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ID:656254

大小:1.72 MB

页数:7页

时间:2021-04-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2020 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检测)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结合下 图,完成第 1~2 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的银杏树叶转黄 D.城市道路两侧银杏树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2.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反映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为美国本土自然地带分布图。读图,完成第 3~4 题。 3.甲→乙→丙自然地带的变化,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4.影响①→②→③自然地带变化的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加拿大落基山脉南段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2019 年 3 月,中国某旅游团到加拿大考察。读 北纬 50°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第 5~7 题。 2 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温尼伯的自然地带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寒带苔原带 D.寒带冰原带 6.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脉以东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 A.森林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C.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7.游客继续西行至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莱斯布里奇景观不同,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基础是( ) A.热量 B.地形 C.水分 D.洋流 (2020 广东佛山质检)林窗是指森林中因各种因素导致树木死亡,形成林中空地的现象。下图为我国 某林地 12 月晴天平均最高气温(日最高气温总和/天数)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布图。据此完成第 8~10 题。 8.该地森林类型主要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雨林、季雨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9.林窗的形成促进了林窗区内草本和灌木类植物的生长,直接原因是( ) A.光照增加 B.降水增多 C.气温升高 D.温差加大 10.与林窗西侧相比,12 月林窗东侧的晴天平均最高气温较高,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太阳从东南升,林窗东侧比西侧的日照时间长 B.上午多雾,日照多在下午,林窗东侧日照较多 C.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高大,导致东侧通风性好 D.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茂密,导致东侧湿度较大 3 比拉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44°50'N,0°34'W)的大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比拉沙丘以每年约 5 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 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据此完成第 11~12 题。 11.比拉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盛行西风将岸边沙吹向内陆,使沙丘增生 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 C.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D.沿岸有寒流经过,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12.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3.我国国土辽阔,跨经纬度广,海陆差异、地形起伏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景观。阅读图文材料,完 成下列各题。 某杂志社策划了“三纵一横”四条路线寻访秋天的活动,路线分布如下图所示。图中标注的日期 为各地入秋时间(我国气象部门规定的“入秋日”是指日均温连续 5 天小于等于 22 ℃时的第一 天) 。 (1)图中②线路体现出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说出其影响因素。 4 (2)“寻访秋天”活动计划驾驶越野车或自行车沿线路一路“追秋”,从四条线路行程安排的时序性角度 考虑,不可行的是哪一条?试说明理由。 (3)归纳我国入秋时间的空间变化规律,并从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角度解释原因。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山地峡谷地形会影响植物生长的水热因素。一般来说,山坡的土层较薄、受阳光照射时间长,通 常是灌丛、稀树草原等低矮的旱生植物生长的环境,反之则有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从山谷到山顶, 依次分布着乔木—灌木—草甸,这是常见的垂直地域分异。但是在横断山区却出现了植被逆向分布 情况,随着海拔降低,地形越来越封闭,反倒是谷底生长着低伏灌丛,山坡、山脊上生长着高大乔木(如 下图所示)。在横断山区,寒温带暗针叶林带的分布最广、带幅最宽、生物生产量最高,是地区代表性 植被。这些地域分异类型没能成功霸占横断山的谷底,而是被挤到半山腰,这种现象被称为“倒置的垂 直地域分异”。 金沙江(北纬 28°15')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域分异 (1)指出图中横断山区垂直自然地带反常的部位,以及该部位植被的坡向差异。 (2)分析在未受影响的部位,东岸和西岸的植被差异,并说明原因。 5 (3)说明科学家把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作为此区域地域分异基带的依据。 (4)分析东岸和西岸河谷自然地带主要为干旱小叶灌丛的可能原因。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2.1.A 2.C 第 1 题,秋季银杏树叶由绿转黄,之后逐渐落叶,可知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 种,A 对;由材料可知,随着气温下降,银杏树叶由绿转黄,说明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 素是气温,B 错;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因此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晚于北京的银杏 树叶转黄,C 错;城市道路两侧树木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等,D 错。 第 2 题,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主要受纬度影响,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 北京,因此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晚于北京银杏树叶转黄,这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规律,C 对。 3~4.3.B 4.A 第 3 题,甲→乙→丙自然地带的变化是水分条件变化造成的,体现了从沿 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 4 题,①→②→③纬度发生变化,因此热量发生变化,自然 地带也随之发生变化。 5~7.5.B 6.C 7.C 第 5 题,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温尼伯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 自然地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B 正确。第 6 题,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因此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脉以东的莱斯布里奇降水越来越少,沿途的自然景观依次 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C 正确。第 7 题,温哥华位于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 洋性气候,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且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因此降水丰沛,当地为森林景 观;莱斯布里奇处于背风坡,降水少,当地为荒漠草原景观。C 正确。 8~10.8.B 9.A 10.B 第 8 题,由图可知,该地 12 月晴天平均最低气温大于 16.5 ℃,说明 该地位于热带地区。选项中只有热带雨林、季雨林为热带地区的森林类型。第 9 题,林 窗形成后,林窗内因无高大森林阻挡而光照增加,从而促进了林窗内草本与灌木类植物的 6 生长。第 10 题,森林因具有涵养水源、蒸腾作用等特点而使林中水汽含量大,导致森林 地区一般上午多雾(气温低于下午),日照要弱于下午;下午太阳西晒,林窗东侧因无森林阻 挡太阳光而气温较高,西侧因有森林阻挡太阳光而气温较低。 11~12.11.A 12.C 第 11 题,比拉沙丘位于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影响。根据沙丘移动 方向,可知盛行西风将岸边的沙吹向内陆,使沙丘增生,A 对;比拉沙丘位于沿海地区,不受 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影响,B 错;根据纬度判断,该地不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C 错;该地沿 岸有暖流经过,D 错。第 12 题,该地景观只是局部小范围内的特殊情况,不属于地域分异 规律,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13.解析:第(1)题,②线路沿线自南向北随纬度变化,植被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变为温带 落叶阔叶林,自然地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 影响因素为热量。第(2)题,由图中时间可知③线路经过地区中青藏高原入秋较早,塔里 木盆地入秋较晚,因此③线路经过地区入秋时间先早后晚,随后由晚变早。故沿③线路 “追秋”不可行。第(3)题,由图中入秋时间可知,我国东部地区由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 区青藏高原入秋较早,塔里木盆地入秋较晚。原因:东部地区地势相对低平,受纬度因素 影响,太阳辐射从南向北递减,气温逐渐降低,因此自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区受地形这 一地方性因素影响,海拔高处气温低,入秋早,海拔低处,气温相对较高,入秋晚。 答案:(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2)③线路不可行。经过地区的入秋时间先早后晚,随后由晚变早。 (3)规律:我国东部地区由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入秋较早,塔里木盆地 入秋较晚。 原因:东部地区地势相对低平,受纬度因素影响,太阳辐射从南向北递减,气温逐渐降 低,因此自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区受地形这一地方性因素影响,海拔高处,气温低,入秋 早,海拔低处,气温相对较高,入秋晚。 14.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正常状态的垂直自然地带是由山谷到山顶依次分布着乔 木—灌丛—草甸,而图示 3 100 米以下与此分布相反,则反常部位位于 3 100 米以下。图 示 3 100 米以下东、西两坡植被基本没有差异。第(2)题,比较 3 100 米以上东、西两岸 植被及其分布,即可看出差异;注意图中告知西岸为阴坡、东岸为阳坡,则两岸最大差异 是光照不同,导致土壤中水分差异,从而影响植被。第(3)题,基带要满足两个特征:首先要 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一致,同时是山地垂直自然地带的最下部植被带;注意材料中“是地 区代表性植被”一词的含义。第(4)题,干旱小叶灌丛体现的是水分少的特征,则可从谷底 干旱原因角度分析。 答案:(1)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下部位(或 3 100 米以下部位);东、西两坡植被几乎没有差 异。 (2)西岸同类植被比东岸生长的好。西岸为阴坡,光照弱;未受影响条件下的寒温带 暗针叶林带和高寒灌丛草甸带生长的海拔高。 (3)周边区域海拔高,寒温带暗针叶林带和周边地区植被带一样,属于典型基带发育 起点;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上植被,发育满足垂直带谱发育标准;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下 自然地带不符合山体垂直带谱的发育要求,而是发育了灌丛和草地。 7 (4)山体高大,水汽难以到达,东、西两岸降水量差异小;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微 观区域白天和夜晚的山谷风加剧了谷底的干燥程度。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