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沪教版(上海)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14.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ID:664448

大小:3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4-1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14.6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 1. 经历推导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过程,掌握等腰三角形的 判定方法; 2.认识由“等边对等角”和“等角对等边”所揭示的等腰三角 形的本质属性,会将三角形的“边等”与“角等”相互转化; 3 在创设的情境中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提供机会支持学生获得探究学习和数学应用的体验,提 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获得与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三角形的进行分割. 教学活动过程: 一、 问题引入 问题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 问题 2:(问题情境)小明练习册上的一个等腰三角形被墨迹污 染了,只有它的底边 BC 和∠C 还保留着.你能把原来的 等腰三角形补全吗? 讨论分析,把问题数学化. 如图,△ABC 中,如果∠B=∠C,那么 AB=AC .为什么? 二、 自主探究 展示问题的分析思路; 问题解决 学生自行解决后,教师规范说理的过程; 归纳总结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 对的边也相等,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为“等角对等边”). 三、内化拓展 A A B C 2 A A A B C DE 20°B C100° 60° 1.如图,在△ABC 中,已知∠1=72°,∠2=36°,∠C=72°. (1) 说明△BCD 是等腰三角形的理由; (2) 找出图中其它的等腰三角形。 2.如图,在△ABC 中,BD 平分∠ABC,过点 D 作 BC 的平行 线 DE,交 AB 于点 E,你能找出图中的等腰三角形 吗? 3.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度数如图所示 试画一条直线 MN,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等 腰 三 角形.(学生合作交流) 四、自主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布置练习册 14.6(1) 2.拓展题:已知等腰⊿ABC中,∠A=36°,∠B=∠C=72° ①画一条直线,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②画两条直线,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三个等腰三 教学设计说明: C D B 1 2 72° 72° 36° B CC 3 关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以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 解释—应用与拓展”是每个学生都需经历的学习过程,所以我力求 呈现这么一种形式。在“内化与拓展”环节的第 3 题,把一个三角 形按要求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按教材的编排它是第 2 课时的例 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通过 “角等”实现“边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得到角相等”的例题 1, 放在下一课时专门解决。)在经过了练习 1 和 2 两道基础题,考察 了每个学生对“等角对等边”这个判定方法的掌握情况之后,让学 生来解决这个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 性。也许就是因为有挑战,可以成为锻炼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的最好时机;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 动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了有挑战 的问题以后,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感是最为珍贵的,基于这样的思 考,我对教材进行了现在这样的处理。当然对于这样的处理,其结 果会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状况,起初我的把握也不是很确定的。但 是,因为我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 探索、实践与思考的过程,所以我力求做到的是:让学生成为教学 活动的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点拨引导者,我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 中体验到探究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的成就感。 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发挥他们潜能的时间和 空间,以及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我始终在考虑: 在教学过程中我该如何去“规范”我的言行,才能最大限度地让我 的学生们取得“成功”?基于平时和学生之间的默契了解和深厚情 感,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是可行的,对此我有信心。 4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