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菱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菱形的概念和它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会进行简单的
推理和运算。
2.能推导出菱形的面积等于它的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
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说理的习惯,并要求学生熟练书
写规范的推理格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欣赏、观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等活动,让他们感受身边数学的和谐美与对称美,激发他们学习数
学的激情,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菱形的概念与性质
难点: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手段相结合
教学准备:
小剪刀、硬纸片、常用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知道下列图片中有什么四边形吗?
.展示一组图片:中国结、有菱形图案的图片、有菱形图案的衣服等.
(2)你能举出生活中菱形的实例吗?
小结:可见菱形在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菱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
用价值。)
二、动手操作,归纳性质
活动一、动画演示由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变化过程
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强调菱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平行四边形;二是一组邻边相
等。)
活动二、1.(四人一组)将一张硬纸片对折后再对折,然后剪出一个
三角形,打开观察并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给学生提供充分地探索交流的机会和时间,为学生营造生生
互动、师生互动的一个平台,指导学生通过活动从边、角、对角线等
方面去发现菱形的性质,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减少
对知识的生疏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结合学生探索、讨论、交流的情况,必要时教师对知识做适当梳理,
板书菱形的性质。
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性质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前面
展示的图片充分利用了菱形的和谐美和对称美。)
这些性质我们是通过折叠、观察得到的,如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
它呢?(通过探究得出猜想,然后验证猜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
逻辑推理习惯。)’
(1)已知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求证:AB=BC=CD=DA
(2)已知 AC、BD 是菱形 ABCD 的两条对角线,AC、BD 相交于点
O.
求证:AC⊥BD .
(学生板演,教师点评,规范推理格式。)
三.继续探索,深化提高
.
1.菱形的对角线将菱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它们都是什么三角形?有
什么关系?
分成 8 个三角形,其中
等腰三角形:△ABC △ DBC △ACD △ABD
直角三角形:Rt△AOB Rt△BOC Rt△COD Rt△DOA
全等三角形:Rt△AOB ≌ Rt△BOC ≌ Rt△COD ≌ Rt△DOA
△ABD≌△BCD △ABC≌△ACD
A
B C
D
O
A
B C
D
O
2.例题讲解
例.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 a,b,求菱形的面积
3.总结
菱形面积公式:
(1).S 菱形=底×高
( 2.) S 菱形=两条对角线积的一半
四、巩固练习
1. 如果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 6 ㎝和 8 ㎝,那么这个菱形
的面积等于__,周长等于__.
2.菱形的较短的对角线长 5 ㎝,相邻两角的度数之比为 1:2,则菱
形的周长为_㎝
五.归纳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 个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
2 个公式 S 菱形=底×高
S 菱形= 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3 个特性 特在“边、对角线、对称性”
六.课后思考
你能想一下伸缩门、升降机为什么要做成菱形吗?(设计意图:本问
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引入相呼应,让学生在思考辨析中升华对
菱形性质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激情。)
七.布置作业
1.P97 习题第 6、7 题;
2 . 预习下一节内容.
板书设计
菱形(1)
性质 1 的证明 一 定义 性质 2 的证明
(学生板演) 二 性质 (学生板演)
三 面积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