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湘豫名校高三(下)3月联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湘豫名校高三(下)3月联考理综物理试题(解析版)

ID:649566

大小:939.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湘豫名校联考(2021 年 3 月)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量 150 分钟,满分 300 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 I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3、回答第 I 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Si~28As~75In~115Ba~137 第 I 卷选择题(共 126 分) 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 题~第 18 题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 19 题~第 21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 全的得 3 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 0 分。 1. 如图所示,图甲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大量处于 n=3 激发态的氢原子跃迁时,发出频率不同的大量光子。 其中频率最高的光子照射到图乙电路中光电管阴极 K 上时,电路中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如图丙。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 阴极 K 金属的逸出功为 6.75eV B. 氢原子跃迁时共发出 4 种频率的光 C. 保持人射光不变,向右移动滑片 P,电流表示数可能变大 D. 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0kmE h W  和 2 max 1 2c kmeU mv E  得 0ceU h W  则 0 (13.6 1.51)eV 6eV 6.09eVcW h eU      故 A 错误; B.大量氢原子跃迁时共发出 2 3C =3 种频率的光,故 B 错误; C.保持射光不变,向右移动滑片 P,当光电流未到达饱和光电流时,电流表示数会变化,故 C 正确; D.由爱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0kmE h W  可知,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一次函数关系,但不 是成正比,故 D 错误。 故选 C。 2. A 和 B 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 v-t 图像如图所示,已知在第 5s 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则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 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 B. 出发时 B 在 A 前 5m 处 C. 7s 末两个物体再次相遇 D. t=0 时两物体的距离比 t=3s 时的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由速度图像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两物体在 5s 的位移不等,而它们在第 5s 末相遇,则知 两物体出发点不同。A 错误; B.A、B 两物体在 5s 内的位移分别为:xA=17.5m,xB=12.5m ∆x=xA-xB=5m 所以出发时 B 在 A 前 5m 处。B 正确; C.5s 末两个物休相遇,由于 5s~7s 内,B 的位移比 A 的位移大,所以 7s 末两个物体没有相遇,C 错误; D.在 t=0 时两物体相距 5m,t=3s 时,A、B 两物体的位移分别是:xA'=7.5m,xB'=4.5m,两物体相距 ∆x'=5-(xA' − xB')=2m D 错误。 故答案为 B。 3.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射了数千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的通信、导航、气象等卫星已极大地改变了人类 的生活。如图所示为我国发射的二氧化碳监测卫星轨迹示意图。已知该卫星在半径为 r 的圆轨道上运行,经 过时间 t,通过的弧长为 s。已知引力常量为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卫星的发射速度小于 7.9km/s B. 该卫星的运行速度大于 7.9km/s C. 可算出该卫星的周期为 2 rt s  D. 可算出地球平均密度为 2 2 2 3 4 r s G t 【答案】C 【解析】 【详解】A.v=7.9 km/s 为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地面发射速度,卫星轨道半径比地球半径大,因此其发 射速度应大于 7.9km/s,故 A 错误; B.v=7.9km/s 为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大的运行速度,卫星轨道半径比地球半径大,因此其运行速度应小于 7.9km/s,故 B 错误; C.“碳卫星”的线速度 2sv rt T   解得该卫星的周期 2 rtT s  故 C 正确; D.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2 2 Mm vG mr r  地球质量 2 2 s rM Gt  密度 2 2 34 3 s r M Gt V R     地球半径未知,密度无法求解,故 D 错误; 故选 C。 4. 如图为一个水平传感器的简易模型,截面为内壁光滑竖直放置的正三角形,内部有一个略小于三角形内 切圆的小球,三角形各边有压力传感器,通过测出小球对三边压力的大小,信息处理单元可显示摆放处的 倾角。图中 BC 边恰好处于水平状态,现将其以 C 为轴在竖直平面内顺时针缓慢转动,直到 AB 边处于水平 状态,则在转动过程中( ) A. 球对 AC 边的压力一直增大 B. 球对 AC 边的压力一直减小 C. 球对 AC 边的压力先增大后减小 D. 球对 AC 边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对正三角形内部的小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可知 sin sin ACN G   β不变,θ从 0°变到 60°,所以球对 AC 边的压力一直增大,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5. 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不计电阻的单匝矩形线圈,绕垂直于磁场的轴匀速转动,产生如图甲所示的正弦交流 电,把该交流电输入到图乙中理想变压器的 A、B 两端。图中的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交流电表,Rt 为热 敏电阻(温度升高时其电阻减小),R 为定值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电压的瞬时值表达式为 36 2 cos100 (V)u t  B. 在图甲的 t=0.01s 时刻,形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 C. Rt 处温度升高后,电压表 V1 示数与 V2 示数的比值不变 D. Rt 处温度升高后,电压表示数 V2 与电流表 A2 示数的乘积可能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根据图甲可知 m 36 2VE  ,T=0.02s,则 2 100 rad/sT    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电压的瞬时值表达式为 36 2 sin100u t (V) A 错误; B.在图甲的 t=0.01s 时刻,e=0。则磁通量最大,此时矩形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B 错误; C.Rt 处温度升高时,电阻减小,电压表 V2 测量 Rt 的电压,则电压表 V2 示数减小,V1 示数不变,则电压 表 V1 示数与 V2 示数的比值变大,C 错误; D.副线圈电压不变,等效为电源将电阻 R 看成等效电源的内阻,则若 Rt 电阻原来大于 R,则温度升高时, Rt 电阻小,则 Rt 电阻的功率先增加后减小,即电压表 V2 示数与电流表 A2 示数的积先增大后减小,电压表 示数 V2 与电流表 A2 示数的乘积可能不变,D 正确。 故选 D。 6.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 m、电荷量为 q 的小球在电场强度为 E、区域足够大的匀强电场中,以初速度 v0 沿 ON 在竖直面内做匀变速直线运动。ON 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30°,重力加速度为 g,且 mg=qE,则( ) A. 电场方向竖直向上 B. 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g C. 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2 0 4 v g D. 若小球在初始位置的电势能为零,则小球电势能的最大值为 2 0 1 2 mv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AB.小球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合力应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即在 ON 直线上,因 mg=Eq 所以电场力 Eq 与重力关于 ON 对称,根据数学知识得∶电场力 qE 与水平方向的角应为 30°,受力情况如图 所示 合力沿 ON 方向向下,大小为 mg,所以加速度为 g,方向沿 ON 向下,A 错误;B 正确; C.小球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运动学公式可得最大位移为 2 0 2 vx g  则最大高度为 2 0sin30 4 vh x g    C 正确; D.若小球在初始位置的电势能为零,在减速运动至速度为零的过程中,小球克服电场力做功和克服重力做 功是相等的,由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可知,小球的初动能一半转化为电势能,一半转化为重力势能,初动能 为 2 0 1 2 mv ,小球的最大电势能为 2 0 1 4 mv ,D 错误; 故选 BC。 7. 如图所示,在直角三角形 abc 区域内存在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大量质量 为 m、电荷量为+q 的同种粒子以相同的速度沿纸面垂直于 ab 边射入场区,结果在 bc 边仅有一半的区域内 有粒子射出。已知 bc 边的长度为 L,bc 和 ac 的夹角为 60°,不计粒子重力及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 粒子的入射速度为 4 BqL m B. 粒子的入射速度为 3 6 BqL m C.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最大轨迹长度为 4 L D. 从 bc 边射出的粒子在磁场内运动的最长时间为 2 m Bq  【答案】AC 【解析】 【分析】 【详解】AB.粒子进入场向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洛伦力提供向心力 mvr Bq  因 bc 边只有一半区城有粒子射出,在 bc 边中点射出的粒子轨迹如图中实线所示,由几何关系可得 4 Lr  则粒子的入射速度 4 BqLv m  所以 A 项正确;B 项错误; C.粒子在场中运动的最长轨述为 4 Ls r   C 项正确; D.与 bc 边相切恰从 bc 边射出的粒子的对应的圆心角最大为 2 3  ,从 bc 边射出的粒子在磁场内运动的最长 时间为 2 3 mt Bq  所以 D 项错; 故选 AC。 8. 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两根足够长的光滑金属导轨相距 L,导轨的两端分别与电源(串有一滑动变阻器 R)、 定值电阻 R0、电容器(电容为 C,原来不带电)和开关 S 相连。整个空间充满了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方 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一质量为 m、电阻不计的金属棒 ab 横跨在导轨上。已知电源电动势为 E、内阻为 r,不计导轨的电阻。当 S 接 1,滑动变阻器 R 接入电路一定阻值时,金属棒 ab 在磁场中恰好保 持静止。当 S 接 2 后,金属棒 ab 从静止开始下落,下落距离 h 时达到稳定速度。重力加速度为 g,则下列 分析正确的是( ) A. 当 S 接 1 时,滑动变阻器接人电路的阻值 EBLR mg  B. 若将 ab 棒由静止释放的同时,将 S 接到 3,则电容器积累的电荷量随金属棒速度 v 的变化关系为 Q=CBLv C. 当 S 接 2 时,金属棒 ab 从静止开始到刚好达到稳定速度所经历的时间为 4 2 2 2 0 2 2 0 B L h m gRt mgR B L  D. 若将 ab 棒由静止释放的同时,将 S 接到 3,则金属棒 ab 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 2 2 mga m CB L   【答案】BD 【解析】 【分析】 【详解】A.S 接到 1 位置时,有 EI R r   由平衡条件得 mg=BIL 得 mgI BL  联立解得 EBLR rmg   故 A 错误; C.S 接到 2 位置速度恒定时有 2 2 0 B L vmg BIL R   解得 0 2 2 mgRv B L  金属棒 ab 从静止开始下落,下落距离 h 时达到稳定速度,根据动量定理可得 mgt BILt mv  即 2 2 0 B L vmgt t mvR    其中 vt h 解得 4 4 2 2 0 2 2 0 B L h m gRt mgR B L  故 C 错误; BD.若将棒由静止释放的同时,将 S 接到 3,则电容器积累的电荷量随金属棒速度 v 的变化关系为 Q CU CBLv  根据动量定理可得 mg t BIL t m v     即 mg t BL Q m v     将 Q CBL v   代入解得 2 2mg t CB L v m v     所以 2 2 v mga t m CB L    故 BD 正确。 故选 BD。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174 分)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22 题~第 3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 须作答。第 33 题~第 38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29 分。 9. 测定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时,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图中长木板水平固定. (1)实验过程中,电火花计时器应接在______(选填“直流”或“交流”)电源上.调整定滑轮高度,使 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测得木块的质量为 M,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为 m,木块的加速度为 a,则木 块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__. (3)如图为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带动纸带运动打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 为计数点, 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 4 个打点未画出.从纸带上测出 x1=3.20cm,x2=4.52cm,x5=8.42cm,x6=9.70cm.则木 块加速度大小 a=______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交流 (2). 与木板平面平行 (3).  mg M m a Mg   (4). 1.3 【解析】 【详解】(1)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交流电源.实验时应该让拉力水平这样滑块对木板间的压力为其重力, 所以应该填交流和拉线与木板平行; (2)对木块、砝码盘和砝码进行受力分析,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对木块:F-μMg=Ma,对砝码盘和砝码: mg-F=ma,由上式得:μ= ( )mg m M a Mg   ; (3)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 4 个打点未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1s 根据运动学公式得: △ x=at2,可得: 25 6 1 2 2 1.3 /8 x x x xa m st     。 10. 某同学用伏安法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现备有下列器材: A.被测干电池一节 B.电流表 A1 :量程 0〜0. 6A,内阻约为 0.2 C.电流表 A2:量程 0〜0.6A,内阻为 0.1 D.电压表 V1:量程 0〜3V,内阻未知 E.电压表 V2 :量程 0〜15V,内阻未知 F.滑动变阻器 R1:0〜10  ,2A G.滑动变阻器 R2:0〜100 ,1A H.开关、导线若干 伏安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由于电流表和电压表内阻的影响,测量结果存在系统误差.在现有 器材的条件下,为消除上述系统误差,尽可能准确地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在上述器材中请选择适当的器材:电流表___, 电压表_____,滑动变阻器选______.(填写器材前的序 号字母) (2)实验电路图应选择下图中的______(填“甲”或“乙”) (3)根据实验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得到了如图丙所示的 U-I 图象.由此可知,干电池的电动势 E =___V, 内电阻 r =_____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1). C (2). D (3). F (4). 乙 (5). 1.5 (6). 0.9 【解析】 【详解】(1)[2]干电池的电动势约为 1.5V,故为了读数准确,电压表应选择 D;[1]内阻较小,为了准确测量 内阻,选择已知内阻的电流表 C;[3]滑动变阻器阻值较小有利于电表的数值变化,减小误差,故选 F; (2)[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电流表与电池串联,将电流表内阻等效为电源内阻,故电路图选择乙; (3)[5][6]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  AU E I R r   结合图象可得 1.5VE  , 0.9r  . 11. 在竖直平面内固定两光滑平行导体圆环,两圆环正对放置,圆环半径均为 R=0.125m,相距 1m。圆环通 过导线与电源相连,电源的电动势 E=3V,内阻不计。在两圆环上水平放置一导体棒,导体棒质量为 0.06kg, 接入电路的电阻 r=1.5Ω,圆环电阻不计,匀强磁场竖直向上。开关 S 闭合后,棒可以静止在圆环上某位置, 该位置对应的半径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37   ,g 取 10m/s2,sin37 =0.6,cos37 =0.8。求: (1)导体棒静止在某位置时所受安培力的大小; (2)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3)断开开关 S 后,导体棒下滑到轨道最低点时对单个圆环的压力。 【答案】(1)0.8N;(2)0.4T;(3)0.54N,方向竖直向下 【解析】 【分析】 【详解】(1)导体棒静止时,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得 tan mg F   代入数据解得导体棒所受安培力的大小:F=0.8N (2)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 EI r  解得∶I=2A 由安培力的公式 F=BIL 得 FB IL  解得∶B=0.4T (3)断开开关 S 后,导体棒下滑到轨道最低点,根据动能定理有 21(1 sin ) 02mgR mv   解得 2 (1 sin ) 1m/sv gR    导体棒在最低点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2 2 N vF mg m R   解得 FN=0.54N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导体棒对单个圆环的压力大小为 0.54N,方向竖直向下 12. 如图所示,外径足够大,中空的水平圆形转盘内径 r=0.6m,沿转盘某条直径有两条光滑凹槽,凹槽内 有 A、B、D、E 四个物块,D、E 两物块分别被锁定在距离竖直转轴 R=1.0m 处,A、B 分别紧靠 D、E 放 置。两根不可伸长的轻绳,每根绳长 L=1.4m,一端系在 C 物块上,另一端分别绕过转盘内侧的光滑小滑轮, 穿过 D、E 两物块中间的光滑圆孔,系在 A、B 两个物块上,A、B、D、E 四个物块的质量均为 m=1.0kg, C 物块的质量 mC=2.0kg,所有物块均可视为质点,(取重力加速度 g=10m/s2, 41 =6.403。 2 =1.414,计 算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启动转盘,转速缓慢增大,求 A、D 以及 B、E 之间恰好无压力时的细绳的拉力大小及转盘的角速度 大小; (2)停下转盘后,将 C 物块置于圆心 O 处,并将 A、B 向外侧移动使轻绳水平拉直,然后无初速度释放 A、 B、C 物块构成的系统,求 A、D 以及 B、E 相碰前瞬间 C 物块的速度大小; (3)碰前瞬间解除对 D、E 物块的锁定,若 A、D 以及 B、E 一经碰撞就会粘在一起,且碰撞时间极短, 求碰后 C 物块的速度大小。 【答案】(1)12.5N,3.54rad/s ;(2)3.12m/s ;(3) 2.25m/s 【解析】 【分析】 【详解】(1)C 物块保持静止,故 2 cos CF m g  0.6 3sin 1.4 0.4 5    可解得 F=12.5N,对 A、B 两个物块 2F m R 可解得角速度 5 2 / 3.54rad/s2 F rad smR     (2)设碰前 A、B 速度大小为 v,C 的速度大小为 vC,由绳长不变可知 cosCv v  系统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2 21 12 2 2 C C Cmv m v m gh   C 下降高度 0.8tan rh m  可解得 20 41 / 3.12m/s41Cv m s  (3)设碰后 A、D 的速度大小为 v′,C 的速度大小为 vC′,由绳长不变 cosCv v   设绳上拉力的冲量大小为 I,由于碰撞时间极短,绳子拉力远大于重力。对 C 物块运用动量定理 2 cos C C C CI m v m v    对 A、D 运用动量定理 2I mv mv  可解得 41 20 41m/s 2.25m/s57 57C Cv v    (二)选考题:共 45 分。请考生从给出的 2 道物理题、2 道化学题、2 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 一题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 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 分。 13.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 A 可以经历过程 1、过程 2 到达状态也可以经历过程 3 到达状态 C,还可以 经历过程 4 到达状态 D,其 P-V 图像如图所示,且 B、C、D 在一条平行于纵轴的直线上.已知在这四个过 程中的某一过程中,气体始终与外界无热量交换;在过程 3 中,A 到 C 的曲线是双曲线的一部分.对于这 四个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过程 1 中,外界先对气体做正功,然后气体再对外做功 B. 在过程 2 中,气体温度先逐渐降低然后逐渐升高 C. 在过程 3 中,气体温度始终不变 D. 在过程 4 中,气体始终与外界无热量交换 E. 在 A、B、C、D 四个状态中,B 状态气体温度最高 【答案】CDE 【解析】 【详解】在过程 1 中,气体的体积一直变大,可知气体对外做功,选项 A 错误;在过程 3 中,A 到 C 的曲 线是双曲线的一部分,可知从 A 到 C 为等温线,即 PV 乘积不变;则在过程 2 的从 A 到 B 的过程,PV 乘积 逐渐变大,温度逐渐升高,选项 B 错误,C 正确;过程 4 中,PV 乘积逐渐减小,可知温度逐渐降低,内能 减小,气体体积变大,对外做功,可知气体始终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过程是 4 过程,选项 D 正确;由以上 分析可知,在 A、B、C、D 四个状态中,B 状态气体温度最高,选项 E 正确. 14. 潜水钟是一种水下救生设备,它是一个底部开口、上部封闭的容器,外形与钟相似。潜水钟在水下时其 内部上方空间里存有空气,以满足潜水员水下避险的需要。为计算方便,将潜水钟简化为截面积为 S、高度 为 h、开口向下的圆筒;工作母船将潜水钟由水面上方开口向下吊放至深度为 H 的水下,如图所示。已知 水的密度为ρ,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大气压强为 po,H》h,忽略温度的变化和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 (1)求进入圆筒内水的高度 l; (2)保持 H 不变,压入空气使筒内的水全部排出,求压人的空气与瓶子中原有的空气的质量比。 【答案】(1) 0 gHhl p gH    ;(2) 0 0 m gH m p  【解析】 【分析】 【详解】(1)设潜水钟在水面上方时和放入水下后筒内气体的体积分别为 V0 和 V1,放入水下后筒内气体的压 强为 p1,由玻意耳定律和题给条件有 1 1 0 0 ppV V ① 0V hS ② 1 ( )V h l S  ③ 1 0 ( )p p g H l   ④ 联立以上各式并考虑到 H>>h, h l ,解得 0 gHhl p gH    (2)设水全部排出后筒内气体的压强为 p2;此时筒内气体的体积为 V0,这些气体在其压强为 p0 时的体积为 V3,由玻意耳定律有 2 0 0 3p V p V ⑤ 其中 2 0p p gH  ⑥ 设需压入筒内的气体积为 V,依题意 3 0V V V  ⑦ 联立②⑤⑥⑦式得 0 gSHhV p  故 0 0 0 m V gH m V p   15. 一列沿 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 t=0 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质点 P 的 x 坐标为 3m.已知任意振动质 点连续 2 次经过平衡位置的时间间隔为 0.4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波速为 4m/s B. 波的频率为 1.25Hz C. x 坐标为 15m 的质点在 t=0.6s 时恰好位于波谷 D. x 坐标为 22m 的质点在 t=0.2s 时恰好位于波峰 E. 当质点 P 位于波峰时,x 坐标为 17m 的质点恰好位于波谷 【答案】BDE 【解析】 【详解】AB.由题,任意振动质点连续 2 次经过平衡位置的时间间隔为 0.4s,则该波的周期为 T=2×0.4s=0.8s, 则 1 1 1.250.8f T    Hz 由图可知,该波的波长是 4m  ,所以波速: 4 50.8v T    m/s 故 A 错误,B 正确; C.x=15m 的质点到 x=3m 质点的距离为: 1 15 3 12x    m 3 所以 x=15m的质点与 x=3m 处质点的振动始终相同,t=0 时刻 x=3m 的质点向上振动,经过 0.2t  s 4 T 时 间恰好到达平衡位置,所以 x=15m 的质点在 t=0.2s 时恰好平衡位置,故 C 错误; D.x=22m 的质点到 x=2m 质点的距离为: 2 22 2 20x    m 5 所以 x=22m 的质点与 x=2m 处质点的振动始终相同,t=0 时刻 x=2m 的质点向上振动,经过 0.2t  s 4 T 时 间恰好到达波峰,所以 x=22m 的质点在 t=0.2s 时恰好位于波峰,故 D 正确; E.x=17m 的质点到 P 点的距离为: 3 17 3 14x    m 13 2  所以 x=17m 的质点与 P 点的振动始终相反,当质点 P 位于波峰时,x=17m 的质点恰好位于波谷,故 E 正确。 故选 BDE. 【点睛】根据任意振动质点连续 2 次经过平衡位置的时间间隔为 0.4s 即可求出周期.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 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由图读出波长.由 v T  求出波速.根据两个质点平衡位置间距离与波长的关系, 分析它们状态关系. 16. 如图,一折射率为 3 的材料制作的三棱镜,其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 ABC,∠A=90°,∠B=30°。一束平 行光平行于 BC 边从 AB 边射入棱镜,不计光线在棱镜内的多次反射,求 AC 边与 BC 边上有光出射区域的 长度的比值。 【答案】2 【解析】 【详解】设从 D 点入射的光线经折射后恰好射向C 点,光在 AB 边上的入射角为 1 ,折射角为 2 ,如图所 示 由折射定律有 21sin sinn  设从 DB 范围入射的光折射后在 BC 边上的入射角为,由几何关系有 230    代入题中数据解得 2 30   , 60   sin 1n   所以从 DB 范围入射的光折射后在 BC 边上发生全反射,反射光线垂直射到 AC 边,AC 边上全部有光射出。 设从 AD 范围入射的光折射后在 AC 边上的入射角为,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可知 290     根据已知条件可知 sin 1n   即从 AD 范围入射的光折射后在 AC 边上发生全反射,反射光线垂直射到 BC 边上。设 BC 边上有光线射出 的部分为 CF ,由几何关系得 sin30CF AC   AC 边与 BC 边有光射出区域的长度比值为 2AC CF 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