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设计
设计流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寻找生活中图形。
出示身边情景导入新课,
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激
发学生兴趣。
自主探究
获取新知
做一做: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
能形成矩形吗?你能设法据此得出矩形定义吗?
看一看:教具演示
猜一猜:(1)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
样变化的?(2)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
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通过
教师演示操作,让学生从
直观上把握矩形的本质
特征,从而将对矩形的理
解上升到形式化的高度,
为学习新知铺平道路。
深入探索
语言归纳
议一议:矩形有哪些性质?我们可从哪些方面去分析?
(类比菱形的性质)
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 (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
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
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合情
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
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
方法。打乱本节教材的编
排顺序,使知识体系更完
整。
典型例题
知识应用
用一用:
[例 1]:如图在矩形 ABCD 中,两条角线 AC,BD 相交于点 O,
AB=OA =4 cm.求 BD 与 AD 的长
知识提升:当矩形一边为对角线长
度的一半时,提炼三类特殊三角形,
从而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
交流、合作,应用新知,
发展学生的说理能力。
及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
能力。培养学生的转化
思想。
逆向思维
类比探究
想一想 :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若有两个或
三个角是直角呢?
(2)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若将四
边形改为平行四边形呢?
议一议:对角线满足什么关系的四边形为矩形?
理一理:矩形的判别方法 :
(1)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设计两组矩形性质逆向
运用的知识串,逐层铺设
台阶,层层推进,培养
学生的逆向思维。通过
动画演示,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设计流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活学活用
1、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B 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巩固新知,强化训练
C 三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D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2、(2011,山西)四边 ABCD 是平行四边形,添加一个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可使它成矩形.
知识应用
回归生活
1.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
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2.检查教室的门框是不是矩形.若仅有一根较长的绳子,你怎
样检查?解释其中的道理。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分组做一做、议一议)
使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解
决日常生活中问题,体现
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
充分体会数学来源于生
活又回归生活的思想,学
会观察,有条理思考和简
单的事实推理。
谈谈体会
这节课——
我经历了…
我学会了…
我最得意的是…
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
见解,关注不同层次学生
的收获,有利于反思教
学。
知识梳理
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对角线相等的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4)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巩固运用矩形的性质和
判定,使知识体系更加完
整。
分层作业
(一)预习正方形
课本习题 4.6(必做)
(二)如图,O 是
菱形 ABCD 对角线
的交点,作 DE∥AC,CE∥BD,
DE、CE 交于点 E,四边形 CEDO 是矩
形吗?说出你的理由。(选做)
分层作业会使不同程度
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
程中都能尝试到成功的
喜悦,得到不同程度的发
展。
.
设计流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A
B C
D
EO
板书设计
矩 形
矩形的性质: 例 1:如图在
矩形 ABCD 中,
两条角线 AC, BD 相交于点 O,
AB=OA =4 cm.求 BD 与 AD 的长
矩形的判别方法 :
提纲挈领地设计板书,会
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个
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
数。
教学反思
矩形和菱形一样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强化条件
得到的。两者的地位是一样的,前者强化了角的条件,后者
强化了边的条件。因此可以通过在类比的基础上强化条件等
手段学习矩形。相信经过本节学习,大多数同学能较好掌握。
通过对教学效果和过程
的反思,以便采取相应
的补救措施,提高教学能
力。
教学评价
重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让学生亲历了类比、观察、
猜想、验证、推理的整个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地分析、尝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学生把所
学知识灵活地加以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高了学习效率。
评价有益于我们“创造适
合学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