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4.6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
1. 经历推导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过程,掌握等腰三角形的
判定方法;
2.认识由“等边对等角”和“等角对等边”所揭示的等腰三角
形的本质属性,会将三角形的“边等”与“角等”相互转化;
3 在创设的情境中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提供机会支持学生获得探究学习和数学应用的体验,提
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获得与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三角形的进行分割.
教学活动过程:
一、 问题引入
问题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
问题 2:(问题情境)小明练习册上的一个等腰三角形被墨迹污
染了,只有它的底边 BC 和∠C 还保留着.你能把原来的
等腰三角形补全吗?
讨论分析,把问题数学化.
如图,△ABC 中,如果∠B=∠C,那么 AB=AC .为什么?
二、 自主探究
展示问题的分析思路;
问题解决 学生自行解决后,教师规范说理的过程;
归纳总结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
对的边也相等,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为“等角对等边”).
三、内化拓展 A
A
B C
2
A
A
A
B C
DE
20°B
C100°
60°
1.如图,在△ABC 中,已知∠1=72°,∠2=36°,∠C=72°.
(1) 说明△BCD 是等腰三角形的理由;
(2) 找出图中其它的等腰三角形。
2.如图,在△ABC 中,BD 平分∠ABC,过点 D 作 BC 的平行
线 DE,交 AB
于点 E,你能找出图中的等腰三角形
吗?
3.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度数如图所示
试画一条直线 MN,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等 腰 三
角形.(学生合作交流)
四、自主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布置练习册 14.6(1)
2.拓展题:已知等腰⊿ABC中,∠A=36°,∠B=∠C=72°
①画一条直线,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②画两条直线,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三个等腰三
教学设计说明:
C
D
B
1
2
72° 72°
36°
B CC
3
关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以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
解释—应用与拓展”是每个学生都需经历的学习过程,所以我力求
呈现这么一种形式。在“内化与拓展”环节的第 3 题,把一个三角
形按要求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按教材的编排它是第 2 课时的例
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通过
“角等”实现“边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得到角相等”的例题 1,
放在下一课时专门解决。)在经过了练习 1 和 2 两道基础题,考察
了每个学生对“等角对等边”这个判定方法的掌握情况之后,让学
生来解决这个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
性。也许就是因为有挑战,可以成为锻炼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的最好时机;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
动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了有挑战
的问题以后,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感是最为珍贵的,基于这样的思
考,我对教材进行了现在这样的处理。当然对于这样的处理,其结
果会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状况,起初我的把握也不是很确定的。但
是,因为我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
探索、实践与思考的过程,所以我力求做到的是:让学生成为教学
活动的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点拨引导者,我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
中体验到探究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的成就感。
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发挥他们潜能的时间和
空间,以及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我始终在考虑:
在教学过程中我该如何去“规范”我的言行,才能最大限度地让我
的学生们取得“成功”?基于平时和学生之间的默契了解和深厚情
感,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是可行的,对此我有信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