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马诗》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马诗》教案

ID:666604

大小:23.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马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马诗》是一首托物言志五言诗,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 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 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李贺的《马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 卷之作。 二、学情分析 六年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 现代初中学生对马在古代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没有太多认识,因此难于理解作者借物喻人 的心理,同时文为心声,作者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刚上初中学生的理解领悟能 力,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 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是难点。 三、教学目标: 1.感悟诗歌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课时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理解意象 激发兴趣 1.你会填吗? 一(马)当先 (马)到成功 老(马)识途 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 快(马)加鞭 2.通过观看图片,音频等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画面,更生动形象直观的全方位感受马的 形象 3.总结马的形象:雄浑、高昂、豪迈、战马的英勇潇洒 (二)回顾方法 学以致用 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 2  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  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三)方法引导 层层深入 1、一看诗题明对象 2、二看作者知背景(简介作者 酝酿情感)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 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考试, 获得考取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亲叫李晋肃,考进士与其父 名“晋肃”谐音,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那就是冒犯父亲,是大不孝。还是以不参加 进士考试为好。所以李贺未能应试,终生落魄不得志,27 岁就英年早逝了。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呕心沥血,用才华横溢的诗笔,筑成一个神奇瑰丽的世界, 流传下来 240 余篇光芒四射的诗篇,这些诗歌中以“马”为题或谈到“马”的诗歌 有 80 多首,占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可见李贺对于“马”有一种情有独钟的喜爱。 李贺的诗风格独特,想象力丰富,人称“诗鬼 ”。 清人王琦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或惜,大 抵于当时所闻见之中各有所比。言马者,而意初不在马矣。” 3、三看诗文解大意 yān gōu luò t à mò 燕 钩 络 踏 漠 (1)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自学要求,4 分钟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 么,想好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2)明确诗歌韵律节奏 马 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3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3)分步解读,理解句意 出示重难点注释 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想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景物、色彩、环境、 气氛等) 自读前两句,小组讨论: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些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 大漠:空旷荒凉 燕山:连绵不绝 高拔险峻 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 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沙如雪”:不仅从视觉写出颜色,而且从触觉上写出了寒冷的感觉。可见,月光皎洁 是“沙如雪”的前提,也就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 “月似钩”:首先写出了月亮的形状,但此处的“钩”不仅仅是写形状,更是写作者的向往。 (4)四看资料悟诗情  此处的“钩”,就是“吴钩”。 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 充满传奇色彩。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钩”已经超越兵器本身,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 精神象征,上升为一种骁(xiāo)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李贺《南园十三首》中就有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诗句。 自读后两句并思考: 1、“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由此说明了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4 2、“何当”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题目是《马诗》,但诗中不见一个马字,是否跑题了?为什么? “踏清秋”: ·声调铿锵有力,词语搭配新奇。 “清秋”之时草黄马肥,正好驱驰,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 姿,是壮志得酬的快意。 比较“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和“已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你从中读出了些什么 不同?联系李贺的生平,你感受到李贺一种怎样的心境? 但以“何当”引出,却让人感慨扼腕。 “何当”即“何时”,冠以“何时”,即说明遥遥无期,不知什么时候,既含无限期盼, 又寓无尽无奈。 (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心情? 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 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三、四句借马以抒情 《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了为国立功的愿望。 (二)整体参读 总结写法 李贺就是在写马吗?从马身上表现的都是人的情绪思想?这描写的方法叫托物言志。 《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四)作业布置 延伸拓展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发挥联想和想象,改写成一篇短文,注意充实环境描写,丰富细节,凸显诗 中形象的特点。200 字左右。 5 六、板书设计 马诗 李贺 写景 托物言志 抒情 七、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 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 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但学生真正能感悟到作者心境的还是不多, 为什么?也许是读的力度还是够,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