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空间向量和空间直角坐标系(解析版)-2021年新高考数学之立体几何综合讲义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2讲 空间向量和空间直角坐标系(解析版)-2021年新高考数学之立体几何综合讲义

ID:654541

大小:1.92 M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4-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2 讲 空间向量和空间直角坐标系 一.选择题(共 8 小题) 1.如图,在直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若 1, ,CA a CB b CC c      ,则 1 (A B  ) A. a b c   B. a b c   C. a b c    D. a b c    【解答】解:直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 1, ,CA a CB b CC c      , 所以 1 1 1 1 1 1A B A B B B AB C C CB CA CC b a c a b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选: D . 2.空间四边形 ABCD 中,若向量 ( 3AB   ,5,2) , ( 7CD   , 1 , 4) 点 E ,F 分别为线段 BC ,AD 的 中点,则 EF  的坐标为 ( ) A. (2 ,3, 3) B. ( 2 , 3 , 3) C. (5 , 2 ,1) D. ( 5 ,2, 1) 【解答】解:点 E , F 分别为线段 BC , AD 的中点,  EF OF OE    , 1 ( )2OF OA OD    , 1 ( )2OE OB OC    .  1 1( ) ( )2 2EF OA OD OB OC        1 ( )2 BA CD   1[(32  , 5 , 2) ( 7   , 1 , 4)] 1 ( 4, 6, 6)2     ( 2  , 3 , 3) . 故选: B . 3.已知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 ( 1a   ,0,1) ,点 (1A ,2, 1) 在l 上,则点 (2P , 1 ,2) 到l 的距 离为 ( ) A. 15 B.4 C. 17 D.3 2 【解答】解:根据题意,得; ( 1PA   ,3, 3) , ( 1a   ,0,1) , cos a   , 1 0 3 2 192 19 PA       , sin a   , 17 19PA  ; 又 | | 19PA   , 点 (2P , 1 , 2) 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 | sinPA a  , 1719 1719PA    . 故选: C . 4.同时垂直于 (2a  ,2,1) , (4b  ,5, 3) 的单位向量是 ( ) A. 1 2 2( , , )3 3 3  B. 1 2 2( , , )3 3 3   C. 1 1 2( , , )3 3 3  D. 1 2 2( , , )3 3 3  或 1 2 2( , , )3 3 3   【解答】解:设同时垂直于 (2a  ,2,1) , (4b  ,5, 3) 的单位向量为 (e x , y , )z , 则 0 0 | | 1 e a e b e          ,即 2 2 2 2 2 0 4 5 3 0 1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解得 1 3 2 3 2 3 x y z         或 1 3 2 3 2 3 x y z          故 1(3e  , 2 3  , 2)3 ,或 1( 3e   , 2 3 , 2)3  , 故选: D . 5.已知正四面体 ABCD 的棱长为 1,点 E 、 F 分别是 AD 、 DC 中点,则 (EF AB    ) A. 1 4 B. 1 4  C. 3 4 D. 3 4  【解答】解:点 E 、 F 分别是 AD 、 DC 中点  1 2EF AC  1 1 1 1 1| | | |cos60 1 12 2 2 2 4EF AB AC AB AC AB                故选: A . 6.如图所示,已知空间四边形 OABC ,OB OC ,且 3AOB AOC     ,则 cos OA  ,BC  的值为 ( ) A. 3 3 B.0 C. 1 2 D. 2 2 【解答】解:空间四边形 OABC 中, OB OC , 3AOB AOC     ,  BC OC OB    ,  ( )OA BC OA OC OB OA OC OA OB                | | | | cos | | | | cos3 3OA OC OA OB          1 | | (| | | |)2 OA OC OB     0 , cos OA   , 0 | | | | OA BCBC OA BC        . 故选: B . 7.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的侧棱与底面垂直, 1 1AA AB AC   , AB AC , N 是 BC 的中点,点 P 在 1 1A B 上,且满足 1 1 1A P A B  ,当直线 PN 与平面 ABC 所成的角取最大值时,  的值为 ( ) A. 1 2 B. 2 2 C. 3 2 D. 2 5 5 【解答】解:如图,以 AB , AC , 1AA 分别为 x , y ,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A xyz , 则 (P  ,0,1) , 1(2PN   , 1 2 , 1) , 平面 ABC 的一个法向量为 (0n  ,0,1) 2 | | 1sin | | | | 1 5( )2 4 PN n PN n           , 当 1 2   时, 2 5(sin ) 5max  ,此时角 最大为 2 5arcsin 5 . 故选: A . 8.点 P 为底边长为 2 3 ,高为 2 的正三棱柱表面上的动点,MN 是该棱柱内切球的一条直径,则 PM PN    取 值范围是 ( ) A.[0 , 2] B.[0 , 3] C.[0 , 4] D.[ 2 , 2] 【解答】解:由题意,问题等价于已知 MN 是边长为 2 3 的正 ABC 内切圆的一条直径, P 为边 AB 上的一动点, 求 PM PN    的取值范围. 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D 是边长为 2 3 的正 ABC 内切圆, 内切圆的半径 1 1 3| | 2 3 13 3 2r OC     . 正 ABC 内切圆的方程为 2 2( 1) 1x y   . 2 ( ) ( )PM PN PO OM PO ON PO OM ON                2 2 2| | 1PO r PO    , 将之转化成 P 到内切球球心的距离求解, 当 P 位于底面中心时 1minPO  , P 位于顶角时 maxPO 根号 5, 所以 PM PN    的取值范围的取值范围是[0 , 4].  PM PN    的取值范围的取值范围是[0 , 4]. 故选: C . 二.填空题(共 6 小题) 9.由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可知,空间任意向量 p 可由三个不共面的向量 , ,a b c  唯一确定地表示为 p xa yb zc     ,则称 (x , y , )z 为基底 , ,a b c   下的广义坐标.特别地,当 , ,a b c   为单位正交基底 时,(x , y , )z 为直角坐标.设 , ,i j k   分别为直角坐标中 x , y , z 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则空间直角坐标 (1,2, 3) 在基底 , ,i j i j k       下的广义坐标为 3 1( , ,3)2 2  . 【解答】解:根据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空间直角坐标 (1,2,3) 对应的向量为 2 3i j k    , 由于 3 12 3 ( ) ( ) 32 2i j k i j i j k             , 则空间直角坐标 (1,2,3) 在基底 , ,i j i j k       下的广义坐标为 3 1( , ,3)2 2  故答案为: 3 1( , ,3)2 2  . 10.在四棱锥 P ABCD 中,设向量 (4, 2,3)AB   , ( 4,1,0)AD   , ( 6,2, 8)AP    ,则顶点 P 到底面 ABCD 的距离为 2 【解答】解:四棱锥 P ABCD 中, 向量 (4, 2,3)AB   , ( 4,1,0)AD   , ( 6,2, 8)AP    , 设底面 ABCD 的法向量 (n x , y , )z , 则 4 2 3 0 4 0 n AB x y z n AD x y            ,取 1x  ,得 (1n  ,4, 4)3 , 顶点 P 到底面 ABCD 的距离为: 26 | | 3 2| | 1617 9 AP nd n        . 顶点 P 到底面 ABCD 的距离为 2. 故答案为:2. 1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 O xyz 中,若原点到平面 3 2 1x y az   的距离等于 1 7 ,则 a 的值为 6 . 【解答】解:平面 3 2 1x y az   的法向量 (3n  , 2 , )a , 原点到平面 3 2 1x y az   的距离等于 1 7 , 2 | 1| 1 79 4 d a      , 解得 6a   . 故答案为: 6 . 12.空间直角坐标系 xOy 中,过点 0(P x , 0y , 0 )z 且一个法向量为 ( , , )n a b c 的平面  的方程为 0 0 0( ) ( ) ( ) 0a x x b y y c z z      ,过点 0(P x , 0y , 0 )z 且方向向量为 ( , , )( 0)n u v w uvw  的直线 l 的方程 为 0 0 0x x y y z z u v w     ,阅读上面材料,并解决下面问题:已知平面 的方程为 1 0x y z    ,直线 l 是两个平面 2 0x y   与 2 1 0x z   的交线,则直线l 与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2 3 . 【解答】解:联立 1 0 2 0 2 1 0 x y z x y x z             ,解得 0 2 1 x y z      , 可得直线 l 与平面 的交点 (0P ,2,1) , 平面 的方程为 1 0x y z    ,变为: ( 2) ( 1) 0x y z     , 可得平面 的法向量 (1n  , 1 ,1) . 直线 l 是两个平面 2 0x y   与 2 1 0x z   的交线, 可得直线 l 的方程为: 2 1 1 1 2 x y z   ,可得直线 l 的方向向量 (1u  ,1, 2) . 直线 l 与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 | | 2 2| cos , | | | | | 33 6 n un u n u            . 故答案为: 2 3 . 13.已知点 P 是棱长为 1 的正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的底面 1 1 1 1A B C D 上一点(包括边界),则 PA PC    的取值 范围是 1[ ,1]2 . 【解答】解: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1(0A ,0, 0) , (0A ,0,1) , (1C ,1,1) , 设 (P x , y , 0) , (x , [0y  ,1]) . (PA x  , y ,1) , (1PC x  ,1 y ,1) ,  (1 ) (1 ) 1PA PC x x y y        2 21 1 1( ) ( ) ( , )2 2 2x y f x y      . 当 1 2x  , 1 2y  时, ( , )f x y 取得最小值 1 2 . 当点 P 取 (0 ,0, 0) , (1,0, 0) , (0 ,1, 0) , (1,1, 0) , ( , )f x y 取得最大值 1. 1( , ) [ ,1]2f x y  . 故答案为: 1[ ,1]2 . 14.将边长为 1 的正方形 ABCD 沿对角线 BD 折成直二面角,若点 P 满足 1 1 2 2BP BA BC BD      ,则 2| |BP  的值为 9 4 . 【解答】解:由题意,翻折后 AC AB BC  , 则 22| |BP BP  21 1( )2 2BA BC BD     21( )2 CA BD   2 21 | | | |4 CA BD CA BD       由| | 1CA  ,| | 2BD  , CA BD  解得 2 9| | 4BP  . 故答案为: 9 4 . 三.解答题(共 10 小题) 15.已知 3 2 4 0a m n p       , ( 1) 8 2b x m n yp       ,且 m 、 n 、 p 不共面,若 / /a b  ,求 x , y 的值. 【解答】解: / /a b  ,且 a 是非零向量  b a  ,即 ( 1) 8 2 3 2 4x m n yp m n p        . 又向量 m , n , p 不共面  1 8 2 3 2 4 x y    ,解之得 13x   , 8y  16.已知向量 (1a  , 3 , 2) , ( 2b   ,1,1) ,点 ( 3A  , 1 , 4) , ( 2B  , 2 , 2) . (1)求:| 2 |a b  ; (2)在直线 AB 上,是否存在一点 E ,使得 OE b  ? (O 为原点) 【解答】解:(1) 2 (2a b  , 6 , 4) ( 2  ,1,1) (0 , 5 , 5) , 2 2 2| 2 | 0 ( 5) 5 5 2a b       ; (2)假设存在点 (E x , y , )z 满足条件, 则 / /AE AB   ,且得 0OE b   , 又 ( 3AE x  , 1y  , 4)z  , (1AB  , 1 , 2) ,  3 1 4 1 1 2 2 0 x y z x y z            ,解得 6 5 14 5 2 5 x y z          , 在直线 AB 上,存在一点 6( 5E  , 14 5  , 2)5 ,使得 OE b  17.三棱锥 O ABC 中 M 、 N 分别是 OA 、 BC 的中点, G 是 ABC 的重心,用基向量 OA  、 OB  、 OC  表 示 MG  , OG  . 【解答】解:由题意, 2 2 1 ( )3 3 2AG AN AB AC       1 ( )3 AB AC   ; OG OA AG    1 ( )3OA AB AC     1 ( )3OA OB OA OC OA         1 ( )3 OB OA OC     ; 1 1 ( )2 3MG MA AG OA OB OA OC OA              1 1 1 3 3 6OB OC OA     . 18.如图所示,已知空间四边形 ABCD 的各边和对角线的长都等于 a ,点 M 、 N 分别是 AB 、 CD 的中点. (1)求证: MN AB , MN CD ; (2)求 MN 的长. 【解答】(1)证明:如图所示,连接 AN , BN , CM , DM . BCD 与 ACD 是边长为 a 的等边三角形, 1 2CN ND a  , 3 2BN AN a   , 在 ABN 中, BN AN , AM BM , MN AB  ,同理可得: MN CD . (2)解:由 3 2BN AN a  , 1 2AM BM a  , 2 23 1 2( ) ( )2 2 2MN a a a    . 19.如图,在四棱锥 M ABCD 中,底面 ABCD 是边长为 2 的正方形,侧棱 AM 的长为 3,且 AM 和 AB 、 AD 的夹角都是 60 , N 是 CM 的中点,设 a AB  ,b AD  ,c AM  ,试以 a ,b  ,c 为基向量表示出向 量 BN  ,并求 BN 的长. 【解答】解: N 是 CM 的中点,设 a AB  , b AD  , c AM  , 底面 ABCD 是边长为 2 的正方形,  1 ( )2BN BC BM    1 ( )2 AD BA AM     1 1 1 2 2 2a b c     . 在四棱锥 M ABCD 中,底面 ABCD 是边长为 2 的正方形, 侧棱 AM 的长为 3,且 AM 和 AB 、 AD 的夹角都是 60 , | | | | 2a b   ,| | 3c  , 0a b  , 2 3 cos60 3a c       , 2 3 cos60 3b c       ,  2 21 1 1( )2 2 2BN a b c      9 1 1 171 1 3 34 2 2 4         , 17| | 2BN  ,即 BN 的长为 17 2 . 20.如图: ABCD 为矩形, PA  平面 ABCD , 1PA AD  , 2AB  , M 、 N 分别是 PC 、 AB 中点,请 选择适当的坐标系证明: MN  平面 PCD . 【解答】证明:根据题意,分别以 AB 、 AD 、 AP 为 x 、 y 、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 xyz , 如图所示; 则 (0O ,0, 0) , (1N ,0, 0) , (2C ,1, 0) , (0D ,1, 0) , (0P ,0,1) , (1M , 1 2 , 1)2 ;  (0NM  , 1 2 , 1)2 , ( 2CD   ,0, 0) , (0PD  ,1, 1) ,  1 10 ( 2) 0 0 02 2NM CD           , NM CD  , 1 10 0 1 ( 1) 02 2NM PD           , NM PD  , 即 MN CD , MN PD ,且 PD CD D , 又 PD  平面 PCD , CD  平面 PCD , MN  平面 PCD . 21.如图,平行四边形 ABCD 中, 60DAB   , 2AB  , 4AD  ;将 CBD 沿 BD 折起到 EBD 的位置, 使平面 EBD  平面 ABD . (1)求证: AB DE ; (2)若点 F 为 BE 的中点,求直线 AF 与平面 ADE 所成角正弦值. 【解答】(Ⅰ)证明: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且 60DAB   , 2AB  , 4AD  , 由余弦定理,得 2 2 2 2 cos60BD AB AD AB AD     , 14 16 2 2 4 2 32BD        , 2 2 2AB BD AD   , 90ABD   , 将 CBD 沿 BD 折起到 EBD 的位置,使平面 EBD  平面 ABD , 90EDB CDB ABD       , 平面 EBD  平面 ABD , ED  平面 ABD , ED AB  . (Ⅱ)解:由(Ⅰ)知 ED  平面 ABD , 90ABD   , 90BDC   ,故以 D 为原点,以 DB 为 x 轴, 以 DC 为 y 轴,以 DE 为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平行四边形 ABCD 中, 60DAB   , 2AB  , 4AD  , 16 4 2 3BD    , 则 (2 3B ,0, 0) , (0E ,0, 2) ,点 F 为 BE 的中点, ( 3,0,1)F , (2 3A , 2 , 0) , (0D ,0, 0) ,  ( 3AF   ,2,1) , (2 3DA  , 2 , 0) , (0DE  ,0, 2) , 设平面 DAE 的法向量 (n x , y , )z ,则 0n DA  , 0n DE  ,  2 3 2 0 2 0 x y z     ,取 1x  ,得 (1n  , 3 , 0) , 设直线 AF 与平面 ADE 所成角为 , 则 3 2 3 0 6sin | cos , | | | 88 4 AF n          直线 AF 与平面 ADE 所成角正弦值为 6 8 . 22.如图四棱锥 P ABCD 中,底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PG  平面 ABCD ,垂足为 G ,G 在 AD 上,且 4PG  , 1 3AG GD , BG GC , 2GB GC  , E 是 BC 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 GE 与 PC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2)求点 D 到平面 PBG 的距离; (3)若 F 点是棱 PC 上一点,且 DF GC ,求 PF FC 的值. 【解答】解:(1)以 G 点为原点, GB , GC , GP 为 x 轴、 y 轴、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2B ,0, 0) , (0C ,2, 0) , (0P ,0, 4) ,故 (1E ,1, 0) (1GE  ,1, 0) , (0PC  ,2, 4) . 10cos 10| || | GE PC GE PC        , GE 与 PC 所成的余弦值为 10 10 (2)平面 PBG 的单位法向量 (0n  , 1 , 0)  3 3 3 3( , ,0)4 4 2 2GD AD BC      , 点 D 到平面 PBG 的距离为 3| | 2GD n   (3)设 (0F , y , )z ,则 3 3 3 3(0, , ) ( , ,0) ( , , )2 2 2 2DF y z y z      DF GC  ,  3 3( , , )(0,2,0) 2 3 02 2y z y    , 3 2y  ,又 PF PC  ,即 (0 , 3 2 , 4) (0z   ,2, 4) , 1z  , 故 (0F , 3 2 ,1) , 3(0, , 3)2PF   , 1(0, , 1)2FC   ,  3 5 2 3 5 2 PF FC   . 23.如图(1),等腰 Rt ABC 中, 90ABC   , 4AB  ,以 AC 边上的中线 BD 为折痕,将 ABD 沿 BD 折 起,构成二面角 A BD C  ,在平面 BCD 内作 CE CD ,且 2CE  ,连 DE , AE , AC ,如图(2)所示. (1)求证: / /CE 平面 ABD ; (2)如果二面角 A BD C  为直二面角,求二面角 B AC E  的余弦值. 【解答】解:(1)证明:在平面 BDEC 中, BD CD , CE CD , / /BD CE , BD  平面 ABD , CE  平面 ABD , / /CE 平面 ABD . (2)解: AD BD ,CD BD , ADC 是二面角 A BD C  的平面角, 二面角 A BD C  为直二面角, 90ADC   , 以 D 为原点, DB 为 x 轴, DC 为 y 轴, DA 为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0A ,0, 2 2) , (2 2B ,0, 0) , (0C , 2 2 , 0) , ( 2E  , 2 2 , 0) , (2 2AB  ,0, 2 2) , (0AC  , 2 2 , 2 2) , ( 2AE   , 2 2 , 2 2) , 设平面 ABC 的法向量 (n x , y , )z , 则 2 2 2 2 0 2 2 2 2 0 n AB x z n AC y z          ,取 1x  ,得 (1n  ,1,1) , 设平面 AEC 的法向量 (m x , y , )z , 则 2 2 2 2 2 0 2 2 2 2 0 m AE x y z m AC y z            ,取 1y  ,得 (01m  ,1,), 设二面角 B AC E  的平面角为 , 则 | | 2 6cos | | | | 32 3 m n m n         . 二面角 B AC E  的余弦值为 6 3 . 24.如图,平行六面体 1 1 1 1ABCD A B C D 中,以顶点 A 为端点的三条棱长都为 1,且两夹角为 60 . (1)求 1AC 的长; (2)求 1BD 与 AC 夹角的余弦值. 【解答】解:设 AB a  , AD b  , 1AA c  ,则两两夹角为 60 ,且模均为 1. (1) 1 1 1AC AC CC AB AD AA a b c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1| | ( ) | | | | | | 2 2 2AC a b c a b c a b b c a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6 1 1 62       , 1| | 6AC  ,即 1AC 的长为 6 . (2) 1 1 1BD BD DD AD AB AA b a c                .  1 ( ) ( )BD AC b a c a b           2 2a b a a c b a b b c                  1 . 2 1| | ( ) 2BD b a c       , 2| | ( ) 3AC a b    , 1cos BD   , 1 1 1 6 6| | | | 2 3 BD ACAC BD AC          . 1BD 与 AC 夹角的余弦值为 6 6 .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