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等腰三角形有关概念与性质定理.
2、通过题组的讨论,进一步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3、通过例题的探索互动,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4、进一步渗透等腰三角形中所蕴含的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问题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 2、在△ABC 中,AB=AC,则__________________.(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问题 3、在△ABC 中,∠B=∠C,则__________________.(等腰三角
形的判定)
问题 4、在△ABC 中,
①若 AB=AC,AD⊥BC,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 AB=AC,BD=CD,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 AB=AC,∠BAD=∠CAD,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注:由题目引出相关知识点,由学生进行归纳,教师进行补充.
二、能力巩固
题组 1、已知:在△ABC 是等腰三角形,
若腰长是 3,底边长为 4,则△ABC 周长是_________.
变式 1:若两边长分别为 3 和 4,则△ABC 周长是_________.
变式 2:若两边长分别为 3 和 7,则△ABC 周长是_________.
变式 3:若周长是 16,一边长为 6,则另外两边长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 2、已知:在△ABC 是等腰三角形,
若底角为 40°,则顶角的度数为_________度.
变式 1:若一个内角为 40°,则顶角为__________________度.
变式 2:若一个外角为 40°,则顶角为__________________度.
变式 3:我们把三角形中最大内角与最小内角的度数差称为该三角形的“内角正度值”.如果等
腰三角形的“内角正度值”为 6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_______________度.
注:通过题组,进一步巩固等腰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如图,在△ABC 中,AB=AC,AD 是 BC 上的高,则能推出以下结论
的是______________.(把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都填写在横线上)
①∠1=∠C ②∠1=∠ 2
③∠B=∠C ④AB+BD=AC+CD
注:巩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4、如图,在△ABC 中,已知∠BAC 的外角平分线为 AE,且 AE ∥BC,说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的
理由.
注:将平行线的相关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结合,提高综合分析思考的能力.
三、探索互动
例题:如图,AB∥CD,点 E 为 AB 上一点,CF 平分∠ECD,EF⊥CF,试说明 AF=FD.
四、课堂小结
谈谈通过这节复习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1、 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
2、 等腰三角形中所隐含的分类讨论思想;
五、课后作业
【A 层】
1.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 8,另一边长为 4,则它的周长为 .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 4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度.
4.在△ABC 中,AB=AC,用∠A 表示∠B,则∠B= .
5.在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平分线与底边的关系是 .
【B 层】
6.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DC∥AB,AC 平分∠BAD,CE⊥AB,AD=8,CE=6,则△ADC 面
积为 .
7.如图,ΔABC 中,AB=AC,D 为 BC 上一点,BF=CD,CE=BD,那么∠EDF 等于( )
A.90°-∠A B.90°- 1
2
∠A
C.180°-∠A D.45°-∠ A
8.如图,ABC 中,D、E 两点分别在 AC、BC 上,则 AB=AC,CD=DE.若A=40,ABD:
DBC=3:4,则BDE 等于( )
A.25 B.30 C.35 D.40
9.如图,CE、CF 分别平分∠ACB、∠ACD,EF∥BD.说明:点 H 为 EF 的中点.
第 6 题图 第 7 题图 第 8 题图 第 9 题图
【C 层】
10.已知等腰 ABC△ 的周长为 10,若设腰长为 x ,则 x 的取值范围是 .
11.如图 1,已知 A、C、B 三点共线,分别以 AC、BC 为边,在直线 AB 同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D
和△BCE,∠ACD=∠BCE=90°.
(1)试猜测线段 AE 和 BD 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 2,当点 C 运动到直线 AB 上方时,E 交 DC 于 F,BD 分别交 CE,AE 于点 G、H,线段
AE 和 BD 的位置和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说说你的理由.
图 1 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