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 课题一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评价实验方案。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H4NO3 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 100 mL 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 NaCl、NH4NO3、NaOH、
药匙、温度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把烧杯放在沾有水的玻璃片上,向烧杯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 NH4NO3,,
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与玻璃片粘在一起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与玻璃片粘在一起,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是 NH4NO3 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降低,使烧杯底部的水结冰,因而烧杯与
创设实
验 情
景,激
发学生
的 兴
趣。
玻璃片粘在一起。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降低?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还有可能不变或升高。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药品 NaCl、NH4NO3、NaOH,下面我们探究它们溶
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
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 100 mL 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等质量的 NaCl、NH4NO3、NaOH 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
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水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铵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
实验目
的和实
验用品
对学生
设计方
案有提
示 作
用。
学生自
主 参
与,培
养学生
的合作
与竞争
意识。
通过比
较,意
在培养
学生思
维的广
度。
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 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
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 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 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 溶于时放出热量。
讨论题: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取装一定量水的烧杯,放在木板上。甲在烧杯和木板之间放适量固
体石蜡,乙在烧杯和木板之间洒少量水。甲向烧杯中加入固体 NaOH,乙向烧杯中加入固体 NH4NO3,
充分搅拌后,发现两个烧杯均和木板“粘”在一起。请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
拉近化
学与学
生的距
离,培
养学生
的创新
精神。
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分析,善于思考,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
间。
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
变化呢?
师生 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
扩散──吸热 水合──放热
当 Q 吸>Q 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 Q 吸<Q 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 Q 吸=Q 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链接:便携式无电冰箱、冰杯都是利用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形成低温小环境。
问题:1.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
旨在培
养学生
的辩证
思维能
力。
恰当的
表扬是
学生走
向成功
的 动
力。
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的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可能是什么?
2.市场上还有一种 “一拉热”方便加热食品,在饭盒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
食用前拉动绳子使它们混合,饭盒内食物的温度就会升高,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引导]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那把油放入水中会不会形成溶液呢?下面我们活动探究一下。
实验用品:水、植物油、洗涤剂、2 支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
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
剂
[学生活动](做上述实验的第一部分)
[交流]把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分层。在振荡过程中有一些小油滴
分散在水中,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
[引导提问]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回答]不稳定。
[引导]我们把这样的液体叫乳浊液,那什么是乳浊液?
[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总结并板书]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引导]现在进行“活动与探究四”的第二部分,看实验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通过直
观 实
验,锻
炼学生
实验操
作 能
力,动
手 能
力,观
察思考
能力。
引导学
生自己
探究得
出结论
[交流]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
不分层。倒掉液体后试管较于净。
[设问]这是为什么呢?
[讲解]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
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化学上
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设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学生发言]1.用洗衣粉洗衣服。
2.用洗发水洗头。
3.用洗洁精洗碗
思考: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物上的油污,试分析两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 用汽油时: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
• 用洗涤剂时:是乳化现象,形成了乳浊液。
问题: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洗涤剂的去污能力是否与温度有关? 是怎样的关系? 设计实验证
明
拓展
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比较
反思与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随堂练习(题目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