物在社会中的处境和作用) ③强烈的“爱” 、 “憎”感情,体现了司马迁著史 的“是” “非”标准,即 本文作者在文末所说的 “以刑余之身,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 以荣辱定是非”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批判意识恰恰有助于传写真实的历史。 3.课后写作 任选一本你所喜爱的作品,用“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方法写一 篇书评。800 字以上。如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模仿 本文,写一篇题为《诗中有画──王维笔法小议》的文章。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