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描写战争的诗句诵读,谈感受:
2
3
1.秦末农民战争 2.七国之乱 3.西汉武帝伐匈奴 4.黄
巾起义
5.三国混战 6.西晋八王之乱 7.隋末农民起义 8.安史之乱
9.宋辽、宋金民族战争 10.宋元战争 11.元末农民起义
12.明末农民战争 13.郑成功收复台湾 14.三藩之乱
15.太平天国起义 16.白莲教起义17.鸦片战争 18.甲午战
争
19.辛亥革命 20.北伐战争 21.中原大战 22.五次反围剿
23.长征 24.抗日战争 25.解放战争
4
秦末农民战争又称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大陆对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的称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5
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共历九十年,包括
三国的形成、斗争和统一三个阶段复杂的演变
过程。魏蜀吴三国正式建立的时间是从公元
220年,曹丕称帝开始。 曹操、孙权、刘备三
大势力在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之后,
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过程。
6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
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
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
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
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7
8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
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
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
臆。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
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9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
在临安即位。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
种黑暗现实而作的。这首诗就是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
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10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
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
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
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
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11
宋代战争
12
安史之乱
13
14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
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
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
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
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
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15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
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
阴山。
16
马上作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译文:驰聘疆场、转战南北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
南北江畔和北方边关的花草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一年三百
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17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
与战争有关的诗词
18
马革裹尸 枪林弹雨 炮火连天 白骨露野
兵连祸结 纸上谈兵 四面楚歌 赤膊上阵
有勇无谋 破釜沉舟 草木皆兵 用兵如神
围魏救赵 楚界汉河 以战养战 屡战屡败
与战争有关的成语
19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
一次战争,一次生灵涂炭。在这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一首首诗在
战火中成为不朽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的一部分。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