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一生物下册第 13 章第 2 节内容,本节分为三个课时,此为第 2 课时。本章内
容主要是土壤里的生物,通过学习多种生物体现生物的多样性,突出单元主题。第一节内容
为土壤中的小动物,第二节为土壤里的微生物,教材编排依据学生的认知思维习惯和规律,
由宏观到微观,由易到难,由熟悉到不熟悉,由感性到理性,观察方式也是由肉眼的直接观
察到借助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内容安排逐步深入和提高,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
发展规律。在学习了细菌和放线菌之后学习霉菌也是符合由简单的单细胞微生物过渡到复杂
多细胞微生物上,知识逐渐加深。本节课重点讲解霉菌的相关知识,通过学生制作霉菌的临
时装片进行观察,总结出青霉和匍枝根霉的异同,初步得出霉菌的共同特征,并将霉菌与植
物和细菌细胞做对比,找出差异,引出霉菌属于真菌的概念。课前安排学生回家找一找霉菌,
通过学生的生活观察找出家中霉菌所在的地方,总结出霉菌的生活环境是阴暗潮湿温暖的地
方,达到知识到生活再到知识的教育目标。最后视频展示一些家庭祛霉的小方法,引导学生
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将知识生活化。本节课不能以单纯的讲解为主,必须通过实验、观
察、体验等巧妙的活动完成授课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等。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提高思考总结能力,培养全面看待问题的态度,培养热爱生活、健康生活的情感。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心理上主要以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
过程中应以实验、观察或视频、图片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实验过程中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初一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
性。在教案设计中,知识的逐层递进,有序衔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认识霉菌(青霉和匍枝根霉)及其特点;
2、 总结出青霉和匍枝根霉的异同点;
3、 知道霉菌属于真菌,初步了解真菌的主要特点;
4、 了解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习一些家庭祛霉的小方法。
2.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高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维、推导结论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4、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提高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霉菌的生命特征,感受生命的神奇。
2、感受事物的两面性,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
3、懂得珍爱生命,关注自已的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
1、制作霉菌临时装片并观察;
2、认识两种霉菌及其异同点;
3、了解霉菌属于真菌;
4、知道霉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制作霉菌临时装片观察,认识霉菌的结构;
2、霉菌属于真菌。
【教学过程】
学
习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录
制
小
故
事
,
情
境
导
入
1. 课前录制小故事视频。
2. 播放小故事视频,情境导
入。
3. 视频中朋友提出三个问
题:
①水果和馒头上长得是什
么?有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长这么多这么快,
靠什么繁殖的?
③我如何预防它们呢?
问: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知
识他的水果和馒头上的是什
么吗?
4. 引出本节课主题---霉菌
问:你们知识霉菌的特点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三个
问题,一起学习霉菌的相关知
识!
1. 观看视频,进入情
境。
2. 引出问题,诱导思
考。
3. 根 据 回 忆 生 活 中
的现象,回答:长霉
了
4.知道本节课的主要
内容。
1. 自制小故事视频,将
学生带入故事情境,通过
故事提出的三个问题,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进
行逐层学习,有目的性,
有趣味性。
3. 前面提出问题,最后
回答三个问题,有问有
答,首尾呼应。
4. 课前学生在教师的指
导下进行橘皮和馒头的
发霉实验,本节课主要学
习观察霉菌。
二、
观
察
霉
菌
、
自
主
学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
验中来。-----------伽利略
因此,要想了解霉菌,必须先
观察霉菌,
1. 常用的观察方法?
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
1. 学 生 回 答 观 察 方
法:
肉眼、放大镜观察。
利用科学家的名言引出
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学
生更容易接受。
1. 引导学生回忆使用过
的观察方法,并体会不同
的观察方法达到的效果,
用霉菌的形态结构引出
显微镜观察的方法。方法
有简单到复杂,观察的结
果也由宏观到微观,符合
学生的心理。
习
2. 要 观 察 到 霉 菌 的 形 态 结
构,需要借助什么来观察?
引出显微镜观察
讲解:
①实验步骤
②注意事项
③教师演示
3.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2. 回答:显微镜观察
3. 小组合作制作临时
装片,观察(8min)
并填写实验报告。
2. 显微镜观察是主要的
过程,实验前讲解实验步
骤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
正确有序的进行实验,教
师做部分演示比单纯的
讲解更直观有效。
3.小组合作实验可以培
养学生的动手和合作能
力,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兴
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
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及时
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
给于指导。
1.外部形态
①学生将观察到的图像拍照
上传给教师。
②选取图片,请小组组长进
行介绍霉菌的结构,出示填写
的实验报告。
③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
1.
①学生介绍本小组的
霉菌名称,外部形态。
②说出制作的过程、
注意点及不足之处。
1.通过教师授课助手软
件将学生观察的图片展
示在大屏幕上,并让学生
自己介绍。体现学生的主
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
习惯,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及时
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
价、自我评价),多种质
性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激
励学生的学习思考,有利
于调动学生针对自身的
特点,认真参与学习过程
的积极性。
三、
霉
菌
特
点
2.内部结构
①选取部分霉菌菌丝体放大
图片,选择一个细胞再放大,
观察内部结构。
②比较霉菌细胞与植物细胞
的区别。
③比较霉菌细胞与细菌细胞
的区别。
④比较霉菌细胞与酵母菌细
胞的区别。
总结霉菌的内部特征:无叶绿
体、有成形的细胞核。并指出
霉菌属于真菌。
2.
观察图片,找出霉菌
细胞与其他细胞不同
的地方。
认同霉菌属于真菌。
此过程除了展示学生的
观察图像外,最后展示教
师提前做的比较成功的
图像,能够起到一定的对
比作用,让学生意识到自
身可进步的空间。
2.通过展示图片,诱导学
生回忆植物、细菌和酵母
菌的细胞结构,并能找出
它们的不同点。
通过比较,总结出霉菌内
部的主要特征:无叶绿
体、有成形的细胞核。与
酵母菌细胞结构相似,属
于真菌。
通过前面的观察和交流,
学生自主总结青霉和匍
枝根霉的异同点,通过表
格展示,培养学生的总结
能力。
3.
通过提前安排学生回家
观察,让学生从日常生活
比较异同
出示表格,学生交流讨论,说
出青霉和匍枝根霉的异同点。
3.生存环境
提前让学生回家找一找发霉
的地方。
说出自己家中哪里容易发霉。
霉菌适宜的生存环境:
阴暗、潮湿、温暖。
小 组 同 学 交 流 讨 论
1min,回答问题。
3.
学生说出自己在家中
观察的结果。
( 卫 生 间 阴 湿 的 角
落、厨房的角落等)
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与
所学知识联系,有利于学
生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
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的
能力。
四、
1. 生活中看到霉菌是什么感
觉?
2. 霉菌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
弊:①破坏食物与衣物。
②产生有毒物质(黄曲
霉菌)。
③慢性中毒、致癌。
利:①制药工业(青霉菌)
②食品加工(曲霉、毛
霉)。
③ 工 业 原 料 ( 部 分 霉
菌)。
1. 看 到 霉 菌 有 种 厌
恶的感觉。
2. 小 组 讨 论 霉 菌 与
人类的关系,并回答。
1. 通过看到霉菌的真切
感受,让学生体会霉菌可
能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2. 小组交流,发表不同
的见解,引导学生积极参
与,增强学生交流与分享
的意识。培养学生全面看
待问题的能力。
3.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
与
人
类
的
关
系
3. 用其利、避其害
4.家庭祛霉小贴士(视频)
3.体会事物的两面性,
学习用其利、避其害。
4.观看视频,学习家庭
祛霉小方法。
性,引导学生用其利,避
其害,健康的生活。
4.利用视频播放家庭祛
霉的小方法,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也能更好地学习
祛霉的方法,同时培养学
热爱生活、健康生活的情
感。
五、
回
答
问
题
、
做
出
总
结
回答导入中的问题,做出总结
①水果和馒头上长得是什
么?有什么特点?
霉菌
②为什么长这么多这么快,
靠什么繁殖的?
孢子繁殖
③我如何预防它们呢?
通风、干燥、低温
总结知识,回答问题 整节课前后对应,有问有
答,总结重点,巩固知识。
以故事开端、故事结尾,
在一条主线中完成教学
目标。
板书
霉菌
一、观察
二、特点
外部形态:菌丝体
内部结构:无叶绿体、有真核
生存环境:阴湿、温暖
三、与人类的关系
取其利 避其害
教学反思:
优点:
1、本节课教案设计重难点突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本节课从始至终坚
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启发诱导。
2、利用生活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利用问题引出课题。
3、知识分布清晰有序,逐层递进,利于学生的认识与理解。
4、课前指导学生进行橘皮和馒头的发霉实验,发霉的橘皮和馒头作为本节课的观察材
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思考
能力,又能使学生深刻理解霉菌的特点。
5、本节课利用了先进的授课助手 APP,进行演示、展示观察的装片图像,并让学生自
己介绍霉菌结构,同时找出制作过程中不足之处,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增强动手能力和思考
能力。,
6、本节课利用视频、图片和表格等多种形式教学,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
理解与记忆。
7、联系生活教学,提前安排学生到家中找一找霉菌,总结霉菌所在地的共同特点,利
用生活现象得出霉菌适宜生存的环境。做到将生活融入知识,知识生活化等。
8、最后,学生讨论出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并学习家庭祛霉小方法,培养学生全面看待
问题的意识,培养热爱生活、健康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9、本节板书重难点突出,清晰易懂,方便理解记忆。
不足:
1、由于时间仓促,有些小组显微镜看到的图片未能展示,应合理安排此处时间。
2、本节课教师语言不够精炼,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与提升。
本节课学生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在视频的导入下引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入霉菌。本节课
主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观察霉菌,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过程,感受不同观察方法的效
果。重难点是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观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践中
不断思考,自主学习有关霉菌的知识,利用实验报告和比较异同表格将知识汇总,利于学生
的学习与总结。课前指导学生准备橘皮和馒头发霉的实验,同时在家中找一找霉菌,学生全
程参与本节课的课前准备活动,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将生活现象融入课堂,有利
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将知识生活化的目标,并培养
了学生健康生活的习惯。最后,首尾呼应,有问有答,利用故事主线将整节课串联起来,充
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