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一、 研究问题: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细菌,放线菌及真菌。《生物课
程标准》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
如果以平常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很容易变成枯燥的说教,内容虽然抽象但是细
菌,放线菌,真菌都是学生日常接触的微生物,只是学生对他们了解不够深入。
为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的探究热情,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从而让
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这部分内容。
二、 设计依据:
1、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实验教科书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内容编排遵循从整体到局
部的原则,根据土壤生物的特点,将土壤里的生物氛围小动物和微生物两部分,
由难到易、由熟悉到不熟悉、由感性到理性,观察方式也是有肉眼的直接观察到
借助放大镜的观察再到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内容的安排逐步深入和提高,符合
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土壤里的微生物》分为两个课时研究,第一课时
主要学习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繁殖及营养方式等生理特点。本节课的
核心内容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验与实践、动手操作与资料分析等探究活动了
解细菌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创新意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
点。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日常生活中一直接触细菌,放线菌,但对于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结
构,营养和生殖方式还不甚明确。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植物细胞结构和动物
细胞结构,而本节课学习的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有相同的特点也有
不同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示意图”再比较细菌细胞结构
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从而总结出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和叶绿体的特点。细菌和
放线菌学生肉眼无法看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
少有学生会去关注,因而很容易被忽视,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这不
利于学生学习,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过体验,比如饭前洗手,下雨天会闻到
泥腥味等等现象,所以,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激发
学生探究的欲望。
2、目标设定:
知识目标:
1.说出土壤里的主要微生物类群。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
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应用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如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图等,分析和
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阐述和概述,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土壤里的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
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使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学观点。
3、重点预设:
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诗句导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1:这句诗是哪位诗人写的,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素
养基本都能说出“草原上的草每年都会枯朽,但是来年春天又是一片生机盎然”
的答案。)
问2:“为什么千百年来,植物枯萎的枯枝落叶以及动物死亡后的遗体残骸
没有堆积成山呢?”(提示:上学期我们学过生态系统包括哪些基本成分,所以
是谁将他们分解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土壤里的微生物
[设计说明]从学生感兴趣的诗句入手,寻找与课题的共同点,顺势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1、认识细菌
(1)细菌的分布范围;细菌在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占土壤微生物的70%-90%
多媒体呈现细菌的自我介绍。同桌两人讨论日常生活中那些事例能够说明细菌的
存在
生:食物放久会腐烂变质,枯枝烂叶或者动物遗体会消失;皮肤破了会红肿发炎;
未经处理的自来水不能喝,这些都是由于细菌的存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深有体
会,平时他们的一些生活卫生习惯也都和消灭或者抵抗细菌有关,比如吸收,刷
牙,戴口罩...由此学生就会发现细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2)细菌的形态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观察图13-4“电镜下细菌的三种形态”以及多媒体上关于细
菌的自我介绍,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分析下列问题
A:要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需要借助于什么仪器,这说明细菌的生命特点?
B:能否举例说明细菌的大小?
C:细菌有哪三种形态?根据形态,细菌可以分为哪三种类型?
预测学生回答:
A: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需要借助于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这说明细菌十
分微小
B:细菌直径一班只有1μm左右,大概1000个细菌排成一排,才有1㎜长,约有10
亿个细菌体积起来,才有一个小米粒那么大。
C:细菌有球形,杆形,螺旋形三种形态根据形态,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
菌
(3)结构特征:
师:不同种类的细菌虽然形态不同,但是他们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出示“细
菌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会说呢过观察细菌细胞的结构。
思考:细菌是多细胞还是单细胞生物?
细菌细胞有哪些基本结构组成?
预测学生回答:细胞是单细胞生物。细菌细胞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结构组成。
师:回顾之前我们学习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你能不能判断一下细菌是属于动
物还是植物,或者都不是。要判断首先的县回忆出动物细胞有哪些结构,植物细
胞有哪些结构,所以顺势引导学生将细菌细胞,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三者进行比
较,交流讨论之后完成填表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细菌属于?
生:通过比较,我发现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它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叶
生物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液泡 叶绿体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菌
共有结构
不同之处
绿体和液泡,所以不属于植物;细菌细胞与被动物细胞相比它没有成形细胞核,
所以也不属于动物细胞。
师:细菌它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他是生物中的演示类型,在细胞核和细
胞质紫建武核膜,因而未成形的细胞核。
(4)细菌的生活方式:
呈现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提问:细菌有没有叶绿体?
生:没有
师:那它是如何生活的?
生:细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
活,并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行制造有机
(4)生殖方式:
(5)出示细菌分裂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细菌是如何繁殖的。
生:细菌生殖时,一个细菌分裂为两个细菌
呈现思考题:
假如小明手上有一个细菌,细菌繁殖速度为30分钟一代,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
5小时后他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10小时之后呢?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启示: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
2. 认识放线菌
师:同学们喜欢下雨天吗?下雨天空气中有什么味道呢?
生:泥腥味
师:其实这和我们接下来学的放线菌有很大关系,泥腥味就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
所释放的味道。
(1)形态结构
出示放线菌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教材第98页的内容,描述放
线菌的形态
完成填空:
1.放线菌是一种具有放射状分枝的_________,菌丝内没有_______,也没有
______________。
2.放线菌的菌丝分工不同,有的“埋头大吃”,这是专管吸收营养的_________;
有的朝天猛长,这是作为放线菌成长发育标志的_________。放线菌长到一定阶
段便开始“生儿育女”,它们先在气生菌丝的顶端长出_________,等到成熟之
后,就分裂出成串的______。
(2)放线菌的繁殖
自学课本完成填空
孢子可以随风飘散,遇到适宜的环境,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开始吸水,萌
生成新的放线菌。由此可见,放线菌的生殖方式是______生殖。
(三)结束新课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体现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习过程中注
意引导学生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
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发现、动手实践与感悟中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进程中
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
“享受”学习。
2.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把体验与实践过程、研究方法作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
通过实验亲自感受成功是在失败中探索出来的道理。实践证明,这种体验与动手
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让其在创造过程中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时间的把控上存在一些问题,给学生自主探讨的时间还是不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