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二章城镇和乡村单元测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二章城镇和乡村单元测试题

ID:657068

大小:2.05 M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4-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与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下图为某大城市土 地利用强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1~2 题。 1.影响该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 A.交通通达度 B.土地价格 C.人口的分布 D.文化景观 2.甲处最可能是该城市的( ) A.工业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行政区 下图示意“武汉三镇空间略图”,其鼎立格局自古有之,而今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读图 回答 3~5 题。 3.武汉早期城市地域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交通 4.随着现代综合交通的不断发展,武汉市城市形态在沿江发展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趋 向( ) A.沿河流呈条带状发展 B.沿公路、铁路多轴向发展 C.集中式发展 D.从放射状向内聚发展 5.武汉市的发展变化说明( ) A.特大城市的衡量指标是人口的发展 B.河流运输方式的兴衰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C.城市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带动城市的发展 D.交通枢纽都能发展成为省级行政中心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如右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 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 化程度存在差异。据此完成 6~7 题。 6.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 )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D.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7.若该市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 ) A.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B.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2010 年 5 月,喀什设立经济特区。读图回答 8~9 题。 8.与图中城市最初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 ) A.气候条件优越 B.河流提供水源 C.矿产资源丰富 D.河流提供水运 9.近几年来,喀什市发展较快,关于其影响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资源的开发 B.军事地位突出 C.逐渐成为宗教中心 D.政治因素 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第 10 题。 10.该图体现了( ) A.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 B.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 C.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 D.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 下图是上海市某区域住房价格受各因素影响的权重示意图。读图完成 11~12 题。 11.该区域二手房价格受交通条件的影响权重值为 6.42%,新房价格受交通条件影响权 重值为 0.67%,影响程度均没有现实生活中感觉到的那么大,这可能是该区域 ( ) A.人口密集 B.环境质量好 C.繁华程度高 D.交通便利 12.有关该区域房地产管理与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房地产开发商关注环境质量 B.基础设施决定二手房价格 C.位置对二手房、新房的影响差异较大 D.人口状况对二手房、新房的影响差异较小 乌镇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下左图为“乌镇聚 落形态示意图”,下右图为“乌镇建筑景观图”。读图完成 13~14 题。 13.对乌镇聚落形态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矿产 14.乌镇建筑景观独具特色,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域文化 B.交通 C.经济水平 D.政治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 定居在闽粤赣边地区。由于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不但建筑材 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而且还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 的城堡式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 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 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客家土楼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 奇观。据此回答 15~16 题。 15.下列关于客家土楼建造地的地理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 B.地形平坦,森林茂密 C.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 D.土质黏重,降水较多 16.历史上,客家人修建的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 ) A.安全防卫功能 B.宗教信仰功能 C.信息传递功能 D.文化交流功能 17.读“某市近 30 年来产业结构变化图”,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 是( ) A.a 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 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b~c 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D.c 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读下图,回答 18~19 题。 18.图示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变化反映的是( ) ①不同区域人口增长类型的差异 ②人口迁移的方向 ③再城市化现象 ④郊区城市化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近郊区常住人口增长率达 26%左右,主要是由于近郊区( ) ①环境质量好 ②交通通达度高 ③土地价格高 ④人文环境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生态城市是许多城市的发展方向,结合某地区生态园林城市模式图,回答 20~21 题。 20.下列关于图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园林城市中生态用地比重较大,因而不会产生“热岛效应” B.动植物园、苗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区环境免受直接污染 C.该城市的道路网布局形式可以缓解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状况 D.外环工业仓库集中但不连片,为城市的建设发展留有余地 21.在下列城市发展措施中,与生态城市的建设最吻合的是( ) A.兴建交通设施,保证车流畅通 B.保护湿地,增加绿地,减少废物排放 C.兴建高楼大厦,保证人有所居 D.发展现代制造业,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新城市主义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针对北美城镇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 念。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 400~ 800 米(5~10 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 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下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 的步行化城区。据此完成 22~23 题。 22.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重点解决城市( ) A.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 B.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 C.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 D.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 23.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 B.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 C.密布商业网点,发展中心商务区 D.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 在干旱地区,绿洲城镇化是人类与绿洲及环境相互适应、相互改变的过程。读绿洲城镇 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图,完成 24~25 题。 24.绿洲城镇与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相比( ) A.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B.社会文化差异小 C.经济基础薄弱 D.交通便捷程度较高 25.下列措施中对推动绿洲城镇化作用最小的是( ) A.荒漠化治理 B.水利设施的建设 C.人工植被的培养 D.光照资源的开发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 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20 分)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 A、B、C 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4 分) (2)请在 A、B、C、D 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述理由。(5 分)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 情况。据表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5 分) 年份 降水量 (%) 蒸发量 (%) 地表径流 (%) 地下径流 (%) 1960 100 40 12 48 2012 100 27 41 32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 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6 分) 27.阅读有关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 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 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一)。 材料二 1978 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 省区之一。20 世纪 80 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图二表示 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1)说明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和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进 程的主要特点。(5 分) (2)说明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 分) (3)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 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5 分) 材料一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 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材料二 漫画《城市病》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 (5 分) (2)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5 分)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5 分) 1~2.解析:第 1 题,影响该城市土地利用率的主要因素应是经济因素。根据城市地租 原理,越接近市中心,土地价格越高,为了节省开发建设费用所以土地的利用强度较大(利 用率大,空置率低),故选 B。第 2 题,由图可知图中甲处距市中心距离最近,地价最高; 根据城市各功能区付租能力的差异即可知甲处应布局付租能力最强的商业区,故选 C。 答案:1.B 2.C 3~5.解析:第 3 题,读图武汉城市地域沿河流分布,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交 通便利,水源丰富,所以河流是其地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C 正确;地形平坦和适宜的气 候条件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不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A、B 错误;交通条件为社会经 济因素,D 错误。第 4 题,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受交通运输的影响,随着现代综合交通运输 的不断发展,武汉将在原有沿江发展的前提下,沿现代交通线(铁路、公路等)多轴发展,B 正确;武汉早期沿河流呈带状延伸,现在应受新交通方式的影响,A 错误;武汉城区应沿交 通线延伸不会呈集中式发展,C 错误;武汉城市应随交通方式改变城市形态沿交通线多轴发 展,D 错误。第 5 题,由材料主要说明城市形态的发展受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而变化,C 正 确;材料没有涉及特大型城市的衡量指标,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河运的衰落对其城市发展 的影响,B 错误;影响城市发展因素除交通外,还有自然因素以及国家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交通枢纽都会成为省会城市,D 错误。 答案:3.C 4.B 5.C 6~7.解析:第 6 题,本题考查地租等值线分布图的判读。读图可知,北部地区的地租 等值线比南部地区稀疏,因此北部地区地租梯度总体小于南部地区,A 错误;地租相同的区 位,正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B 错误;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明该方向环境质量和 基础设施较差,地租下降速度快,C 错误;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明该方向环境质量 和基础设施较好,地租下降速度慢,D 正确。第 7 题,本题考查工业区的分布。据图可知, 甲地位于城市的西北方向,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钢铁工业大气污染严重,不适宜布局在盛 行风的上风向地带,A 错误;甲地是在与市中心距离相同的地区中,地租水平最高的地区, 说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条件好,最适宜布局电子信息产业,B 正确;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 产业园占地面积大,应该布局在地租相对低的地方,而甲地地租水平相对较高,C、D 错误。 答案:6.D 7.B 8~9.解析:第 8 题,图示区域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河流 为城市的形成提供水源,水源是图示区域城市最初形成的关键因素。第 9 题,喀什是我国西 北地区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所以 D 正确。 答案:8.B 9.D 10.解析:由图可知,农业用地地租比商业用地地租低,但在城市边缘、郊区仍有大量 农业用地分布,应是受政策保护的结果,D 项正确;商业用地一般分布于城市中心附近,农 业用地分布于城郊,且两种用地地租差异很大,不会交错分布,A 项错误;图中两条线的斜 率差异较大,表示其变化率差异大,B 项错误;商业用地有向郊区扩展的趋势,但不会持续 扩展,C 项错误。 答案:D 11~12.解析:第 11 题,本题考查住宅区的特征。根据材料,该区域二手房价格受交通 条件的影响权重值为 6.42%,新房价格受交通条件影响权重值为 0.67%,影响程度均没有现 实生活中感觉到的那么大,这可能是该区域交通便利,D 正确。人口密集、繁华程度高,对 交通压力大,对房价影响大,A、C 错误。环境质量好与交通对房价影响无关,B 错误。第 12 题,本题考查影响房价的因素。图中环境质量影响的权重值较大,说明房地产开发商关 注环境质量,A 正确。基础设施影响权重值小,市场供求影响权重值大,市场供求决定二手 房价格,B 错误。位置对二手房、新房的影响差异小,C 错误。人口状况对二手房、新房的 影响差异较大,D 错误。 答案:11.D 12.A 13~14.解析:第 13 题,乌镇临水而建,河流穿城而过,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因此河 流是对其聚落形态影响最大的因素,B 正确;气候对城市形态没有影响,A 错误;乌镇位于 平原地区,平原地形对条带状聚落没有影响,C 错误;乌镇矿产资源缺乏,D 错误。第 14 题,受江南水乡文化的影响深厚,使得乌镇建筑景观独具特色,A 正确;交通、经济水平、 政治影响较小,B、C、D 错误。 答案:13.B 14.A 15~16.解析:第 15 题,由材料可知,客家土楼位于闽粤赣边地区,纬度位置低,气候 温暖湿润,A 错误;客家土楼依山势而建,说明当地地形起伏大,平地少,B 错误;建筑材 料为生土、木材、鹅卵石等,说明土质黏重,C 错误;福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较 多,水资源丰富,D 正确。第 16 题,客家人修建土楼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 需要,故选 A。 答案:15.D 16.A 17.解析:A 项 a 时期为传统农业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B 项 b 时期为工业化阶段,环境污染严重;D 项 c 时期为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以第三产业 为主。C 项 b~c 时期,产业升级,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C 正确。故选 C。 答案:C 18~19.解析:第 18 题,近郊区人口增加,核心区人口减少,说明人口由核心区迁往郊 区,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故选 D。第 19 题,随着人口和产业 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而近郊区由于基础设施条 件变好,交通通达度高,环境质量优,吸引了核心区人口的外迁,故选 A。 答案:18.D 19.A 20~21.解析:第 20 题,生态园林城市仍会出现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用地比重较大 只能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故选 A。第 21 题,A 项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C 项 是解决住房紧张的措施,D 项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措施,只有 B 项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相 吻合,故选 B。 答案:20.A 21.B 22~23.解析:第 22 题,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成集工作、商业、文化、教 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高密 度、紧凑布局,可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避免城市盲目扩大规模,可以解决城市向郊区的 无限度蔓延,A 项对。第 23 题,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为公共交通,带来的有利 影响是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D 项对。公交车以满足公共需求为主,不能满足城区 居民的多种需求,A 项错。与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无关,B 项错。集多种功能为一体, 商业活动在街区内就可以完成,不利于中心商务区的形成,C 项错。 答案:22.A 23.D 24~25.解析:第 24 题,绿洲城镇规模较小,区位条件较差,经济基础明显较珠江三角 洲地区城镇薄弱。选 C 项。第 25 题,推动绿洲城镇化需要保持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问题的治理、水利设施的建设、人工植被的培养对推动绿洲城镇化起重要作用。光照资 源的开发对其影响较小。选 D 项。 答案:24.C 25.D 26.解析:第(1)题,A 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地租最高,C 位于城市最外围,地租 最低。第(2)题,D 处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上游且地势较高,靠近文化区,环境优美, 最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第(3)题,该市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原因是植被覆盖率降 低,地表硬化面积增加。第(4)题,从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发展公共交通等角度分析。 答案:(1)A>B>C。A 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最高。 (2)D 地。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邻近森林分布区,处于上风地带,环境优美; 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和 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4)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限制私家 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27.解析:第(1)题,根据图一可知,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较低,在 1965 年到 1978 年出现下降趋势,整体发展缓慢。根据图二可知,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 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第(2)题,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面积扩大和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 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土地、交通、住房等产生很大的影响。第(3)题, 要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从规划、节能、节水、 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 答案:(1)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化发展缓慢(有下降、停滞等),城市化水平低;改革开放以 后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 (2)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严重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 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 (3)①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②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 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 良性循环;④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⑤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⑥保护和治理城市环 境等。 28.解析:第(1)题,读图,图中信息包括房价高、入托难、就医难、堵车等,“城市 病”的表现有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 等。第(2)题,“城市病”的“病因”是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基础设施不完善。 城市规划不合理,导致交通拥堵。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产生各种城市化问题。 第(3)题,从能源利用方面考虑,要改造成生态城市,需要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 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答案:(1)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压力大。 (2)城市化速度快,城市规模过大,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 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 源利用率,节能减排。(环境、交通、能源各答出一条即可)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