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第 2 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2. 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引入新课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学习研讨
二、溶解度 为了准确表示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大小,定量
地描述 KNO3 与 NaCl 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我们可以用“溶解度”来表示。
【归纳总结】(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克溶剂里达到饱
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练习】
1、“在 20 ℃时,NaCl 的溶解度为 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小结】1. 。
2. 。
【巩固练习】
2、20ºC 时,食盐的溶解度为 36 克,分析其中溶质、溶剂、溶液三者质量之间的
关系?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①把 20 克某物质溶解在 100 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
20 克。( )
②20℃时 10 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10
克。( )
③20℃时 10 克氯化钠可溶解在 100 克水里,故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10 克。
( )
④20℃时 36 克食盐溶解在 100 克水中恰好饱和,故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 36。
( )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 ) 无关。
A、溶质、溶剂的质量 B、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C、温度的高低
D、搅拌 E、颗粒的大小 F、压强
5、要改变硝酸钾 KNO3 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为( )
A.改变温度 B.加水 C.加入硝酸钾 D.用玻棒快速搅拌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P36“资料”,知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等概念与溶解度之间的联系。
溶解度(g)( ) 一般称为
﹤0.01
0.01-1
1-10
>10
【学以致用】 5、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6g,则氯化钠属于( )
A.易溶 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活动与探究】:一、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的变化情况;
① ;
② ;
③ 。
二、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点 M 表示的意义( );点 N、M、
O 对乙物质而言依次处于( )状态(填:饱和
或不饱和);点 P 表示的意义( )
2、t3℃时,60g 乙物质加入到 50g 水中形成的溶液质量是( )
3、如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
( )如使饱和的丙溶
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
( )
4、要从甲的溶液中得到甲物质,采用的结晶方法最好是( );
要从乙的溶液中得到乙物质,采用的结晶方法最好是( );要从
丙的溶液中得到丙物质,采用的结晶方法最好是( );当甲中含
有少量的乙时,可用( )方法提纯甲;当乙中含有少量的甲时,
可用( )方法提纯乙
5、将 t3℃时的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时,无晶体析出的
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