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过程与方法: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
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
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
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激发对化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
化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金属的活动性。
难点:初步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课型:新授、实验与探究
教学用具:教学 ppt、实验所需仪器
课前准备:
(一)实验准备:教学 ppt、实验所需仪器
(二)知识准备:
课题 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前预习题):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 ;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
(3)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
(4)金属锌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 ;
(5)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 ;
(6)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
根据以上反应,可归纳金属的相关性质有:
① ;
② ;
③ 。
2、在空气中铁比铜更容易生锈(铁、氧气、水可生成铁锈,铜、氧气、水和二
氧化碳可生成铜锈――铜绿)说明铁比铜更 (填“活泼”或“不
活泼”)。
课时安排:共 2 个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1、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过铁制的文具盒和铝制的饭盒,为什么铝制的饭
盒总比铁制的文具盒更耐用?
2、通过讨论铝为什么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入手引入新课――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探究、讨论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 1:
1、学生活动:
(1)回顾学过的铁、镁等与氧气的反应,学生书写铝、铁、镁和氧气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2)实验探究:铜和氧气反应――铜在空气中加热。
(3)思考与讨论:俗话说的“真金不怕火炼”的含义是什么?
2、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 1:部分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3、讨论归纳镁、铁、铜、金等几种金属的活动性的强弱:
(1)结合老师给出的问题(a 铁和铜锈蚀的条件;b 镁、铁、铜三种金属燃烧的
情况)以及前面的思考题,讨论铁、镁、铜、金等金属的活动性的强弱。
(2)归纳铁、镁、铜、金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2:
1、活动探究:(分两组进行)在 4 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5ml 的稀盐酸或稀硫酸,再
依次加入铜、铁、锌、镁,观察实验的现象,注意顺序(铜、铁、锌、镁)。
2、结合课件对金属和酸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3、归纳与整理:(1)金属的化学性质 2:部分金属能与酸反应;
(2)铁、镁、铜、锌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拓展与应用:大家想想实验室制取氢气,为什么选用金属锌和稀硫酸反应?
三、教学置换反应:
1、课件展示:金属与酸的反应方程式;
2、归纳置换反应的定义,并以学生挤队为例说明置换反应的内含。
3、拓展与应用:说出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能力测试:
1、遇稀盐酸不产生气体的是( )
A、铁片 B、铜片 C、铝片 D、镁条
2、能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的是( )
A、氯化银 B、硫酸亚铁 C、氯化铁 D、硫酸铜
3、下列化学变化属于置换反应的有( )
A、3CO+Fe2O3 2Fe+3CO2 B、3C+2Fe2O3 4Fe+3CO2
C 、 2H2O2 2H2O+O2 D、Fe+2AgNO3 === Fe(NO3)2+2Ag
板书设计:
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的化学性质 1:部分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镁、铁、铜、金等几种金属的活动性的强弱:Mg>Fe>Cu>Au
2、金属的化学性质 2:部分金属能与酸反应;
铁、镁、铜、锌、金等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置换反应:A + BC
== B + AC
小结: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部分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2、部分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Zn + H2SO4 = ZnSO4 + H2↑ Fe + 2HCl = FeCl2 + H2↑
二、铁、镁、铜、锌、金等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三、置换反应:A + BC == B + AC
作业:完成《作业本》和《一课一练》中的相关练习。
教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