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 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 教案

ID:656170

大小:37.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4-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第 13 章土壤里的生物 第 1 节土壤里的小动物 (第 2 课时) 一、教学分析 标准解读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一定的特征,可将各种生物分成不同的类群。不同 类群的生物各自具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蚯蚓作为环节动物的代表,具 有一些典型的特征。教学中,通过观察、触摸、探究、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得出蚯蚓适 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苏科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一节“土壤里的小动物”的第二课 时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会、 感悟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关系,并培养他们保护小动物、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上 节课中学生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形态有了初步认识。蚯蚓是土壤中典型的代表。 本课重在对蚯蚓进行观察、实验探究,进一步认识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 探 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内容,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进 一步体会探究的过程,注意设置对照实验和实验变量的控制。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面向的是七年级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往往对蚯蚓缺少亲切感,有些 学生甚至还会有恐惧心理,可提前做好知识和情感教育,抛开“以貌取动物“的错误 观点。但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活动参与积极性高。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恰当引导并合理组织实验,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要探究 的主题上,避免学生探究活动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故课前教师先对全班学生合理分组, 6 人为一个小组,并培训小组长。实验实施过程中,让小组长协助教师对小组发挥监管作 用,协调小组成员分工,并有序地组织好小组内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顺利完成教学。 2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探究活动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对照实验能力及相互协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蚯蚓与土壤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探究实验的设计,特别是对照组的设置以及对变量的控制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以达尔文对蚯蚓的赞誉导入新课,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心理 上意识到蚯蚓的巨大作用。整节课重点内容是通过观察蚯蚓体色、体形——触摸蚯蚓体表 ——探究蚯蚓的运动及对刺激的反应等系列活动由浅入深的认识、总结蚯蚓蚯蚓适应土壤 生活的主要特征。 五、 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呈现: 土壤里的小 动物 出示课题:土壤里的小动物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 13 章第 1 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第 2 课时)”的内容,通过上一课时的学 习,我们知道土壤中生活着多种多样 的动物。本节课我们要具体认识其中 的一种动物,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 思考,尝试回答 设疑,激发学 生兴趣,引出 本 节 课 的 主 角---蚯蚓 3 经这样赞美它:它是一种来自地下的 生物精灵,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动 物。对于我们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 磨灭的贡献。同学们,你知道这种动 物是谁吗? 答案展示:蚯蚓 简介蚯蚓: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 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 的土壤中。昼伏夜出,以土壤中的有 机物或地面上的碎叶等作为食物。 认识蚯蚓的主要特 征及生活环境及习 性 过渡语: 蚯蚓和我们前几章中学到的其他环 境中的动物一样,具有与其生活环境 相适应的特征,蚯蚓是如何适应土壤 穴居生活的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将找到答案。 结合已有知识、初 步思考 激 发 学 生 探 究蚯蚓欲望 蚯蚓与土壤 生活相适应 的特征 活动一:观察蚯蚓的体形、体色 活动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把 1 条活的蚯蚓放在 解剖盘中: 1.观察蚯蚓的体色和体形 2.辨认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3.数一数环带之前有多少体节,估算 这条蚯蚓一共有多少体节 观察体色、体形并 汇报交流 初 步 认 识 蚯 蚓的体色、体 形特征 过渡语: 这是蚯蚓体色和体形方面的特征,下 面让我们进一步观察蚯蚓,你一定会 有新的发现。 4 活动二 观察蚯蚓的体表 活动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把 1 条活的蚯蚓放在 解剖盘中: 1.用手指在蚯蚓体表轻轻触摸,有什 么感觉? 来回抚摸腹面,又有什么不同的感 觉? 2.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表,能否看到 突起的“细刺”? 师生总结: 1.体表:有黏液、刚毛 2.图片展示蚯蚓横切面图示,进一步 认识刚毛。 过渡语: 刚毛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前 2 项的观 察活动,相信同学们不难得出这样的 结论,我们没有看到蚯蚓的运动器 官,事实上却能够自由的活动,蚯蚓 是依靠什么来运动呢? 出示答案: 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 协助进行运动。 过渡语: 蚯蚓这样的运动方式,比较适于在什 么样的环境中运动呢?下面请同学 们参照课本实验,完成探究。 活动指导 1.以小组为单位,把同一条活的蚯蚓 分别放在不同的表面(光滑玻璃板、 毛糙玻璃板)上,观察、比较哪种表 面更适合蚯蚓的运动?想一想,为什 触摸蚯蚓体表并感 觉刚毛的存在,放 大镜观察刚毛 汇报交流 1.小组代表(1—2 名)分别描述轻触 蚯蚓、来回抚触蚯 蚓体表的感觉 2.语言精炼、表达 清晰 认同并思考 认识蚯蚓的运动方 式 汇报交流 1.小组代表(1—2 名)分别描述蚯蚓 在 2 种表面的运动 情况 在 视 觉 认 识 的 基 础 上 结 合触觉,通过 多 种 感 官 进 一 步 加 深 对 蚯蚓的认识。 探 究 蚯 蚓 在 不 同 表 面 的 运动,感受刚 毛 在 运 动 中 的作用 5 么? 2.汇报交流 提示:观察过程中,用沾水的棉签擦 拭蚯蚓的体表。 (教师解释原因:与呼吸有关) 过渡语: 在多数人的心目中,蚯蚓是一种迟钝 的、没有感觉的动物。蚯蚓真如人们 想象的那般迟钝吗?当它受到外界 刺激的时候真的没有感觉吗?请同 学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2.分析不同运动情 况的原因 3.思考湿棉签擦拭 蚯蚓体表的原因。 活动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把半边潮湿半边干燥 的纸板放在解剖盘中,将 2-3 条蚯蚓 放在纸板的干湿连接: 1.用玻璃棒轻轻触碰一下蚯蚓,观察 蚯蚓有无反应 2.观察蚯蚓向纸板的哪边移动?这一 反应说明什么? 教师总结: 实验表明,蚯蚓并不是没有感觉的动 物,它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迅速、准 确的反应。这其实与其内部存在的神 经结构有关,图示蚯蚓内部神经结构 图。 汇报交流 1.小组代表(1—2 名)描述玻璃棒触 碰蚯蚓的反应 2.展示探究结果,得 出结论 探 究 蚯 蚓 对 外 界 触 碰 的 反 应 及 对 环 境中干、湿变 化的反应。 (提示同学们注意黑板板书) 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探究之后,我 们会发现,蚯蚓有从体色、体形、体 表、运动、呼吸、对刺激的反应等多 讨论、总结蚯蚓适 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畅所欲言,说说蚯 蚓的作用。 进一步感受 自然界生物 与环境相适 应的规律 课堂小结 6 个方面来适应土壤生活。蚯蚓终生生 活在土壤中,对土壤生态平衡的维持 有着巨大作用。同学们,你觉得课后 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蚯蚓呢? 小提示 课后,请每组派 1-2 人将蚯蚓送回到 原来的土壤中! 学生思考、回答 情感教育:爱 护蚯蚓、保护 土 壤 生 态 环 境 六、板书设计 §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2) 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1.体色: 与土壤接近 2.体形:长圆筒状 3.体表:有黏液、刚毛 4.运动:肌肉和刚毛 5.呼吸:湿润的体表 6.对刺激的反应:灵敏、准确 七、教后反思 本节课中对蚯蚓的观察和探究贯穿整节课,课堂上学生通过去看、去触摸、 去想,对蚯蚓的体色、体形、体表进行观察,对运动、呼吸、对刺激做出的反 应等进行探究,汇报与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 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通过探究实验, 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建立和提升,形成“结构 和功能相适应”“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 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 考、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本节课必须引导学生真正的积极参与到观察和探究中,才会对蚯蚓的相关特征 有自己直观而准确的认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活动,培训小组长,带领、 组织组员全员参与,有条理的进行观察和探究,是本节课重难点突破的关键。 也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7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