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可以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物
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不同的物质在熔化时,表现出的情况是不
一样的。一类物质在熔化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直到由固态全部熔化为液态,温度才上升。这
类固体称之为晶体。另一类物质在熔化时,没有一定不变的温度,在吸热后先变软,再变稀,最后全部变
为液态,温度不断升高,这类物质称之为非晶体。学科#网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晶体溶液在凝固过程中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是不相同的。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在于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解读:熔化和凝固图象
如图所示是晶体萘的熔化和凝固图象,由图可知:A 点开始计时,B 点表示 t=5 min 时萘的温度为 80 ℃,
此时萘仍全部处于固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萘不断吸收热量,萘吸收的热量全部用于萘的熔化,温度保持
不变,所以萘的熔点是 80 ℃。BC 段与时间轴平行,到 C 点全部熔化成液态。此后,萘继续吸热升温,如
CD 段所示。从图象看出,B 点是 80 ℃固态的萘,C 点是 80 ℃液态的萘,BC 之间是 80 ℃固液共存状态
的萘。
若从 D 点起停止加热后,液态萘温度不断降低。当降到 E 点(80 ℃)时,开始凝固,凝固过程中不断
放热,但温度仍保持 80 ℃不变,直到 F 点全部凝固。以后,固态萘放热,温度才开始下降,即图线中 FG
段。
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凝固时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过程中物质要吸收热量。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蒸发:只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要吸热,所以有制冷作
用。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5)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要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解读:(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2)沸腾在
一定的温度(沸点)下才发生,同时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发生时温度 发生位置 剧烈程度 制冷
蒸发 汽化 吸热 任何温度下 表面 平和缓慢 有
沸腾 汽化 吸热 达到沸点并吸热才能进行 表面和内部 剧烈 无
2.液化
(1)概念: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过程中物质要放出热量。
(2)液化的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液化石油气就是在普通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把
石油气液化装在钢罐里的。
解读:常见的液化现象: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如草、石块、树叶等发生液化形成露水;雾是空气中的
水蒸气遇到空气中的尘埃发生的液化现象;烧开水时冒“白气”,冬天人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棒周围冒的
“白气”,这些“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学科*网
三、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特点:升华时要吸收热量。
2.凝华
(1)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2)特点:升华时要放出热量。
解读:常见的升华现象:碘加热升华、干冰升华用于人工降雨、寒冷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樟脑球变
小、灯丝变细等;常见的凝华现象:雪和霜的形成、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形成、冬天窗户内侧形成的“冰花”、
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冷冻食品上白色“粉末”的形成等。
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为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 80 ℃
C.第 5 min 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D.第 10 min 时物质处于液态
【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A.由图象知,该物质温度达到 80 ℃时,吸热温度不变,即有固定的熔点,该物质为晶
体,故 A 错误;B.该物质温度达到 80 ℃时,吸热温度不变,即熔点是 80 ℃,故 B 正确;C.由图象知,
第 5 min 时物质刚开始熔化,故 C 错误;D.由图象知,第 5 min 到 15 min,为熔化过程,第 10 min 时处
于熔化过程当中,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故 D 错误;故选 B。
1.在北方寒冷的冬天,池塘冰面上的温度为–16 ℃,下列几种情况温度恰为 0 ℃的是
A.冰层的上表面
B.冰层的下表面
C.冰层的下面所有的水
D.除了冰层上表面以外的冰
【答案】B
2.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小刚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的温度达到 46 ℃时,其状态是液态
C.将 50 ℃的该物质放在教室里,它会逐渐凝固
D.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在 48 ℃的温水中,该物质会逐渐熔化
【答案】C
【解析】A.由表中数据得,该物质在 48 ℃时吸热但温度不变,说明有一定的熔点,所以属晶体,故 A
错误;B.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48 ℃,在 46 ℃时还没有开始熔化,所以是固态,故 B 错
误;C.50 ℃的该物质是液态,将 50 ℃的该物质放在教室里,由于教室内的温度通过低于 30 ℃,所
以它会逐渐放热而凝固,故 C 正确;D.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在 48 ℃的温水中,该物质到达熔点后
无法继续吸热,所以不会逐渐熔化,故 D 错误。故选 C。
如图所示,甲容器内盛有水,乙容器内盛有酒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对甲容器的底部持续加热,
乙容器内的酒精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当水温达到________℃时,会在水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
生剧烈的汽化现象。
【参考答案】会 100
【详细解析】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 78 ℃,所以对甲容器的底部持续加热,当水温超
过 78 ℃时,乙容器内的酒精能够吸热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会沸腾;水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剧烈的汽
化现象,即沸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温达到 100 ℃时沸腾。学科¥网
1.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
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
A.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B.水缸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答案】D
2.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上醮有酒精的棉花,下列温度与时间关系图能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情况的
是(周围的温度不变)
A. B. C. D.
【答案】A
人工降雨是把干冰用炮弹打入云层,干冰迅速升华,使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成小冰晶,小冰晶在重力作
用下下降,遇热变成小水滴,形成雨。云层中的水汽变成雨降落到地面的整个过程中,物态变化过程分别
属于
A.凝华、熔化 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 D.凝华、液化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水蒸气变为冰粒,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冰粒变为雨滴,是固态变
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故选 A。
1.下列“物态变化”与其吸热、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
A.“冬天的清晨,地面上出现白霜”是凝固现象,要吸热
B.“春天来到,积雪融化”是熔化现象,要吸热
C.“夏天的清晨,草地上出现露珠”是汽化现象,要吸热
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要放热
【答案】B
【解析】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凝华放热,故 A 错误;B.积雪融化是固态变
成液态,属于熔化,熔化吸收热量,故 B 正确;C.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出热量,故
C 错误;D.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干冰极易由固态直接升华成为气态,升华吸收热量,
故 D 错误。故选 B。学科*网
2.2017 年 3 月 1 日傍晚,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经过一天一夜坚守,抓住有利时机,分别在东海桃林镇、
赣榆抗日山和灌云陡沟乡等地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关于人工增雨作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人工增雨可以用抛射干冰的方法
B.人工增雨可以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高空
C.人工增雨中抛射干冰是利用干冰凝华放热
D.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
【答案】C
1.下列事例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现象的是
A.从水中出来的人感觉冷
B.河水中的冰逐渐消融
C.放在衣柜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D.从冰箱取出的鸡蛋出现水珠
2.关于汽化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
B.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C.水沸腾时的温度一定是 100 ℃
D.水沸腾时吸收热量,但它的温度不变
3.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A.该物质是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 50 ℃
C.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
D.该物质在 10 至 25 分时间段不吸热
4.如图,在标准大气压下加热,酒精的沸点为 78 ℃,酒精灯外焰温度可达到 800 ℃,试管 A 内装酒精,
烧杯 B 内装有水,A 与 B 不接触,把 B 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 B 中的水沸腾,在继续加热时
A.试管 A 内的酒精会沸腾
B.试管 A 内的酒精不会沸腾
C.试管 A 内的酒精可能沸腾,也可能不沸腾
D.试管 A 内的酒精可达 100 ℃
5.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四个实验小组测得水的沸点如下表所示:对于表格中的实验数据,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组别 1 2 3 4
水的沸点/℃ 98.2 98.9 98.5 98.6
A.四个小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水的沸点是 100 ℃
B.只有第 2 小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们的数据最接近 100 ℃
C.只有第 1 小组数据不可以接受,因为他们的数据偏离 100 ℃最大
D.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表格中的数据均有效
6.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在水循环中,水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所示,该图表示水循环的一
部分,图中 X、Y 和 Z 表示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 是蒸发,Y 是水汽输送,Z 是降水
B.X 是蒸腾,Y 是径流,Z 是降水
C.X 是水汽输送,Y 是蒸发,Z 是凝固
D.X 是蒸发,Y 是水汽输送,Z 是凝结
7.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冷冻的冰红茶,过一会儿发现瓶子全身“冒汗”,这是由于瓶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汽遇
冷发生了_______现象;若不小心将冰红茶洒了一些在地面上,过一段时间地面变干,这是因为地面上
的冰红茶发生了_______现象。
8.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
体”),该物质第 5 min 时处于__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9.实验桌上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板,其上分别滴有等量的、表面积相同的水,小明加热其中一块玻璃板,
如图所示,观察两板变干的快慢。小明探究的问是:水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是否有关。
10.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是冰的___________现象;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棒冰周围会冒“白
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___现象后产生的;秋天,路边草木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
气发生了___________现象后产生的;春天早晨的雾“消失”了是________现象。
11.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________(选填“均匀”或“不
均匀”)。
(2)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________。
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
(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该物质是________(选
填“晶体”或“非晶体”)。
(4)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________图。
12.如图甲是小明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时,老师让同学们在烧杯上盖上硬纸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在水温升高到 90 ℃时开始每隔 1 min 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其中在
第 2 min 记录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的空格处。
(3)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4)从图象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__℃,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所测水的沸点都低于 100 ℃,由此大家判断可能是当时的大气压_________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13.(2018·广州)物质 M 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A.固、液、气 B.气、液、固
C.气、固、液 D.液、固、气
14.(2018·广州)静置的密封容器内只有氢气。若以○表示氢气分子,图中最能代表容器内氢气分子分布的
是
A. B. C. D.
15.(2018·泰安)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湖水结成冰 B.樟脑丸变小
C.露珠的形成 D.雾凇的形成
16.(2018·临沂)对下列各图解释正确的是
A.甲图中冰凌的形成过程是凝固,需要吸热
B.乙图中雾淞的形成过程是升华,需要吸热
C.丙图中露珠的形成过程是液化,需要放热
D.丁图中湿衣服变干过程是汽化,需要放热
17.(2018·邵阳)夏天天气热,许多同学喜欢吃冰棒。哟!刚买的冰棒周围还冒着“白烟”,这“白烟”是
A.冰棒升华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口里冒出的白烟
D.空气液化而成
18.(2018·枣庄)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给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19.(2018·福建)图中的四个物态变化实例,属于吸热的是
A. B.
C. D.
20.(2018·攀枝花)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
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0 ℃,此时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白霜形成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汽化
C.凝固 D.凝华
21.(2018·威海)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22.(2018·海南)隔水蒸鸡是海南常见的一道菜,其做法是:将鸡肉用盘子盛好放在装有清水的汤锅上蒸
熟。盘子里的汤汁是水蒸气____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
23.(2018·河南)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的
照射下不断_________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__________成小水滴或直接__________
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
集到江、河、湖、海中。
24.(2018·攀枝花)将一瓶饮料在冰箱中冷藏一段时间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用毛中擦干后过
一会儿又会变湿,这是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该现象需要__________(选填“吸热”或”
放热”)。
25.(2018·临沂)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__℃。
(3)实验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
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__,该物质是____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6.(2018·泸州)小明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图甲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纠正错误后,小明同学观察到水沸腾时水中气泡体积在上升过程中_______________(选填“由大
变小”或“由小变大”);
(3)某同学绘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
1.D【解析】A.从水中出来的人感觉冷,是因为身体表面的水分蒸发,而蒸发是吸热过程,故 A 不符合
题意;B.河水中的冰逐渐消融,即熔化,熔化为吸热过程,故 B 不符合题意;C.放在衣柜的樟脑丸
逐渐变小,是升华现象,升华过程吸热,故 C 不符合题意;D.从冰箱取出的鸡蛋出现水珠,是水蒸气
遇冷而发生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 D 符合题意;故选 D。
4.A【解析】烧杯中的水吸热不断升温到达沸点吸热沸腾,温度不变;试管中装有酒精,水沸腾后温度保
持不变。但由于酒精的沸点 78 ℃,低于水的沸点,当水沸腾时,酒精仍能从烧杯中吸热,达到酒精的
沸点,酒精会沸腾,但沸腾后温度保持 78 ℃不变,所以 BCD 错误,A 正确。故选 A。
5.D【解析】在实验中,只要操作正确,数据便是真实的。几个组数据的不同,是因为在测量过程中存在
误差的原因,还有水的沸点还受其上方气压的影响。故选 D。学科%网
6.A【解析】在太阳的照射下,水升温会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时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
变成小水珠,小水珠在飘动过程形成大的水滴变成雨下落到地面;即图中 X 为蒸发过程,Y 为水汽输送
过程,Z 为降水过程;故选 A。
7.液化 汽化
【解析】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温度较低,当空气中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成小水珠附着
在饮料瓶外表面;若将冰红茶洒了一些在地面上,过一段时间地面变干,是液态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
是地面上的冰红茶发生了汽化现象。
8.晶体 固液共存
【解析】由图可知,该物质熔化图象上 AB 段与时间轴平行,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保持不变,因此该物质为晶体;物质的熔化过程是从第 3 min 到第 7 min,因此在第 5 min 时晶体处于
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学科/网
9.温度
【解析】根据题意,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板,其上分别滴有等量的、表面积相同的水;加热其中一块
玻璃板,即除了温度不同外,水的质量、表面积,空气流速都是相同的,所以小明探究的问是:水蒸发
的快慢与温度是否有关。
10.升华 液化 凝华 汽化
【解析】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冰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夏天,冰棒冒出的“白
气”,“白气”是液态,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冰棒液化形成的;霜是固态的,是空气中的水
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雾是液态的,“消失”实际上是变为气态,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
11.(1)均匀 (2)试管壁 46 (3)48 晶体 (a)
12.(1)减小热量损失 ,缩短加热时间 (2)94 (3)如下图所示 (4)99 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
变 (5)低于
【解析】(1)实验时,在烧杯上盖上硬纸板,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
(2)由图乙知道,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 ℃,温度计的示数是 94 ℃;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象,如下图:
(4)从图象知道,从第 5 分钟开始,水的温度保持 99 ℃不变,因为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
度会保持不变,所以沸点是 99 ℃;
(5)由于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所以,当时沸点低于 100 ℃,是
由于当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14.A【解析】静置的密封容器内只有氢气,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具有弥漫性所以氢气分子会均匀的分布
在容器当中,故答案 A 正确。
15.B【解析】A.湖水结成冰,是凝固放热过程;B.樟脑丸变小,是升华吸热过程;C.露珠的形成,是
液化放热过程;D.雾凇的形成,是凝华放热过程;故 B 正确。
16.C【解析】A、冰凌的形成过程是液态的水变成固态冰,是凝固,需要放热,故 A 错误;B、雾淞的形
成过程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是凝华,需要放热,故 B 错误;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液化形成的,此过程需要放热,故 C 正确;D、湿衣服变干过程是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需要
吸热,故 D 错误。故选 C。
17.B【解析】夏天剥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棒的周围冒“白烟”,“白烟”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
棒液化形成的。故选 B。
18.B【解析】A、给头发吹热风,既加快了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温度,可以加快水份的蒸发,故 A 不合题
意;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减慢了酒精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减慢了酒精的蒸发,故 B 符合题意;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增大了液体表面积,可以加快水份的蒸发,故 C 不合题意;D、把
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既加快了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温度,可以加快水份的蒸发,故 D 不合题意。
故选 B。
19.A【解析】A.冰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 A 符合题意。B.露是空气
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 B 不符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
直接变为固态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 C 不符合题意。D.水结冰,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
象,凝固放热,故 D 不符合题意。答案为 A。
20.D【解析】易拉罐的下部有白霜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即白霜。故选 D。
23.汽化 液化 凝华
【解析】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为水蒸气是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水蒸气
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珠的变化是气态变为液体,是液化;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
凝华。学科@网
24.液化 放热
【解析】由于从冰箱取出的饮料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因遇冷发生液化,附着在饮料瓶外
壁上,表面会变湿。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饮料瓶外壁发生液化,一会儿又会变湿;
液化过程需要放热。
25.(1)使物质均匀受热 (2)2 (3)不变 晶体
【解析】(1)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固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
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由图可知,温度在 0 ℃以上,分度值为 1 ℃,故示数为 2 ℃;
(3)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该物质是晶体。
26.(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 (2)由小变大 (3)98
【解析】(1)图甲所示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
(2)小明同学观察到水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由小变大;
(3)由于液体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分析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