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数据的初步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分析”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平均数的产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是数据的集中趋势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
法,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简单算术平均数,本节内容通过加权平均数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
受权的意义、作用和表现形式,建立统计观念,为后续统计量中位数、众数、方差的学习以及
用样本估计总体等数据分析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
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
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
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公式,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在具体情
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中“权”的意义,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3.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加权平均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小组合作的能力。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学
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
难点: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法选择:设疑、探究、交流、引导、归纳、拓展。
学法指导:观察思考探究,比较发现归纳。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活动背景,为学生提供巩固知识、评
价反馈的空间。
六、教学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微视频引人:大数据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同学们,大数据是当代社会的根本特征,随意翻开报纸,
打开电脑、手机、电视,就能看到大量的数据。当大量数
据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图表来整理和
描述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依据。大数据时代,你准备好了
吗?
师生共同观看。
立足微视频创设情
境,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
到学习中来,较快地
进入学习状态。
(二)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1.活动 1:作一个班级学生的年龄调查,完成以下表格,
求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
年龄(岁) 频数
13
14
15
16
通过活动 1,引出:一般地,在求 n 个数的平均数时,
如果 1x 出现 1f 次, 2x 出现 2f 次…… kx 出现 kf 次(这里
nfff k =+++ 21 ),那么这 n 个数的平均数
k
kk
fff
fxfxfxx
++
+++=
21
2211
也叫做 kx,,x,x 21 这 k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
kfff ,, 21 分别叫做 kx,,x,x 21 的权。
通过课堂现场调查,得
到学生各个年龄的人
数,计算出班级学生的
平均年龄。
教师讲解“权”的形式
为频数时的加权平均数
公式。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
问题情境,引入“权”
的形式为频数时的加
权平均数。
2.活动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
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
各项成绩(百分制)如表所示:
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甲 85 78 85 73
乙 73 80 82 83
问题一: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
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问题二:(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用
算术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成绩合理吗?
(2)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 2:1:3:4 的比确定。计算两
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
提问学生并板书其过
程。
教师逐个提出问题,学
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
案。 若回答不全面,教
师再引导学生笔译能力
应侧重于“读、写”成
用学生熟悉的算术平
均数求解,不但增强
学生的信心,还能为
后面引入“权”的形
式为比例时的加权平
均数做准备。
问题(1)让学生感受
到不能平等看待每项
成绩,应试者的平均
成绩必须体现对“读、
写”成绩的侧重,从
而体会到“权”的生
上面问题中,根据实际需要,对各个数据赋予不同的“重
要程度”,其中的 2,1,3,4 分别称为听、说、读、写
四项成绩的权;相应的平均数 79.5,80.4 分别称为甲和乙
的听、说、读、写的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一般地,若 n 个数 x1,x2,…,
xn 的权分别是 w1,w2,…,wn,则
叫做这 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问题三: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
读、写的成绩按照 3:3:2:2 的比确定,则应该录取谁?
思考:(1)本道题的三个小题的结果是否一样?这说明了
什么?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n
nn
www
wxwxwx
++
+++
21
2211
绩,而算术平均数表示
各项成绩一样重要,因
此算术平均数不能衡量
他们的成绩。
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
间思考,再小组讨论,
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
问题一和问题二的结
果,说明结果发生变化
的根本原因。
师生共同推导加权平均
数的计算公式。
教师引导口语应侧重于
哪些成绩,口语和笔译
侧重不同,让学生体会
权应该发生变化。给出
“听、说、读、写按照
3:3:2:2 的比确定”
这一条件后,先让学生
确定各项成绩的权分别
是多少,再由学生独立
完成计算过程.最后提
出两道思考问题引发学
生思考,让学生体会
“权”对最后结果的影
响。
成过程;接着给充分
时间让学生探索,从
中体会加权平均数的
意义。此过程培养学
生独立思考、勇于创
新、小组合作的能力。
引导学生比较问题一
和问题二的结果,让
学生说出导致录取对
象发生变化的根本原
因,是为了感受权的
意义和权在计算加权
平均数中的作用,体
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
平均数的区别。
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
一般的数学思想。
先引导学生口语能力
和 笔 译能 力 侧 重不
同,因此权应改变,
再一次体会权的生成
过程。
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过程,巩固加权平均
数的计算方法,并规
范解题格式。最后教
师提出两个思考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进
一步深刻体会改变权
的数值对平均数的影
响,算术平均数是各
项权为 1 的特殊的加
权平均数。
活动 3.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
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 50
%、演讲能力占 40%、演讲效果占 10%的比例,计算选
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
成绩如下表所示,请确定两人的名次。
选手 演讲内容 演讲能力 演讲效果
A 85 95 95
B 95 85 95
思考: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 95 分与一个 85 分,
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从中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
吗?
教师引导学生确定问题
中的权,再让学生先估
计,再计算。待学生做
完,教师选具有代表性
的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
点评。
本题“权”的形式以
百分数给出。其中估
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
生 感 受“ 权 ” 的 作
用,再通过计算验证,
这 样 加深 了 学 生对
“权”的理解,培养
学生的估算能力,巩
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方法。后面的思考让
学 生 再一 次 体 会到
“权”决定了各个数
据 的 相对 “ 重 要 程
度”,从而影响着最
后结果。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 6 元,7 元,8 元,
若将甲种糖果 3 千克,乙种糖果 2 千克,丙种糖果 5 千克
混合在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多少元?
学生认真完成练习展示
结果。
针对权的不同表达形
式,掌握加权平均数
据的算法。
(四)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1.如何求加权平均数?
2.权有什么作用?
3.权一般以哪些形式出现?
先由学生回顾与反思,
教师再归纳总结。
问题 1 是引导学生回
顾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方法;问题 2 是引导
学生回顾权的意义和
作用;问题 3 是引导
学生归纳权的三种常
见形式。
(五)布置作业,深化新知
课本第 113 页:练习第 1、2 题。 学生认真完成。
通过作业巩固并提升
本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数据的分析”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生产实际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平均数的产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是数据的集中趋势中最
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简单算术平均数,为了让
学生直观感知大数据时代,本节课首先以微视频引人,目的是引起学生在七年级
学习选用合适的图表来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新知
识的积极性。
本节课设置三个教学活动的问题情境,目的是以不同的形式给出“权”,从不
同的角度让学生体会“权”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中“权”的意义,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在课堂总结环节,梳理并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整节课始终围绕权的生成,加
权平均数的意义展开,强调统计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