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溶液的形成》是学生认识溶液的开始。虽然在生活和之前的学习中,学生
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溶液,但是没有从理性上认识溶液,所以本课题的内容主要是
介绍有关溶液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酸、碱和盐的知识做好准备。
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过渡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
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
质、溶剂的概念。学生通过水和油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培 养 学 生 分 析 问 题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提 高 学 生 的 动 手 能 力 及 综 合 素
质。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归纳出溶液的概念,说出常见溶液的溶质与溶剂,并举例
说明生活、生产中溶液常见用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下的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概念的能力;通过
动手实验过程,提高学生掌握从实验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
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
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建立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的联系。
五、教学用品
仪器、药品 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
汽油、洗涤剂等。
六、教学过程
导出课题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许多溶液。那么,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
自学指导
一、溶液、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二、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三、溶液的用途有哪些?
四、溶解时的热现象有哪些?
五、乳浊液和乳化作用是什么?
实验:配制蔗糖溶液
提问:蔗糖为什么消失?大家知道:糖水尝起来却是甜的,这说明了什么?糖水
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观看视频】微观模拟动画
结论:以肉眼看不见蔗糖分子分散到水分子中
在刚才的实验,同学同样添加了食盐固体,请你从微观角度解释,为什么食
盐消失。
结论:溶液形成: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
实验:往蔗糖溶液中添加食盐固体
观察现象:食盐固体能继续溶解,因此溶液分散的物质既有食盐也有蔗糖
补充结论:溶液形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
提问:溶液同时存在蔗糖和食盐,那么溶液中各部分的蔗糖和食盐含量相同吗?
联系生活,喝汤与糖水的经验
结论: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组成完全相同,该特性为均一性。
既然溶液中各物质是均一分散的,放置一段时间有什么变化呢?两天前配制
的溶液——无分层、无沉淀
由此可见,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均不变化,体现其第二种特性——稳定性。
归纳概念:请你概括溶液的概念。
分析溶液形成过程,观察溶液 命名规律。
下面,请你分析导学案上这三种溶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溶液的形成过程可知,溶液组成分为两部分,像蔗糖、食盐、石灰这些
物质为一部分称之为溶质即被溶解的物质;像水这样物质为另一部分称之为溶剂
即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提问:溶液的命名与溶质和溶剂有什么规律?
结论:溶质在前 溶剂在后
既然溶液的命名体现了其溶质与溶剂的关系,能否通过命名来分析溶液的
组成?既然所有溶液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那么它们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分析溶液共同点
提问:溶剂的种类有很多,常见有水、汽油、酒精,但以上溶液的溶质均为
固体。溶质一定为固体吗?
【演示实验】酒精与水互溶实验
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提问:像酒精有时候为溶质,有时候为溶剂,那如何区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呢?
结论:有水时,水一定为溶剂(与数质量无关)
无水时,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均为液体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
为溶质。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真实感受溶液中溶质的状态是多种。
通过规律小结,让学生知道如何简单区分溶质、溶剂。
学生实验
探究溶解能力大小
提问:溶剂一定为水吗?能举反例吗?
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溶剂呢?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实验:取等量的水、酒精、分别加入碘和高锰酸钾,观察实验,记录现象。
学生展示
结论:溶质相同,溶剂不同,溶解能力不同;溶剂相同,溶质不同,溶解能
力不同。
利用五种溶液的溶剂分析,产生疑问:为什么溶剂需要多种,是否溶解能力不同
引出实验。
通过学生亲手实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刻认
识不同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展示图片】举例说明
提问:溶液形成对于生活、生产有什么优势呢?
溶液中可以增大物质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充分发生。
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创设实验情景,激发
学生的兴趣。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 NaCl、NH4NO3、NaOH 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
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
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
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试管,各注入 100 mL 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 NaCl、NH4NO3、NaOH 分别加入上述三只试管中,搅拌至固体
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试管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 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
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
呢?
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
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 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 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 溶
于时放出热量。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
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 NaOH 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 NH4NO3 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 NaOH 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 NHNO3 溶于水吸热。
讨论与交流:交流各组的设想。
学生: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 NaOH 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学生: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 NH4NO3 溶于水时大
量吸热。
学生: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
圆珠笔芯,既能验证 NaOH 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 NH4NO3 溶于水吸热。
通过真实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知道溶液的优势,从而明白溶液在生活广泛应用
的原因。
[设问]
(1)你家中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
(2)洗涤剂为什么能除油污?
[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9-4]
引导学生观察振荡前后及静置后的现象。
用多媒体逐一打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或看书后回答:
(1)植物油溶于水吗?
(2)振荡后得到乳状浑浊的液体是溶液吗?
(3)什么叫乳浊液?
(4)乳浊液里小液滴的分散均一吗?稳定吗?
(5)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后振荡,植物油溶解在水里了吗?
(6)用汽油擦除衣服上的油污,用洗涤剂清洗盛过植物油的试管,分析二者原
理是否相同。
板书设计
九单元 溶液题 1 溶液的形成
1、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
的物质。
2、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3、溶液形成时的能量变化:吸热和放热
4、、乳浊液──洗涤剂、
乳化功能──清洗油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