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
教学目标: 经历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1的探究过程,体验说理过程,掌握并能应用边角边判
定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增强识图能力。在说明两个三角
形全等的过程中,体会说理表达的严密性。通过自主学习,体验获取数学知识
的感受,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自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以
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1,初步学会它的基本运用,体验说理过程。
教学难点:两个三角形叠合的操作与说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1、课前准备:画△ABC,使AB=15cm,∠B=60°,BC=10cm,
并将其剪下。
2、 交流所剪下的三角形相关知识;
3、操作:与同桌的三角形叠合,看看有什么发现?
要求:同桌合作完成,并体会两个三角形如何叠合。
引出课题:14.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
通过复习画三角形
的三个元素,为学习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铺垫。
通过操作,使学生体
会两个三角形的全
等。
二、新知探索:
1、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两个三角形叠合的操作与说理过程。
2)会用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1 进行简单的说理。
2、学习过程预设
自学指导 1:
认真看 P91 最后 3 行以及 P92 绿框框前面的说理过程,要求:
(1)知道两个三角形叠合的顺序及操作依据,运用“叠合法”说理。
自学检测 1:
(1)
两个三角形叠合的说理过程:把△ABC 放到△A1B1C1 上,∠B 与_____
的顶点重合,因为______=______,所以射线 BA、BC 分别落在射
线 B1A1、B1C1 上,因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所以
点___、___分别与点___、____重合。所以△ABC 与△A1B1C1 重合,
即______≌_______。
要求:①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并投影展示
②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并纠错
(2)请一位学生结合图形边演示边说明两个三角形叠合的过程。
要求:① 请同学上台演示
② 学生尝试说明,教师补充纠正
(3)请同学尝试换成 BC=B1C1 ∠C=∠C1 AC=A1C1 的两个三角形叠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
的学习内容。
通过自学,学生尝试
理解两个三角形叠
合的说理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的操
作、说理,进一步体
会两个三角形的叠
合过程。
通过学生的再次说
A
B C B1 C1
A1
合进行说理。
要求:同桌之间互相说明,并互相纠错
(4)归纳: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1: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条
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
写成“S.A.S”)
或:一个三角形中两边及其夹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
边及其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归纳。
自学指导 2:认真看 P92-93 例题 1、例题 2,
要求:
(1)看例题 1,体会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1 的简单运用,学习识图
和推理表达;
(2)看例题 2,进一步体会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1 的简单运用,会
从图形中寻找隐含条件。
自学检测 2:
(1)如图:BD、A C 交于 O,如果 OA = OD,OB = OC 那么△AOB
与△DOC 全等吗?
解:在△AOB 与△DOC 中,
OA = ( ),
∠ = ∠ ( ),
= ( ),
所以 △AOB △ ( )..
(2)如图,已知 AF= CE,AD∥BC,AD = CB,那么△ADF 与△
CBE 全等吗?
要求:
(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并展示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并纠错;
理,进一步体会两个
三角形的叠合过程。
学生尝试归纳,体会
数学的文字语言、图
形语言、符号语言。
通过自学体会全等
三角形判定方法 1
的简单运用以及书
写格式。
通过练习查看学生
的自学情况,并发现
自学中的问题纠正
错误。
引导学生找到全等
需要的条件,并有序
列出,注意书写规
范。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1.对照预设学习目标,自测达成情况
2.总结学习过程,反思学习疑惑
再次展示学习目标,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培养学生对知识
的总结能力。
四、当堂训练
必做题:1.如图 1,已知 AB=AD,要使△ABC≌△ADC,请你添加一
个条件,并加以说明。
通过当堂训练反馈
学生本节课所学知
识的掌握情况。
CA
D
B
A
B C
D
O
选做题:2.如图 2,点 D 在 AB 上,点 E 在 AC 上,CD 与 BE 相交于点
O,且 AD=AE,AB=AC,若 B 20 ,则 C
五、作业布置
1.练习册 14.4(1)
2.思考:我们在说明三角形全等时,要用角相等、线段相等。想想
平面几何中常要说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方法。
3.拓展:自学检测 2(2)变式:联接 DE、BF,问:(1)图中有几
对全等三角形,能否尝试说明?(2)你能说明 DE 与 BF 的位置关
系与数量关系吗?
巩固所学知识,进一
步提高优等生的能
力。
E
A D
B C
F
教学设计说明:
《14.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是七年级第十四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第一课时,由
前面的平行线学习,让学生能直接地体会说理过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为后续学习论证几何
做了很好的说理铺垫。七年级的几何学习还处在从实验几何阶段向论证几何阶段过渡期内,
通过操作实验与说理演绎相结合,形成基本知识,同时为学生以后学习论证几何打下必要的
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实验操作,也要让学生体会几何语言表达规范性和几何说
理的严密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循序渐进,关注文字语言符号化
数学的基本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三种语
言,还要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互相转化的能力。由于这三种语言的特点不同,在几何教学中
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其中最具数学学科特点的是符号语言,数学符号简洁、抽象、准确
、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最熟悉的是文字
语言,但在几何学习中符号语言尤为重要,而由于学生处在几何学习的初级阶段,将文字语
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今天的教学中,要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的文字语
言符号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首先要先让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的文
字语言,在归纳的过程中适当引入符号,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渗透符号意识,逐步引导学生
将文字语言符号化,逐渐理解符号的意义,体会符号语言的优点。
2、有机融合,实施已知条件图像化
在几何教学中,虽然注重了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及符号语言间的转化训练,但学生在解
决问题时仍然存在题、图分家现象,特别是处理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学生“看图忘条件”这种
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将题和图有机统一,教学中可采用各种不同的符
号将已知条件在图形中表示出来,使条件更直观,实现条件与图形的有机融合,从而克服“
看图忘条件”的现象发生。例如:在两个三角形叠合的说理过程中,已知AB=A1B1 ∠B=∠B1
AC=A1C1三个已知条件就可以在图形上表示出来,学生在说明时就清晰直观了。在自学检测2
的(1)中,将OA = OD,OB = OC两个条件在图形上表示出来,学生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
说明全等还缺的一个条件——夹角,将夹角相等的条件找出来就可以说明全等了。
3、 搭设平台,体会分析过程综合化
在几何论证问题的分析过程中,通常使用两种逻辑思维方法,即综合法和分析法。对
于一些思维过程比较简单的问题,采用分析法或综合法都可以顺利解决问题,但对于思维过
程相对复杂的问题,单一地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都显得无能为力,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从
已知出发,从结论入手,结合图形,寻找出解决问题的一个接洽点,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
的。在自学检测2的(2)中,已知 AF= CE,AD∥BC,AD = CB,要说明△ADF 与△CBE
全等,这里就可以指导学生将分析过程综合化。先从已知出发,找到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
已知条件:AF= CE,AD = CB;再从结论入手,思考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的条件还少一个
夹角,即需要再知道一对夹角相等,结合已知的 AD∥BC,从而通过平行得到了角的相等,
问题也就解决了。这道题目如果光用综合法或分析法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将分析过程综合
化解决起来就简单多了。而分析过程综合化在以后的论证几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
几何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几何分为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而我们现在的实验几何也是以后学习论证几何的基础。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使学生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