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单元 第 13 章 第 1 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第二课时)
一、教学分析
标准解读
《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本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环节动物的特征以及他
们与人类的关系、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根据课标的要求,对于本次教学主要通过以下活动展开: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说出蚯蚓的结构特征及功能 观察和探究活动
说明蚯蚓和人类的关系 DIY 探究活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 13 章“土壤里的生物”的第一节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为
这节课进一步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做好了铺垫。蚯蚓既是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
又是典型的环节动物的代表,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中,更侧重于探究能力的发展,并以
此为主导。因此在活动的安排上采取了“问题情境——引导探究——问题解决——知识建构”的顺
序,通过观察、探究、讨论和 DIY 等活动,形成并列与知识主线的能力主线。侧重培养学生的探究
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的重要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蚯蚓有比较浅显的认识,大多数同学知道蚯蚓的生活环境,但缺少对于其适应土壤生
活的特征的了解。蚯蚓对于人类和生物圈的作用也是比较隐形的,学生缺少关注,容易忽视。因此
以熟悉的情景导入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以层层递进的活
动展开探究,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开展探究实验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 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和合作探究能力。
3.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围绕“蚯蚓适应土壤中的生活特征”的主题,通过三个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带着问题思
考,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通过探究和讨论解决问题。
首先安排课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蚯蚓生活的环境”,加深学生对于蚯蚓生活环境的理
解,并顺势引入对于其适应生活环境的特征思考。从活动一“观察蚯蚓的外形”开始,引导学生通
过看和摸,初步建立“蚯蚓在外形上的结构特征与适应土壤生活相适应”的概念。活动二“探究蚯
蚓在不同接触面上的活动情况”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粗糙的接触面上行动更快,适宜在土壤中生活。
活动三“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激发了学生基于生活和知识的思考、运用以及实践探究,锻
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的能力。
最终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巩固了生物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蚯蚓的日记
提问:你们能猜出这是哪种生物的日记?为什么?
学生代表展示课前探究活动(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潮
湿的环境?)
总结: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猜出是蚯蚓
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
的环境中
从实际探究中引发问
题,引发思考。
活动一
观察蚯蚓
的外形
问:你知道蚯蚓长什么样么?您能分清它的前后
吗?
总结:引发思考,认识蚯蚓的外形,展开活动
结构 功能
体色:
体形:
体表:背面 (湿润/干燥)
腹部 (光滑/粗糙)
总结:蚯蚓的外形结构特点,适应土壤中的生活
按照学案要求,在小
组内观察、记录,并
讨论:
1、蚯蚓的体色、体形、
体表什么样子呢?
2、这些结构特征对于
适应土壤中生活有什
么好处?
小组将观察结果拍照
上传至 qq 群,小组代
表发表小组结论。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活动二:
探究蚯蚓
的运动情
况
提供实验器材,取同一条蚯蚓,分别放在光滑和粗
糙的纸板上,观察蚯蚓运动速度的快慢。(注意保
持体表的湿润)
总结:蚯蚓在粗糙面上运动的快,适宜在土壤中生
活。
按照要求实验、讨论。
(视频记录实验过程
并上传 QQ 群),并展
示本小组的实验过程
和结论
锻炼学生动手实验的
能力,分析实验结果
的能力。并注意实验
的科学性需要避免偶
然性,重视重复试验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
体色 保护色
体形 减少阻力
减少阻力
体表 呼吸
运动
反应 迅速、准确
的重要性。
活动三:
探究蚯蚓
对外界刺
激的反应
尝试用身边的材料给与蚯蚓一定的刺激,刺激蚯蚓
的不同部位,观察记录蚯蚓的反应:
刺激类型:
总结:蚯蚓对外界刺激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尤其是前端反应最灵敏。
刺激部位 反应(灵敏和准确度)
前端
中端
后端
学生讨论,制订计划、
选择器材,实施计划
((视频记录实验过
程并上传 QQ 群)
学生展示:介绍实验
方案设计,实验的变
量,以及实验的结论。
通过分析、制订实验
计划,完成探究实验
得出结论,培养学生
设计和开展科学探究
实验的能力,以及合
作交流的能力。
活动四:总
结,蚯蚓有
哪些适应
土壤中生
活的特征
通过今天的探究实验,你们小组得出了什么结论?
总结: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体色:保护色
体形:减少阻力
体表:湿润减少阻力,辅助呼吸
刚毛:辅助运动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灵敏、准确
总结: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回顾本节课的探究活
动,总结蚯蚓适应土
壤生活的特征
锻炼学生归纳、总结
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活动五:联
系生活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蚯蚓适应
土壤生活的同时,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探究吗?
DIY 探究蚯蚓对土壤
环境的作用
蚯
蚓
的
结
构
特
征
适应土壤中生活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试图通过 3 个活动,从观察、实施探究实验、设计探究实验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动力,培养学习的观察能力、探究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融合
信息技术,提高效率。
在设计活动时,曾存在误区,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目的偏移了方向。原设计利用移动展
台,实时展示学生的实验动态和结果,但操作过程中发现并不能很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存在
像素低,无法呈现细节的问题。后思考信息息技术的融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最终选
择用 QQ 群,学生操作熟练,手机像素较高,呈现比较清晰,使学生在记录自己学习的同时,还能参
考其他小组同学的表现,起到了融合知识、信息的作用,为学生分析、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
的平台,并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解决问题,探究新的问题等。课后
学生还可以将记录下的情景再次复习,达到巩固的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意识到信息技术
在教学中应用的实质是:符合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特点、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服务。
在教学设计中,采用的是“问题情境——引导探究——问题解决——知识建构”的主线,结合
活动的开展,既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不足和改进:由于实验时间较长,为了完成教学,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空间还有待拓展,比如有
的学生提出“刚毛有保护的作用”,还有的同学发现“蚯蚓在光滑面运动的比粗糙面上运动的快”,
因教学实践有限,个人经验不足,没有提供更多的条件让学生去尝试解决疑问或者去讨论,没有实
现基于真实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将平时出现的教学实际情况做好记录和反思,
并思考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