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的动物---鱼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鱼类”是初一生物 10 章《水中的生物》中第 1 节《水中的动物》的第一课时。教材首先选
择了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的图片,将学生带入水中动物的王国,为学生总体认识水中动物建
立了良好的基础。
接着教材以鲫鱼为例,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多方面比较的基础上探究“鱼
类的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探究活动则是本节课重要且有效的学习方式。让
学生理解鱼类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生物学科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量的生物学知识,形成
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学生对于生物学科有了较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依托教材,有
意识地拓展延伸,激发动力,锻炼能力。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初一的孩子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较肤浅,往往触不到实质,所以老师的
问题引导、活动引导很重要,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可使
学生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设计思想
在老师问题的引领下,在老师设计的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并享受到学习的
乐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老师的各种提问,借助视频、信息库等资料,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和人类生活
的关系。
2、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视频等活动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导入性问题:1、在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生物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你
会对这些生物如何分类?
2、地球表面大约 71%被水覆盖,水中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你知道哪些生物生活在水中?
水中的生物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今天我们学习水中的动物。
说明:导入性问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情境化包装,可以使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
(二)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
指向性问题:
1、你看到了哪些水中的动物?然后播放视频《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
说明:学生带着指向性问题参与视频学习活动,带着任务参加活动,可以使活动的目标更加
鲜明。
2、图示螃蟹、河蚌、珊瑚、海葵、鲸、鲨鱼,提问“你认识并了解它们吗?”请同学起来介
绍,不足之处老师进行补充(老师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的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两栖动物.......)
(三)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1、过渡性问题:仔细观察鲫鱼,结合书上图示,认识鲫鱼外部形态,请指出鲫鱼具有哪些可
能与适应水中生活相关的特征(同桌讨论)。
说明:这一步骤可以让学生用已有的生物知识来表达鱼适应水中生活的部分特征,如体色、
体型、黏液、鳃等,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部分:探究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这样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
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紧紧
抓住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进入这节课的难点部分。
2、探究活动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材料找出来的特征还只是一种猜测,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进
行验证。
(1)、作出假设。由于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比较多,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可以作出哪些
假设呢?
A. 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
B. 尾鳍能控制鱼前进方向。
C. 鳃是鲫鱼的呼吸器官。
D. 鲫鱼体表的黏液能减少水的阻力。
E. ......
(2)、设计实验,制订计划。由于假设较多,所以我选择了 A 和 B 两个假设进行 4 人一组的
分组探究讨论实验方案,(其余的假设鼓励课后讨论)讨论情况如下:
假设 A(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
学生讨论出的实验方案大同小异,差别在于封住侧线的材料五花八门,有的说用 502 胶水,
有的说用胶带纸封起来,有的说用浆糊....... 同学们交流之后老师提示可以用凡士林。
最终实验方案:取两条大小、形态差不多的活鲫鱼,一条不进行处理,
另一条用凡士林把鲫鱼侧线鳞片上的小孔封住,分别放回盛水的鱼缸里,用玻璃棒缓慢搅动
清水,制造水流,观察鱼的运动方向。
探讨性问题:既然只要操作一条鲫鱼,为什么要取两条大小、形态差不多的活鲫鱼?
假设 B. (尾鳍能控制鱼前进方向):
学生讨论出的实验方案基本有 2 种:前提都是取两条大小、形态差不多的活鲫鱼,一条不进
行处理,一种方案是剪掉另一条鱼的尾鳍;另一种方案是把鱼的尾鳍用纱布固定起来。
最终实验方案:取两条大小、形态差不多的活鲫鱼,一条不进行处理,另一条用纱布固定尾
鳍,放回鱼缸,静置 1-2 分钟,观察两条鱼的运动情况。
探讨性问题:为什么在实验室里不提倡剪掉鱼鳍的方法?
为什么要静置 1-2 分钟再观察鱼的运动情况?
说明:【英】达尔文说:“一个未被验证的假设其价值很小,甚至没有价值,但如果这个假
设能引导后人进行观察,并确立起这样的假设,那么我所做的就会很有用处,因为大量孤立
的事实可以因此联系起来,并且使人易于理解。”操作性或探究性的实验活动还可以丰富学
生的经验世界,而经验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3、总结性问题 讨论归纳,完成表格
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体色
体形
体表
运动
呼吸
侧线
(四)、检验性问题
1、抢答
1)夏天雷雨前,鱼为什么会浮到水面上来?
2)北方的居民经常吃不到活的鱼,如何判断鱼死亡的时间长短?
3)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
2、竞赛
出示一张图,图上有鳗鱼、章鱼、白鳍豚、海马、黄鳝,老师告诉学生里面混进了两条假鱼,
找出来并说明理由。(参考书上 P45 黑体字及 P52 资料库的信息)
说明:一个设计精致的真问题,能有效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问题提出时机来看,正好是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加入了抢答与竞赛,学生反应活跃,参与度很高。
(五)、提炼性问题:知识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你知道了哪些水中的动物?
2、鱼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3、判断鱼的依据是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有着提炼的作用,不要一节课看着学生很热闹,真正学到了什么说不出个所
以然。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课眼,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由
问题来驱动和出彩。
“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生物
的价值和魅力,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同时,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有待提高的地方,如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方案一直是我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