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规范练 25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
(2020 河南适应性测试)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右图为广
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完成 1~2 题。
1.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水源
2.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弱 B.降水少
C.多大风 D.低温冻害
爪哇岛上的 M 地被誉为“世界雷都”,位于熔岩高原北麓的山间盆地,海拔 266 米,一年约有 322 天打雷
(雷电天气与地形、气象及所处纬度有关),200 天下雨,生物资源丰富。下图为爪哇岛局部等高线地形
图。据此完成 3~5 题。
3.M 地比该岛其他地区打雷天气更多的原因是( )
A.地处低纬度 B.位于岛屿内部
C.空气湿度大 D.位于山间盆地
4.M 地房屋建筑( )
A.多为矮层 B.多高低错落
C.多吊脚楼 D.多茅草屋
5.M 地生物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土壤肥沃 D.雷雨天多
(2020 河北张家口期末)右图是某沙漠国家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发明的一种炊具,该炊具多为土
陶制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锅盖高、重,呈三角锥形且完整无孔。据此完成 6~7 题。
6.该类炊具锅盖的核心作用是( )
A.减少炊具热量流失 B.加强内部空气对流
C.促进水蒸气循环利用 D.减少沙漠风沙污染
7.推测该国可能位于( )
A.非洲西北部沿海 B.南美洲中部内陆
C.亚洲东南部沿海 D.欧洲东部平原
目前我国尚未脱贫的人口有 7 000 万,其中 3 518 万分布在 14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要确保贫困
人口到 2020 年如期脱贫任务艰巨。读我国 14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示意图,完成 8~9 题。
8.我国贫困地区绝大部分( )
A.位于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
B.地处非季风区,降水较少
C.耕地资源缺乏,质量不高
D.能源资源短缺,供应紧张
9.秦巴山区跨秦岭、大巴山,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其扶贫开发措施合理
的是( )
①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③将部分贫困人口外迁 ④大力发展教育、
医疗事业 ⑤扩大粮食种植,建成商品粮基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读我
国 S 省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 2009 年产业产值结构图,完成 10~11 题。
S 省区 2009 年产业产值结构图
10.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 S 省区 2009 年产业就业结构的是( )
11.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劳动力转移规
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下图是新疆和重庆 2014 年 GDP 总值和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图。据此完成 12~14 题。
12.两图所代表地区以及判断理由是( )
A.甲为新疆,农业比重较小
B.乙为新疆,第二产业比重大
C.甲为重庆,人均 GDP 较高
D.乙为重庆,第三产业比重大
13.重庆和新疆都是中国天然气的输出区,天然气的开采和输出,对两地共同的有利影响是( )
A.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B.促进两地相关轻工业发展
C.提高两地农业产业化水平
D.导致酸雨和土壤肥力下降
14.承接沿海企业向本地区转移是新疆和重庆面临的共同任务,对此两地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发展工业开发区,培育产业集群
B.加大港口、机场建设,吸引外资进入
C.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沙漠化问题
D.发展医疗教育,提高民众身体素质
15.(2020 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测试)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沿途接纳多条支流后,绕过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此段即
雅鲁藏布大峡谷),出中国国境后称布拉马普特拉河。干流在拉孜以上为上游,沿岸沼泽和湖沼较多;
拉孜到派镇为中游,沿岸是西藏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被誉为“高原粮仓”;派镇以下为下游河段,落差大。
材料二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分布图。
(1)描述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比较说明雅鲁藏布江上游和下游的水文特征差异。
(3)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成为“高原粮仓”的优势自然条件。
(4)1998 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首次徒步穿越考察,考察证实该峡谷是“生物资源
宝库”“地质博物馆”,请说明理由。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某地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近年来,该地区在发展中相继出现了
一系列问题,如城镇和工业过度集中、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1)指出该地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 30 年来该地区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
(3)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该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
课时规范练 25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
1~2.1.A 2.D 第 1 题,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故划分荔枝生产适
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A 项正确。第 2 题,荔枝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
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故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
低温冻害。D 项正确。
3~5.3.D 4.A 5.B 第 3 题,雷雨是空气对流运动形成的,对流雨以低纬度最多。爪哇岛
地处热带,周围水域广阔,空气对流强烈,易形成雷雨;M 地是山间盆地,白天四周山坡升温
快,但是中午过后,盆地内部水汽蒸发旺盛,对流强烈,对流雨多是午后出现。D 项正确。
第 4 题,M 地多大风暴雨,房屋应具有防风、防雷雨功能。A 项正确。第 5 题,M 地纬度
低,为热带雨林气候,水热资源丰富,植物种类丰富,也为动物资源提供丰富的食物。B 项
正确。
6~7.6.C 7.A 第 6 题,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锅盖高、重,呈三角锥形且完整无孔”可以
判断,该地位于沙漠地区,水资源短缺,锅盖核心作用是促进水蒸气循环利用,减少水分散
失,C 项对。减少炊具热量流失、加强内部空气对流、减少沙漠风沙污染不是锅盖的核
心作用,A、B、D 三项错。第 7 题,该国是沙漠国家,可能位于非洲西北部沿海,受副热带
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加那利寒流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A 项对;南美洲中部内陆
属于热带草原气候,B 项错;亚洲东南部沿海属于季风气候,C 项错;欧洲东部平原属于温
带大陆性气候,D 项错。
8~9.8.C 9.B 第 8 题,据图可知,贫困地区绝大部分分布于山区和内陆高原地区,由于地
形以山地为主,易发生自然灾害,耕地资源缺乏,且质量不高,导致发展条件较差,经济发展
落后,C 项对。由图可知,贫困地区在内陆高原和东部低山丘陵地区也有分布,A 项错;东
部低山丘陵地区属于季风区,B 项错;图示中西南等地区都是资源较丰富的地区,D 项错。
第 9 题,秦巴山区地形崎岖,基础设施落后,需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该地是国家重要
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可以将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一些贫困人
口,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程度,提高职业技能,
增加就业,故①③④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是扶贫的具体措施;该地为山区,扩大粮食
种植,建成商品粮基地不可取。
10~11.10.B 11.A 第 10 题,根据概念可知,2009 年比较劳动生产率=2009 年行业产值占
总产值的比重/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2009 年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约
为 0.3,第二产业约为 3,第三产业约为 1。结合 S 省区 2009 年产业产值结构图,推断 S 省
区 2009 年产业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最小。第 11 题,比较劳动
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图中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值最大的是第一、第二
产业,故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12~14.12.C 13.A 14.A 第 12 题,读图可知,甲图与乙图产业结构差别主要是第一产业
和第二产业,甲图第二产业比例比乙图大,而乙图第一产业高于甲图。结合新疆(有绿洲
农业和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与重庆(传统的工业城市)的特点分析,甲为重庆,乙为新疆,
排除 A、D 两项。乙图的第二产业比甲图低,所以 B 项错,故选 C 项。第 13 题,重庆和新
疆都是中国天然气的输出区,天然气的开采和输出,都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A
项对。轻工业对能源的需求小,B 项错。资源的输出,对农业产业化影响较小,C 项错。输
出天然气不会增加大气中硫氧化物的含量,不会导致酸雨,另外酸雨与土壤肥力下降也不
属于有利影响,D 项错。故选 A 项。第 14 题,承接沿海企业向本地区转移是新疆和重庆
面临的共同任务,发展工业开发区,培育产业集群,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到此落
户,A 项对。新疆位于内陆,没有港口可以建设,B 项错。防治沙漠化问题不是重庆的主要
问题,C 项错。发展医疗教育,提高民众身体素质与承接产业转移无关,D 项错。故选 A
项。
15.答案 (1)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总体从西南向东北递减。原因:河谷
地形走向与西南季风方向大致相同,便于水汽进入;受山地地形阻挡,水汽抬升,形成地形
雨。
(2)上游: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小;落差小,流速慢;水能资源少。
下游:以降水补给为主,支流多,流量大;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3)河谷地带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河流冲积土壤较肥沃;水源充足,可引水灌
溉;地形较平坦,有利于发展种植业。
(4)该峡谷纬度较低,垂直高差大,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涵盖
了从热带到寒带的生物种类,生物多样且丰富,故称为“生物资源宝库”。位于印度洋板块
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气候湿润,地形坡度大,内、外力作用强烈,地质活动活跃,故
称为“地质博物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年等降水量线的走向和数值变化规律,可描述出该地年降水量的
空间分布规律。该地降水主要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的西南季风在地形阻
挡下被抬升,在迎风坡易形成降水,而越往北水汽越少,降水逐渐减少。第(2)题,河流水文
特征一般从流量、落差、流速等方面比较。该河上游降水少,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
小;下游以降水补给为主,支流多,流量大。上游位于高原,海拔较高,但落差较小,下游地处
高原边缘,落差大,因此上游流速较慢,水能资源较少,下游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第(3)题,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成为“高原粮仓”的优势自然条件即该地有利于粮食种植的优势自
然条件,可从热量、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回答。第(4)题,“生物资源宝库”“地质博物
馆”分别说明该地物种丰富和地质现象复杂。物种丰富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条件适宜、垂
直差异大、人类活动影响小等方面分析。地质现象复杂往往和内、外力作用有关。
16.答案 (1)变化:由水稻、桑蚕生产转向以蔬菜生产为主。原因: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加快,农业用地减少;②农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③土地和劳动力价
格上涨(农村劳动力流失)。
(2)①外来人口大量增加;②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③第一产业
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④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内外
联系更加便捷;⑤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重等。
(3)①将部分工业向周边地区转移;②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③各城镇加
强产业分工与合作,实行错位发展。
解析 第(1)题,据图描述该地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从农业用地、市场需求、土地劳动力
价格等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从人口、城镇、产业、交通运输、
生态环境等方面推测 30 年来该地区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第(3)题,针对文字材料中反
映的问题,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城镇间分工与合作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在产业发
展方面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