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三黑和土地
课型 自读 ___1___教时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中强烈的画面感,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2、把握诗歌的乡土特色,赏析其朴素自然、平白如话的语言中所
蕴含的浓浓的诗意
3、体会诗中“翻身的人儿”的喜悦之情,以及他们和诗人对土地、
家园的深切热爱、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中强烈的画面感,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2、把握诗歌的乡土特色,赏析其朴素自然、平白如话的于艳忠所
蕴含的浓浓的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翻身的人儿”的喜悦之情,以及他们和诗人对土地、家
园的深切热爱、眷恋之情
媒体使用 Aischool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 活动目的 备注
导入
自读诗歌
研讨内容
理解主题
检查预习,(aischool)播放学生课前
录好的朗诵音频。学生简单介绍“土
地改革”。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
诗句,并完成练习册第二题。
2、齐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
3、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农民三黑翻地、耙地、累了在
地头歇息这些农村的劳动生活场景。
1、诗歌展现了那几幅画面?你能试
着给每个画面其一小标题吗?
①火热的劳作 ②细致的耙地 ③温柔
的播种 ④可怜的过去 ⑤甜蜜的畅想
①农民 ②耙地 ③播种 ④回忆 ⑤未
来
2、题目是《三黑和土地》那么我们就
看看关于三黑的画面。请你选择 1~2
个画面,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
描绘它们?(词语、修辞、描写角度、
表达方式等)
明确: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
辞手法。
三黑将土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和软
床,准确的抓住了被耙好的地的特点。
又用拟人的手法,写麦籽儿躺在床上
十分舒服想快快发芽,这本是三黑的
心理期盼,但是拟人的手法外化,鲜
活灵动,彰显了生命的活力,让我们
感受到喜悦。
将荞麦花比作雪,既写出麦地的景色
之美,更是写出了盼丰收的喜悦。
诗人所用字词几乎都是我们生活中常
用的,甚至是常出现在农民口中的口
语化词汇,例如一开头的“连头带尾”
就是口语化的词,还有后面的“土疙
瘩”、“顺溜”、“痒抓抓”等等口语化
生活化的词,通俗易懂,分外亲切。
(朗读喜欢的片段)
3、那么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
为什么要写前三段的内容,有什么用
意?
明确:1)诗歌 1~3 节写有了土地的农
民,是从大的环境来呈现广大农民获
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和对土地的深厚
感情,设置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开篇
就通过比喻和夸张营造了极强的画面
感。两个恨不得更是将农民对土地的
珍视与热爱变得具体可感,读来十分
真切。
2)三黑在这样的广阔的背景下出现,
三黑就成了他们的代表,他的所做所
想就是这些农民的所作所想。
3)先通过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吧
农民拥有土地后狂热的喜悦以及对土
地深切的热爱表现的淋漓尽致,情感
的抒写直白而强烈。在这之后写三黑
翻地,不同于前面的强烈,而是平淡
的写三黑耕作的场景,形成了情感上
的起伏,造成了是个的跌宕跳跃之势,
更有变化感。
4)点面结合,使人物形象可感,而且
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读出对土地热烈的爱)
4、这些画面在表现诗歌主题方面有
什么作用呢?
明确:三黑是众多农民中的一位,所
有借三黑对土地的精耕细作,对未来
对比调整
重新朗读
甜蜜的畅想,侧面表达了所有的农民
都和三黑一样热爱土地,憧憬新的生
活。
5、说一说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诗
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1)最后一段收束全诗,一句“翻
身的人儿”解释了诗歌情感的源头,
读来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感同身受
之心。三黑一边辛勤的劳动耙地,一
边笑嘻嘻、嘴合不上,足见翻身的人
儿的喜悦之盛。最后一句一个更子,
尽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
一蝈蝈的叫声收尾,平添诗意,余味
悠长。
2)诗歌表达的是土地改革后,农民对
自己最珍视的土地失而复得后的欣
喜,借三黑来表达农民对土地的喜爱,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家园的深切热爱
与眷恋。
(朗读结尾,读出欣喜)
通过学习,调整第一阶段的朗读节奏,
读出喜悦、热爱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