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登勃朗峰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
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
2.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予在景
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物的感悟与思考。
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
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 整体感知并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中所写的
景物、人物的特点。(重点)
• 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
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难点)
• 领会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重点)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以
幽默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
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百万英镑》《镀
金时代》等。
本文出自马克·吐温的散文集《天真汉在国
外》,内容记述了他以报社记者身份搭乘“奎克
城”号轮船前往欧洲和巴勒斯坦采访的种种经历
和见闻。作品一经出版便获得巨大成功,《登勃
朗峰》便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篇。
银白色山峰
勃朗峰
西欧第一高峰
边听录音,边看课文,用一个词概
括你听完后,对文章的最突出印象。
奇风景
“奇美”
途中
“奇人”
第1—6段:
写登勃朗峰的见闻与感悟。
第7—11段:
写乘车的经历与感受。
奇
黑首道上风景
“奇美”
旁边的群峰
“奇险”
勃朗峰主峰
“奇伟”
峰巅云朵
“奇幻”
赶车的车夫
“奇人”
乘车的经历堪称
“奇遇”
自由朗读第2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景?
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从视觉角度描写清流急湍、岩壁峻峭、
丘岗葱绿,突出山色的秀美。从视觉、听觉
角度描写路途瀑布数量之多,声势之大。
寥寥数语却有声有色有形地描绘了勃朗
峰山中美不胜收的奇景。
第三段中,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
而“愈升愈高”?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山随着“我们”拾级而上“愈升愈高”,这
其实是一种错觉。因为越往上爬,周围的天空就
显得越来越寥廓,而山峰在寥廓天空的大背景下
就越发显得高了。
第五段,“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纷至沓
来”一句中“稍作”“顷刻”“骤然”在句中有什
么表达效果?
“稍作”“顷刻”“骤然”等词表明时间之短,
形象地表现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驳、变幻无穷的情状,
勾勒出了一幅光与影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景。
作者为什么在第6段用整整一段去
写“肥皂泡”?这样写有何妙处?
“肥皂泡”是作者由峰巅云彩产生的联想。肥皂
泡能够反射各种景物,而肥皂泡本身在阳光下呈现出
七彩光华。峰巅云朵亦幻亦真的光影、色彩、形状,
美丽异常,却变化无定瞬息即逝,就像那“最美丽精
致”却又随时会破裂的肥皂泡。
作者奇妙的设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
其价值会是多少呢?”给读者留下了自主想象空间。
大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奇人车夫,请简
要说说“奇”在哪里?
①将要驾车走山路(路况很糟糕),却先“纵饮”
②自封为“车夫之王”,与“勃朗队长”同行;
③无论行车如何颠簸,都面不改色、镇定自若。
作者马克吐温,如何制造出幽默效果呢?
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制造反差、适当夸张、反
常归因等手法,使得文章幽默诙谐。
具体如下:①突出细节,在写“勃朗队长”夸
诞、重复的话语内容和酒意十足的说话方式时,作
者特别插入“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两
样”这样的细节,产生了幽默效果;
②制造反差,如用一路上的飞车越险与“车王”的威
严、和颜悦色制造反差,令人读来忍俊不禁;
③反常归因,作者将经历不测之险却平安迅速地到达
目的地归因于幸亏“车王”在驾车之前“喝得酒气醺醺”,
这样不合常理的归因,带着感叹,也带有玩笑的色彩。
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有机融合
本文作者在记叙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过程中,
将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融合。
写上山时,以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
写下山时,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
二者的有机融合,增强了本文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通读全文,文中展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本文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
自由、率真的生活态度。
本文记叙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一
次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幻
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旅程、怪异车
夫,赞美了勃朗峰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之情。
三山五岳
三山五岳,泛指名山或各地。三山是传说中
的蓬莱(蓬壶)、方丈山(方壶)、瀛洲(瀛
壶),今有黄山、庐山、雁荡山新三山的说法;
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中岳嵩山
北
岳
恒
山
1.阅读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如《马
克·吐温自传》《马克·吐温幽默小说》等,感
受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2.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的1-3小题和《状
元大课堂》中的本课的“中考对接”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