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1)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1. 经历对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猜测、探索、说理证实的研究过程,体会演绎说
理的意义和作用;
2. 初步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性质,会用这一性质说理、计算和判断;初步理解运
用方程思想解决简单几何问题;
3. 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证明过程,初步体会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及转化
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并进行合乎情理地思考,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问
题 并 支 架
式探索
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1)测量法
(2)撕一撕,拼一拼 (黑板展示学生的拼法)
一块三角形纸板裁下它的三个角,拼在一起,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探索和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1、从实验猜测到推理证实
由于测量法有误差,拼叠法也只是直观上看上去像一个平角,
这两种都用了实验的方法来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度,
学 生 亲 身 经
历探索过程.
引 导 学 生 运
用 基 本 事 实
和 定 理 说 明
问题,学会运
用 旧 知 解 决
但观察与实验得到的结论,并不一定正确、可靠,这样就需要
通过数学证明,今天这节课我们用说理的方法来证实三角形内
角和为 180 度.
回顾拼图,引导学生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找到证明方法.
(1) 回顾拼图,现在的∠B 和原来的∠B 是什么角?现在
的∠C 和原来的∠C 是什么角?
(2)由此你想到?(添辅助线)
(3)怎么添?
(4)思路:转化为平角,平角的度数等于 180 度.
(5)板书证明过程(拼法)
活动:培养学生合乎情理的思考
如图,已知∠A、∠B、∠C 是△ABC 的三个内角,请说明:∠
A+∠B+∠C=180°.
(1)把∠B,∠C 拼到∠A 两侧:
辅助线:过点 A 作直线 l∥BC
解:∵直线 l∥BC (已作)
∴∠B=∠1,∠C=∠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BAC+∠2=180°(平角的意义)
∴∠B+∠BAC+∠2=180°(等量代换)
新知,从以前
的 活 动 中 思
考 获 取 解 决
的方法,有合
作 学 习 的 能
力,有探索新
知的能力.
引 导 学 生 规
范说理,对于
以 后 学 习 几
何 证 明 打 下
基础.
2、归纳:
(图形语言)
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文字语言)
∵∠A、∠B、∠C 是△ABC 的三个内角(已知)
∴∠A+∠B+∠C=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符号语言)
3. 应用练习:
练习(口答):判断下列各组角度的角是否是同一个三角形的内
角?
60°、20°、90°;(×)
35°、40°、105°;(√)
90°、40°、50°;(√)
73°、50°、57°;(√)
0°、90°、90°; (×)
思考:一个三角形中 最多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最多有
几个小于 60 度的锐角?
学生在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得出结果.
通 过 之 前 的
实 际 操 作 和
一系列验证,
学 生 能 够 概
括 三 角 和 内
角和的性质,
同 时 锻 炼 他
们 的 口 头 表
达能力。
通 过 基 本 的
练习,来巩固
学 生 学 习 的
新知。
三、例题讲
解,内化新
知。
例 1 在△ABC 中,已知∠B=35°∠C=55°求∠A 的度数并判断
△ABC 的类型 .
老师总结:几何计算需要有一定的推理过程 .
实践应用,加
深理解。
例 2 在△ABC 中,已知∠A:∠B:∠C=1:2:3,求∠A、
∠B、∠C 的度数.
老师总结:例 2 渗透了方程思想,根据已知条件设元.注意先由
性质写一步推理过程,然后列方程.
例 3 如图,在△ABC 中,∠BAC=60°,AD 是△ABC 的角平
分线,∠C =45°,求∠ADC 的度数.
[练习]
(1)在△ABC 中,∠B=80°,∠A:∠C=4 : 1 ,求∠A 和∠C
的度数.
(2)如图,已知∠A=60°,∠B=40°,BD 平分∠ABC,CD 平
分∠ACB,求∠BDC 的度数.
变式练习:
(3)如图,已知∠A=60°,BD 平分∠ABC,CD 平分∠ACB,
求∠BDC 的度数.
规 范 学 生 解
题步骤,养成
良 好 的 书 写
习惯。
五、课堂小
结
你还学到了什么?
(1)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2) 证明的基本思想是:运用辅助线可以转化成平角也可以转
化成同旁内角,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是:化归.
(3)例题 2 所体现的方程思想.
(4)试验和测量有误差,说理的方法可以证明一些事实.
学生起来总结归纳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培 养 学 生 归
纳,概括能力,
并 及 时 鼓 励
学生。此环节
注 重 对 学 生
运 用 语 言 能
力.
六、布置作
业,课外延
伸。
练习册 14.2(1)、完成练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