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章 第 1 节 水中的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2、 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
验过程中,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
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鲫鱼若干条,透明鱼缸,各种固定鱼鳍的材料,滴管,滴瓶(内
装红墨水)。
教学过程:
[引言]:
在自然界里,有许多的动物就选择在水中安家。它们有的生活在池塘小溪里,有的徜徉在河
流湖泊里,还有的畅游在辽阔神秘的大海里…
[新授]:
教师:播放一段精彩的海底世界的录像。在湛蓝的大海里生活着那么多千奇百怪的动物,其
中有些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有些我们从未见过。你熟悉的或是最感兴趣的水中的动物是什么
呢?你能不能简单地介绍一两种呢?让我们大家来比一比,看谁知道的水中动物多。
学生:积极踊跃地介绍各种水中动物。
教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每个人都增长了知识,觉得大开眼界。同学们刚才讲到的海
葵、海蜇、珊瑚是生活在海水中的腔肠动物,书本上提到的水螅也是腔肠动物,但它生活在
淡水中。它们的结构都非常简单。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它们身体柔软,是生活在水
中的软体动物。虾、蟹的体表有甲壳,是水中的甲壳动物。青蛙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成
体善于跳跃、生活在水边,是捕食农业害虫的能手,属于两栖类动物。鲸是生活在海中的哺
乳动物,用肺呼吸,四肢已经退化演变成鳍。
教师:在水中的动物中,最常见的、我们接触最多的是鱼,我们吃的水产品中,数量最多的
也是鱼。鱼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或游动嬉戏,或静伫停留。鱼为
什么适合在水中生活?
教师:屏幕显示鲫鱼的外形图并用指示线标注鳃、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侧线等
名称。每张桌子上都有一个透明鱼缸,里面有一条活的鲫鱼在缓慢游动。请同学们边观察游
动的鲫鱼,边对照屏幕图示,认识鲫鱼各部分的名称。可相互讨论。
学生回答:略。
教师:观察鲫鱼在水中活动的状况,阅读信息库中有关鲫鱼的内容,思考鲫鱼适应水中生活
可能具有的外部形态特征是什么?并尝试作出假设。
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作出假设。
学生 A:鲫鱼在水中游泳靠的是鱼鳍。
学生 B:鲫鱼体表有粘液,能减少水的阻力。
学生 C:鲫鱼有鳃,所以能在水中呼吸。
学生 D:鲫鱼的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
学生…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只能是种种猜测或假设,正确与否,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那么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刚才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4-5 人组成一小组,分别选择其中的一个假设制定实验方案。
假设 1:鱼鳍与鱼的运动和保持身体平衡有关。
教师:在学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取两条活鲫鱼,一条不作任何处理,;另一条用塑料片或纱布分别固定鱼
鳍,固定后静置 1—2 分钟观察,记录固定不同鱼鳍后鱼的运动情况。
思考:实验时,为什么要留一条正常的鱼?为什么要对鱼鳍分别固定?在固定鱼鳍后,
为什么要静置 1—2 分钟才正式记录现象?剪掉鱼鳍的方法又快又简单,为什么在实
验中不提倡这样做?
结论:略
假设 2:鳃与鱼的呼吸有关。
教师:观察学生实验方案,进行总结评价。
实验方案:
1、 将红墨水滴入水中,观察记录现象。
2、 用纱布包扎鳃盖,防止水由鳃盖下流出。
3、 用棉花堵在鳃盖下。
4、 用凡士林涂抹鳃丝使之与水隔绝。
方案 1 中,观察到稀释的红墨水由鱼口吸进去,从鳃盖后缘流出来。方案 234 中,观察
鱼的呼吸情况,可以看到虽然时间长短不同,但都可以看到鱼头伸出水面、张开口、奄
奄一息的状况。
实验表明: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假设 3:取 2 条大小形态相同的活鲫鱼,用泥土把一条鲫鱼侧线鳞片上的小孔全部封闭,
另一条鱼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放入甲、已 2 个盛水的玻璃缸里。在乙缸里,用玻璃棒沿
缸壁缓缓搅动清水,流速由慢到快,注意观察鱼的运动方向。思考:这时会发生什么现
象(鲫鱼先顺水游动,不久又逆水游动)?在甲缸里也作相同的处理,注意观察鱼的运
动方向。思考:这时会产生什么现象(鱼游动无一定的方向)?与乙缸相比,想一想,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侧线有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
结论:略
教师:请同学们将各小组的探究综合起来,归纳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1、 体色背深腹浅,是一种保护色。
2、 体形梭形,适合在水中游泳。
3、 体表覆盖鳞片,表面有粘液,可以减小水的阻力。
4、 运动器官是鳍。
5、 用鳃呼吸。
6、 侧线感知水流的变化,使鱼准确改变游泳方向。
教师:水中生活的动物还有许多,它们是如何适应水中生活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教学后记]:本节课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水中的动物——水中的各种鱼——水中的鲫鱼,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引出探究的主题——鲫鱼,通过分组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这样安排,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学习和创
造性学习的空间,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创造性教学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