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7.4 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运用不等式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实际问题中不等关
系,能综合利用不等关系及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知生
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知识是更好地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过程与方法
1、正确地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培养推理能力。
2、初步学会在排队问题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
综合运用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
实践能力。
3、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在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排队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条理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
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
论,并能针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
识。
3、培养探索精神以及互相协作的态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
养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
教材
分析
内容分析
平均等待时间是排队问题中一个重要的服务质量指标,本节主要通
过三组问题研究顾客在排队现象中的等待时间问题,要求学生尝试
用代数式表示这些数量,构造不等式模型,设计解决方案从而问题。
教学重点
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排队问题的数量,表示这些数量,构造不等式模
型,设计解决方案。
教学难点 对实际问题背景的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一、提出
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遇到排队等待的现象,如医院挂
号付费、银行办理业务、车站购票等。有时由于排队的人很多,
人们将花费很多的时间在等,给他们带来很大影响;如果开设
太多窗口又会造成浪费。如何使投入资源较少,而顾客对服务
又比较满意,这就需要研究排队问题,下面我们一块来研究最
选择学生感兴
趣的问题导入
新课,可以激发
学习热情,又能
增强学生的应
2 / 6
简单的排队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据。
1、阅读教材 38 页问题 1,并补充完成后面的表格。
2、思考问题
(1)根据表格,哪一位是第一位到达服务机构而不需排队的?
求出他的到达时间。
(2)在第一位不需排队的顾客到达之前,该窗口已经服务了
多少位顾客?为这些顾客服务共花费多长时间?
(3)求平均等待时间是多少?
用意识。
一连串的问题
引发学生阵阵
思考。
二、解决
问题
学生活动:填好表格后同桌相互交流讨论,解决后面的问题,
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分析数据,总结思路,解决问题得出结果。
解:
顾客 e1 e2 e3 e4 e5 e6 c1 c2 c3 c4 c5 c6 …
到 达
时间 0 0 0 0 0 0 1 6
1
1
1
6
2
1
2
6
…
服 务
开 始
时间
0 2 4 6 8
1
0
1
2
1
4
1
6
1
8
2
1
2
6
…
服 务
结 束
时间
2 4 6 8
1
0
1
2
1
4
1
6
1
8
2
0
2
3
2
8
…
顾客 e1 e2 e3 e4 e5 e6 c1 c2 c3 c4 c5 c6 …
等 待
时间 0 2 4 6 8
1
0
11 8 5 2 0 0 …
培养学生良好
的思维习惯和
合作交流意识。
展示整个解题
过程,做好板书
使学生清楚明
白解题的过程
和思路,不至于
疑惑。
3 / 6
(1) 由表格可知 5c 是第一位到达服务机构而不需要排队的
顾客,他的到达时间是 21 分钟。
(2) 10 位顾客,共花费了 20 分钟。
(3) (0+2+4+6+8+10+11+8+5+2)÷10=5.6 分钟
三、展开
问题
教师活动:上面问题中,如果问题的条件变复杂(如,当窗口
开始工作时已经有很多顾客在等待),使用列表方法就很不方
便,你能否用代数式表示出上面的数量,总结上面表格中的数
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请阅读教材 39 页问题 2 并试着解决问题 (1)(2)(3)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问题 1 的解决过程类比思考、前后桌 4 人
一组交流讨论思路和解法。
师生互动:师问:在第一位不需要排队的“新顾客”cn 1 到达之
前,已经服务了多少位顾客?共花费了多长时间?
生答:10+n 位; 2(10+n)或 2n+20 分钟
师问:“新顾客”cn 1 到达时间是什么?引导学生从问题 1 中的
表格找出表达式
生答:5n+1
师问:“新顾客”cn 1 到达后不排队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阅
读理解教材 39 页右下角方框内文字,寻找答案。
生答:在“新顾客”cn 1 到达之前,该窗口为顾客服务时间小于
等于“新顾客”cn 1 的到达时间。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2n+20 5n+1
n
3
19
师问:问题解决吗?能否确定 n+1 的值?还需要什么条件?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新顾客”cn
到达之前,该窗口为顾客服务
让学生自己交
流讨论,既可渗
透类比思想,又
能经历从具体
到抽象的思维
过程。学会举一
反三,巩固已学
知识。
4 / 6
时间大于 “新顾客” cn
的到达时间。
2n+18>5n-4
n<
3
22
所以 n=7,n+1=8 即第八位新顾客不需要排队。
引导培养学生
反思、总结思路
的意识和能力。
四、总结
归纳
请学生小组选代表谈谈解决问题后的感受,教师再概括总结归
纳: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
会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本节我们就是
建立并利用不等式模型解决问题的。
让学生通过概
括整理,进一步
体会模型化思
想,帮助学生学
会总结、学会表
达、学会学习。
五、布置
作业
请你选择一个排队现象进行调查,并就你调查发现的问题设计
一个解决方案。
六、反思
总结
本课设计充分体现教科书的编写意图,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
情境,让学生懂得: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以致用.课堂上采用了个体活动、
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真正
凸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一全新的理念。
7.4 《综合实践 排队问题》知识解读与说课设计
《综合实践 排队问题》是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
等式组》中新增加的内容,所涉及的“平均等待时间”是排队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服
务质量指标,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遇到排队等待的现象,例如,到医
院挂号付费、银行办理业务等,除了上述有形的排队,还有大量的无形的排队现
象。例如,生产线上的原料等待加工工,因故障停止运转的机器等待工人修理等。
某些场合下,由于排队的人很多,人们将花费很多的时间在等待,这使人们
的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也使人们对服务机构的服务产生不满,这
无疑损害了服务机构的效益和形象。
服务机构通常通过增加服务窗口来减少排队,但窗口增加过多又会造成人
力、物力的浪费,一般是根据顾客可接受的排队等待时间来安排和调整其服务窗
口的。
5 / 6
要使投入的资源较少,而顾客对得到的服务又较满意,这就需要来研究排队
问题。
这些表述引入,使学生初步的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数学问题,而这部分知
识对学生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因
为这是一节实践与综合运用课,于是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位为:(1)初步学会在排
队问题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和方
法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综合能力。(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过程中,
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并能针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3)
让学生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知识是更好地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把所学
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这节课教材的主题部分两个图片下的生活情境介绍导入,我们先让学生自己
看例题的图文,正确地理解题意(借助表格理清顾客等待时间与顾客到达时间、
服务开始时间和服务结束时间等相关量之间的关系)有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
问题,这个问题是建立在什么前提下:假设 e1、e2、e3、e4、e5、e6 的到达时间为
0,填充表格。然后把每一位顾客得到服务之前所需等待的时间填入表格。为了
叙述方便,把当窗口开始工作时已经在等待的 6 位顾客用 e1、e2、e3、e4、e5、e6
表示,c1、c2、c3……Cn 表示在窗口开始工作以后,按先后顺序达到的“新顾客”,
明确了这些后,组织学生讨论,哪一位是第一位达到服务机构而不需要排队的?
并求其达到时间。在第一位不需要排队的顾客到达之前,该窗口已经服务了多少
位顾客?这些顾客共花费了多长时间?数学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性,模型正是高
度概括的产物,但是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内容是具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
重视教材中的表格,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对问题的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
践过程,放手让学生参与,组织好学生进入角色,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不仅关注
结果,更关注过程,在活动中鼓励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
体会,激发创造潜能。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与
他人合作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并能针对他人提出
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接着师生共同解决“平均等待时
间”,一起来“考察”银行等服务机构服务质量,从而解决问题。接着引入第二个
问题,对问题一中的条件进行变式,改变了窗口开始工作时在等待的顾客人数,
6 / 6
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为列出
代数式、构造不等式模型并解决问题作了坚实铺垫,从而借助代数思想构造出的
不等式模型来解决“何时排队现象消失”这一问题。而在根据(1)和(2)得到的
代数式以及它们的数量关系,求 n+1 的值时,要最终引导学生从内心认识并理解
“在 Cn+1 到达服务机构之前,该窗口为顾客服务所花费的时间小于等于 Cn+1 的
到达时间”,既 2(n+10) 5n+1,解得 n≥ 3
19 ,所以 n+1= 3
19 +1= 3
22 ,因为 n+1 为
整数,且 Cn+1 为第一位到达后不需要排队的“新顾客”,所以 n+1=8。在这一过
程中,要启发、帮助、鼓励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努力在互动中共同解决
困难,面对困难时,明确是知识问题还是方法问题?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
引导学生尽量自己找到成功的路,体验成功的快乐。作为本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
外延伸,在课外选择一个排队现象进行调查,并就调查发现的问题设计一个解决
方案。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
这节课,师生们在交流互动中领悟了数学思想,使数学思想方法内化成为学
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通过全课的活动,我们整理出排队问题的解决办法:
对于排队问题,通常是通过列表法和列代数式法来解决,其一般步骤如下:
1、弄清问题的意思以及问题中涉及的术语、词汇的含义;分清问题中的条
件和要求的结论等。
2、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拟订出解决问题的思
路和方案。
3、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把已判定的方案具体地进行实施。
4、对整个解题过程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反思,也包括检验得到的答案是否符
合问题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