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3 章土壤里的生物
第 1 节土壤里的小动物
(第 2 课时)
一、教学分析
标准解读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一定的特征,可将各种生物分成不同的类群。不同
类群的生物各自具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蚯蚓作为环节动物的代表,具
有一些典型的特征。教学中,通过观察、触摸、探究、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得出蚯蚓适
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苏科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一节“土壤里的小动物”的第二课
时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会、
感悟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关系,并培养他们保护小动物、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上
节课中学生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形态有了初步认识。蚯蚓是土壤中典型的代表。
本课重在对蚯蚓进行观察、实验探究,进一步认识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 探
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内容,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进
一步体会探究的过程,注意设置对照实验和实验变量的控制。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面向的是七年级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往往对蚯蚓缺少亲切感,有些
学生甚至还会有恐惧心理,可提前做好知识和情感教育,抛开“以貌取动物“的错误
观点。但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活动参与积极性高。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恰当引导并合理组织实验,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要探究
的主题上,避免学生探究活动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故课前教师先对全班学生合理分组,
6 人为一个小组,并培训小组长。实验实施过程中,让小组长协助教师对小组发挥监管作
用,协调小组成员分工,并有序地组织好小组内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顺利完成教学。
2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探究活动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对照实验能力及相互协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蚯蚓与土壤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探究实验的设计,特别是对照组的设置以及对变量的控制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以达尔文对蚯蚓的赞誉导入新课,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心理
上意识到蚯蚓的巨大作用。整节课重点内容是通过观察蚯蚓体色、体形——触摸蚯蚓体表
——探究蚯蚓的运动及对刺激的反应等系列活动由浅入深的认识、总结蚯蚓蚯蚓适应土壤
生活的主要特征。
五、 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呈现:
土壤里的小
动物
出示课题:土壤里的小动物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
13 章第 1 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第 2
课时)”的内容,通过上一课时的学
习,我们知道土壤中生活着多种多样
的动物。本节课我们要具体认识其中
的一种动物,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
思考,尝试回答
设疑,激发学
生兴趣,引出
本 节 课 的 主
角---蚯蚓
3
经这样赞美它:它是一种来自地下的
生物精灵,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动
物。对于我们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
磨灭的贡献。同学们,你知道这种动
物是谁吗?
答案展示:蚯蚓
简介蚯蚓: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
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
的土壤中。昼伏夜出,以土壤中的有
机物或地面上的碎叶等作为食物。
认识蚯蚓的主要特
征及生活环境及习
性
过渡语:
蚯蚓和我们前几章中学到的其他环
境中的动物一样,具有与其生活环境
相适应的特征,蚯蚓是如何适应土壤
穴居生活的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将找到答案。
结合已有知识、初
步思考
激 发 学 生 探
究蚯蚓欲望
蚯蚓与土壤
生活相适应
的特征
活动一:观察蚯蚓的体形、体色
活动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把 1 条活的蚯蚓放在
解剖盘中:
1.观察蚯蚓的体色和体形
2.辨认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3.数一数环带之前有多少体节,估算
这条蚯蚓一共有多少体节
观察体色、体形并
汇报交流
初 步 认 识 蚯
蚓的体色、体
形特征
过渡语:
这是蚯蚓体色和体形方面的特征,下
面让我们进一步观察蚯蚓,你一定会
有新的发现。
4
活动二 观察蚯蚓的体表
活动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把 1 条活的蚯蚓放在
解剖盘中:
1.用手指在蚯蚓体表轻轻触摸,有什
么感觉?
来回抚摸腹面,又有什么不同的感
觉?
2.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表,能否看到
突起的“细刺”?
师生总结:
1.体表:有黏液、刚毛
2.图片展示蚯蚓横切面图示,进一步
认识刚毛。
过渡语:
刚毛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前 2 项的观
察活动,相信同学们不难得出这样的
结论,我们没有看到蚯蚓的运动器
官,事实上却能够自由的活动,蚯蚓
是依靠什么来运动呢?
出示答案:
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
协助进行运动。
过渡语:
蚯蚓这样的运动方式,比较适于在什
么样的环境中运动呢?下面请同学
们参照课本实验,完成探究。
活动指导
1.以小组为单位,把同一条活的蚯蚓
分别放在不同的表面(光滑玻璃板、
毛糙玻璃板)上,观察、比较哪种表
面更适合蚯蚓的运动?想一想,为什
触摸蚯蚓体表并感
觉刚毛的存在,放
大镜观察刚毛
汇报交流
1.小组代表(1—2
名)分别描述轻触
蚯蚓、来回抚触蚯
蚓体表的感觉
2.语言精炼、表达
清晰
认同并思考
认识蚯蚓的运动方
式
汇报交流
1.小组代表(1—2
名)分别描述蚯蚓
在 2 种表面的运动
情况
在 视 觉 认 识
的 基 础 上 结
合触觉,通过
多 种 感 官 进
一 步 加 深 对
蚯蚓的认识。
探 究 蚯 蚓 在
不 同 表 面 的
运动,感受刚
毛 在 运 动 中
的作用
5
么?
2.汇报交流
提示:观察过程中,用沾水的棉签擦
拭蚯蚓的体表。
(教师解释原因:与呼吸有关)
过渡语:
在多数人的心目中,蚯蚓是一种迟钝
的、没有感觉的动物。蚯蚓真如人们
想象的那般迟钝吗?当它受到外界
刺激的时候真的没有感觉吗?请同
学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2.分析不同运动情
况的原因
3.思考湿棉签擦拭
蚯蚓体表的原因。
活动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把半边潮湿半边干燥
的纸板放在解剖盘中,将 2-3 条蚯蚓
放在纸板的干湿连接:
1.用玻璃棒轻轻触碰一下蚯蚓,观察
蚯蚓有无反应
2.观察蚯蚓向纸板的哪边移动?这一
反应说明什么?
教师总结:
实验表明,蚯蚓并不是没有感觉的动
物,它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迅速、准
确的反应。这其实与其内部存在的神
经结构有关,图示蚯蚓内部神经结构
图。
汇报交流
1.小组代表(1—2
名)描述玻璃棒触
碰蚯蚓的反应
2.展示探究结果,得
出结论
探 究 蚯 蚓 对
外 界 触 碰 的
反 应 及 对 环
境中干、湿变
化的反应。
(提示同学们注意黑板板书)
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探究之后,我
们会发现,蚯蚓有从体色、体形、体
表、运动、呼吸、对刺激的反应等多
讨论、总结蚯蚓适
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畅所欲言,说说蚯
蚓的作用。
进一步感受
自然界生物
与环境相适
应的规律
课堂小结
6
个方面来适应土壤生活。蚯蚓终生生
活在土壤中,对土壤生态平衡的维持
有着巨大作用。同学们,你觉得课后
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蚯蚓呢?
小提示
课后,请每组派 1-2 人将蚯蚓送回到
原来的土壤中!
学生思考、回答
情感教育:爱
护蚯蚓、保护
土 壤 生 态 环
境
六、板书设计
§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2)
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1.体色: 与土壤接近
2.体形:长圆筒状
3.体表:有黏液、刚毛
4.运动:肌肉和刚毛
5.呼吸:湿润的体表
6.对刺激的反应:灵敏、准确
七、教后反思
本节课中对蚯蚓的观察和探究贯穿整节课,课堂上学生通过去看、去触摸、
去想,对蚯蚓的体色、体形、体表进行观察,对运动、呼吸、对刺激做出的反
应等进行探究,汇报与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
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通过探究实验,
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建立和提升,形成“结构
和功能相适应”“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
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
考、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本节课必须引导学生真正的积极参与到观察和探究中,才会对蚯蚓的相关特征
有自己直观而准确的认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活动,培训小组长,带领、
组织组员全员参与,有条理的进行观察和探究,是本节课重难点突破的关键。
也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