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4比例尺北京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4比例尺北京版

ID:666440

大小:57.1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4-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北京市中小学数学课教学设计 1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比例尺 学科 数学 学段: 小学 年级 六年级 相关 领域 数学、信息技术 教材 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年 月 是否已实施 是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 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 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数学 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我努力实践着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力图使学 生经历、感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 用处。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比例尺》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主要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 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 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情况:《比例尺》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比,比的名称,化简比以及长度单位间 的转换、倍数关系等知识。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比例尺不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尺子,是 一个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工具,所以在这节课中有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看懂比例 尺,理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比例尺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与学生实际 生活不大沾边,所以学生对比例尺感到很陌生,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 主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方式: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与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与教师演示,相互评价相结合。 技术准备:比例尺 ppt 课件。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 北京市中小学数学课教学设计 2 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教学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应用比例尺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首先,复习单位进率和解比例,为学生学习比例尺做好铺垫,然后,出示一幅中国地 图,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怎么求比例尺,讨论求比 例尺要注意什么. 接下来出示例题,指名学生读题,学生试做,做完后学生展示,同时强调这个比例尺的 意义是什么. 然后介绍比例尺在实际中的应用,出示例题,引导学生找已知条件,根据题意求实际 距离和图上距离,学生试做,做完后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接着练习实践 最后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技术 应用 时间 安排 一 . 复 习 导入 1 米 =( )厘米 1 千米=( )米 1 千米=( )厘米 4 千米=( )米 60000000 厘米=( ) 千米 2.解比例: = = 学生填空,为新知做好铺垫 学生解比例尺 课件 课件 3 分 钟 2 分 4 1 x 5 60 x 20 1 北京市中小学数学课教学设计 3 二.新课 三 . 拓 展 练习 3.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出比例尺 1.出示例题: 上海到杭州的实际 距离大约是 170 千米,在地图上 量得两地之间的距离是 3.4 厘米。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这个比例尺的意义是什么? 2.探究比例尺的应用 出示例题: 在一幅比例尺是 1:7000000 的地图上,量出北京到井冈山的 距离大约是 21 厘米。北京到井冈 山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3.练习求图上距离 出示例题. 从北京到南京的实际 距离大约是 900 千米。在一幅比 例尺是 1:6000000 的地图上,北 京到南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1.用 10 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9 千 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A 1∶900000 B 1∶90000 C 1∶900 2.在一幅比例尺 1:2500000 的地 图上,量出从琉璃河到北京的距 离大约是 2 厘米。琉璃河到北京 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复习比例尺的概念 学生试做 学生回答,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 学生试做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试做并交流做的方法. 学生练习,展示交流 课件 钟 20 分钟 13 分钟 北京市中小学数学课教学设计 4 四.小结 3.从甲城到乙城的实际距离是 120 千 米, 画 在比 例尺是 1: 1000000 的图纸上,应画多少厘 米? 4..篮球场长 28 米,宽 15 米。把 它画在比例尺是 1:500 的图纸上, 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画出这 个篮球场的平面图。 5..在比例尺是 1:5000 的图纸上, 有一个边长为 6 厘米的正方形草 坪,草坪的实际周长是多少米? 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小结:同学们比例尺的应用在生 活中无处不有,所以学好比例尺 的有关知识长大后为祖国出一份 力量。 作业课后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的 长和宽,然后选用适当的比例尺 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学生谈收获 2 分 钟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1.教师体态语的评价与语言评价相结合: 力求评价语言灵活多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随机应变,注重创新,使学生想听,爱听,听不厌烦。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亲昵的称呼、鼓 励的眼神、赞许的点头、宽容的微笑、拍肩膀、轻抚头的动作向学生传达关爱、尊重、信任和激励, 以情动人,突出评价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学生自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从课堂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及学习效果等方 北京市中小学数学课教学设计 5 面对本组学习状况进行互评和反思,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榜样,相互评价,相互学习; 3.集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各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它是在 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 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 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 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教学与日常生活 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应用比例尺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 以,学习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学生有感性认识,同时也会饶有兴趣的。 四、教学反思: 现代教育家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而应为学 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 去交流。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本节课主要采取“引导-----发现-------自主 探究”的教学形式。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 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自主、探究、合 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 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 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北京市中小学数学课教学设计 6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 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 和方法解决问题,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 题提供机会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 例尺的意义,还学会了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 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 办法。 教学本课时,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复习旧知入手,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 之间的联系,从而自然地引出新课。在教学新知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 在观察、讨论等学习活动中认识比例尺,之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讨 论、计算,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难等能力。 练习的设计注重由易到难,从基本练习到拓展练习,一方面学生及时巩固了本节内 容,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 的数学情感。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