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比例尺》的教学设计
姓 名 学 科 数学
学 校 年 级 六年级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两种形式的比例
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
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比例、学会了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线段比例转换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包含教师活
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技
术应用等)
课前谈话:
一、激发兴趣,引入比例尺
师:坐车西宁市到兰州,一共要用 2 个小时,但有只蚂蚁从西宁市
到兰州却只用了 12 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猜:蚂蚁可能在地图上爬。
师:对了。蚂蚁爬的是从西宁市到兰州的图上距离,而人们坐车所
行的是从西宁到兰州的实际距离。
师: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做进一步的
研究。
(目的:激发兴趣,快速导入)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操作计算。
师:告诉学生贾小庄小学的校园教学楼、办公楼、门面房、厕所
的长和宽,提问要想画出学校的平面图,这么大怎么把它画在纸上
呢?
生:画不下。
师:那怎么办呀?快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 20 米画到纸上
去?
生:可以把 20 米缩小若干倍后画在纸上。
师:这个办法不错。就用这种方法画吧。
目的: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因为需要所以产生。
师:你是用图上几厘米的线段来表示实际 20 米的呢?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师:像 20 米、15 米、50 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
“图上距离”,而这 20 米就叫“实际距离”。
师:你能用比表示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在求图上距
离 2 厘米和实际距离 2 米的比时应注意什么?先和组内同学交流一
下,再计算出来
教师指名回答,并板书计算过程。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师:其实像这样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
这幅图的比例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板
书课题及关系式)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图上
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三、认真比较,深刻理解
通过课前的预习同学们对比例尺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都知
道哪些类型的比例尺?
1、揭示数值比例尺的意义。
师:像 1:1000000 这样的比例尺是数值比例尺。它也可以
写成 1/1000000.你
能说说比例尺 1:100000000 所表示的意思吗?
你还知道哪种的比例尺?引出线段比例尺。
2、认识线段比例尺及两种比例尺的转化。
师: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小结:重点强调线段比例尺可以转换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 (线段
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可以进行
转换.把线段比例尺转换成数值比例尺只要把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
距离的比再化简就可以了)
3、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后的比例尺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跳绳的实际距离缩小若干倍后画在纸
上,我们还求出了它的比例尺是 1:100 等,如果我们用 2:1 的比
例尺来画跳绳的平面图会怎样?(放大了)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
画出它的平面图吗?(不会)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要把实际距离放
大后再画在图上的呢(有)什么时候?
出示一些精密零件的图和图纸,介绍把实际距离放大后的比
例尺。
刚才我们把跳绳的实际距离缩小若干倍后画在纸上,我们还
求出了它的比例尺是 1:100 等,现在把弹簧放大后,画在图纸上
比例尺是 2:1。比较这两个比例尺,你发现了什么?( 比例尺的
前项或后项是 1 。如果比例尺的前项大就是放大的比例尺,如果比
例尺的后项大就是缩小的比例尺)
刚才蜗牛的图上长度是 20 厘米,实际长度是 4 厘米,那这幅图的
比例尺是( )
你能用这个比例尺说说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吗?
目的:体会图上距离不一定就比实际距离小,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
知识系统。
四、学以致用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上课前所说的脑筋转弯的题目吗?
原来坐车是从西宁到兰州的实际距离约是 300 千米,而蚂蚁行的是
15 厘米的图上距离,怪不得只要 12 秒呢!那么,你能求出这副地
图的比例尺吗?
师:根据西宁到兰州的这个比例尺,你能用另一种说法说出图上
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吗?
重点(让学生说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实际距离是图
上距离的几倍?)
五、谈学后体会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
2 厘米 10 厘米 1 米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活动反思
1、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了生活中需要比例尺,也认识了两种
形式的比例尺。
2.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比例尺,也
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本节课的语言有些平淡,对学生鼓励评价的语言少,课堂气氛
不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