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教学课件

ID:645380

大小:5.13 MB

页数:188页

时间:2021-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 9 鱼我所欲也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学习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说理、逐层深入的论证 方法。 3.了解并正确评价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 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习目标 当你面对选择时,你会如何做出抉择? 新课导入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 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称他 为“亚圣”,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观点。其言论和行为的记载,保留在《孟子》 一书中。 走近作者 为宫室之美为之 所恶莫甚于死者 得我与 一箪食 蹴尔而与之 wèi wéi yú dān cù wù 字词积累 能愿动词,喜爱。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 生命 大义 舍弃 “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整体感知 【译文】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 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 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 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 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超过、胜过 做,干 苟且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 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 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 不躲避。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 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 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 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 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假使。 那么 做,干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 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 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做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于这个原因 因为这个缘故 【译文】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 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 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 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 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不只是 这种心 不丧失 【译文】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 辨别“义”与“不 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 孟子认为人生 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丧失 它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 给 踩踏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 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 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侍奉 【译文】 对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 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 焉”即“于我加何焉”,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 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 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停止,放弃 【译文】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 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 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 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价值低而熊掌 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 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 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了“舍生 取义”的中心论点。 内容精读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 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 谋幸福,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 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 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违法 犯罪等。 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等这些善心。 6.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 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 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 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宏。 以划分层次的形式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 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 与熊掌不可得兼而舍鱼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 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 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自己的论点“舍生 取义”是人的“本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 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 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 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舍生取义”就是人应该保有“本心”,不能 “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 之心”。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比喻论证】 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 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 旨)。 【举例论证】 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 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 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让 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 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 才行。 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 正面: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 得出推论:舍生取义 举例论证:——(不受嗟来之食) 举例论证:——(不辨礼义受万钟) 论 证 过 程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板书设计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更重 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他对比了两种人生 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 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 “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课堂小结 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以致用,联系生活 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 论文。 随堂练习 10 唐雎不辱使命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文知识,借助课下 注释翻译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 法。 3.学习唐雎临危不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问: 答: 每天有多少人过桥? 每天有五个人过桥。 尼克松 周恩来总理 南 京 长 江 大 桥 工、农、兵、学、商。 问 答 新课导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 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 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 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 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 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背景资料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 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 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 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 代学者的贬斥。 本文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唐雎 ,是安陵国的臣子。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 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 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 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 争中,早已被秦国日消月割,奄奄待毙了, 又过几年,秦国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 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 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 是秦君的故技。秦惠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 于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 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秦昭襄 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果骗 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些事 据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而秦王嬴 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选择与虎狼之 秦作争锋相对的坚决斗争。 唐雎( ) 怫然( ) 韩傀( ) 免冠徒跣( ) 缟素( ) 庸夫( ) 色挠( ) 以头抢地 ( ) 休祲( ) 寡人谕( ) jū fú guī xiǎn gǎo yōng fú náo qiāng jìn yù 字词积累 【不辱使命】出使。 【秦王使人】派。 【受地于先王】从。 【仓鹰击于殿上】在。 【请广于君】给。 【使唐雎使于秦】到、往。 听读课文,注意句读。 整体感知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五百 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 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块土地来 换取小块土地,那很好;即使这样,可我从 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 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 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文章翻译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 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 ,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 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 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如今我 用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 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 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土地并且守住它, 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来 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 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 “小臣从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 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 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的样子,有胆识 的人发怒可不是这样。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 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 一道白光直冲向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 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 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 作出来(的时候),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加 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的人真的 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 天下的人都将因此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 是这样。”(说着)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变了脸色,直身而 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哪 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 陵却凭借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 只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秦王不悦, 表明安陵危在旦夕。) [开端]第一部分:(第1段) 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 内容精读 具体叙写唐雎出使秦国的经过。 (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 所“谕”之理,反衬唐雎出使胜利,点明主 题。 [发展与高潮] [结局] 第二部分:(第2、3段) 第三部分:(第4段) 结构图示 安陵君 愿终守之弗敢易 (明辨之) 唐雎 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 (从容答辩) 布衣之怒 (针锋相对) 秦王 以五百里易安陵 (利诱之) 秦王 逆寡人轻寡人 (盛气凌人) 天子之怒 (武力恐吓) 长跪而谢 (折服) 挺剑而起 (不辱使命) 1.本文中唐雎用了什么样的说话技巧?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 “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道义 威力 唐 雎 的 说 话 技 巧 2.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 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 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 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 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 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 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3.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 什么样的人? 秦王: 贪得无厌、 奸诈狡猾, 外强中干 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 从容镇定, 不畏强暴, 具有凛然正气、 智勇双全的 外交家的形象。 探究:本文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 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人物塑造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色挠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 跪而谢 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几种常见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唐 雎 不 辱 使 命 使秦原因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斗争经过 抵制骗局 反击护国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布衣之怒 取得胜利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不畏强暴敢 于斗争胆识 兼备 课堂小结 11 送东阳马生序 1.了解关于“序”的文体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描写的写 作方法。 2.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自己 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 效果。 学习目标 •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 “头悬梁,锥刺股”) •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新课导入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 文宪。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 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 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 有《宋学士文集》等。 走近作者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辞官归 里的宋濂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去朝见朱元璋 时,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 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 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背景资料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 “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 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赠序 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文体介绍 怠 叱咄 俟 皲裂 负箧曳屣 媵人 缊袍 dài sì qiè yùn chì duō jūn xǐ yìng 字词积累 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 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借 爱好 整体感知 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 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 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 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 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 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 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 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译文: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 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同我来 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 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译文: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 的屋子,他不曾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 译文: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 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 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 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 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 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译文: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 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 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 裂却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 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水来浇洗,用被子裹着我, 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 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译文: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丝 绸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 子,在腰间佩戴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 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鲜照人的样子好 像神仙一样; 译文: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 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内心有值得快 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的 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译文: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 所幸还做了官,承受着天子的恩宠光耀,跟 随在公卿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 准备接受询问,天底下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 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译文: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 供给粮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 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 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 译文: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 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 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 我这样用手抄录,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 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 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 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译文: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 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 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 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 他论辩,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译文: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 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 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 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 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而在 同乡面前显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一、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肢”,肢体。 2.媵人持汤沃灌 通“盥”,洗。 3.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披”,穿。 知识积累 走送之 益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代书 的 二、一词多义 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从致书以观 计日以还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来 连词,而 连词,因为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古:交往 今:游泳,行走) 三、古今异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古:借 今:不真实) 3.余立侍左右 (古:身边的人 今:多指方位) 5.日再食 (古:两次 今:又次) 4.未尝稍降辞色 (古:脸色 今:颜色) 6.无从致书以观 (古:得到 今:给予或达到) 7.走送之 (古:跑 今:行走) 9.或遇其叱咤 (古:有时 今:或者) 8.媵人持汤沃灌 (古:热水 今:指汁儿多的副食) 10.卒获有所闻 (古:最终 今:士兵) 2.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四、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 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弗之怠 宾语前置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状语后置 在疏通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二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艰苦的 求学经历。 第三段:如今学子优越的求学环境。 第四段:扣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 内容精读 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幼年时对学习的态 度如何,他求学时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 服的。 态度: “余幼时即嗜学” (1)致书之难——“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困难与解决办法: 借书、抄书“手自笔录……不敢稍逾约” (2)从师之劳——“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奔走之苦——“负箧曳屣……足肤 皲裂而不知” 受人照顾“媵人持汤……久而乃和” (4)学习生活艰苦——“主人日再 食……缊袍敝衣处其间” 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若人也” 写同舍生与“我”求学条件不同有何作用? 同舍生:“皆被绮绣……烨然若神人” “我”:“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 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 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 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 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 苦,要有恒心。 作者以自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这 样写有何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 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 详写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难和勤奋;  略写太学生的求学条件。 1.结构严谨,详略有致。 写法分析 先是将自己的缊袍敞衣和同舍生的华丽 穿戴对比,又将自己求学的艰难与太学生优 越的求学条件对比。 通过对比,道理不言自明。 2.用对比说理。 本文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穿插细节 描绘,生动感人。 3.注重细节描写。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 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 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 期有成。 课堂小结 送东阳马生序 对比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第三段:如今太学生优越求学环境 第四段:说明写作意图 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作者的从学态度和 尊师方式的看法。 随堂练习 12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 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走近作者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 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资料 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 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 任满转任密州知州。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 是苏轼豪放词的早期之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 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整体感知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 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 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 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 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 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 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 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 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 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 军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 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内容精读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 “狂”“老狂”自况。苏轼时年四十,正值 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 “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 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 需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 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 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个 “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 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 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 浩大的行猎图啊!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 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 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狩 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 勃发的英雄气概。 上阕: 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 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 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 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 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 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 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 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 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 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 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 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 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 任和重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 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 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 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 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从艺术表现力上 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 “牵”“擎”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 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 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 课堂小结 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 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 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 的名篇。 12 满江红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词,掌握有关词的文学 常识。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品味诗词精练而 优美的语言。 3.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词的不同风格,提高鉴赏 词的能力。 4结合时代背景和词人的生活经历、思想风貌, 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秋瑾】(1875-1907),原名闺谨,字璇 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 命志士。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 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走近作者 【代表作】《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 《秋女烈士遗稿》《秋瑾集》等。 《满江红》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秋瑾目 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 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 背景资料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 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 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 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 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 未屑! 整体感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 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 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秋季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事。 我 这里借指女子 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 思念浙江故乡 很,甚 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 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 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 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 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 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 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 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莽莽人世 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译文: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 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激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 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 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 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 我的衣襟。 朗读课文,概括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内容精读 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 (1)“为篱下黄花开遍” 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 “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2)“四面歌残终破楚” 《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 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3)“不因人热”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 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 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 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 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 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 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 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 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 人气概。 (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 途的担心和忧虑。 喜悦激动: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再读课文,体会词人的感情。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 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苦闷忧愁: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3)“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 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 处觅知音?青衫湿”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 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 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 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 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 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课堂小结 摆脱 世俗 走向 革命 满江红 用典 上片: 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 思虑未来前途 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有人说秋瑾和李清照有很多相似之处。请 同学们找一些你学会的李清照的诗词,说说 这两个人有什么相似之处。 随堂练习 1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 词以寄之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 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 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走近作者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 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 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 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 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 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 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 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 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辛弃疾的好朋 友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两人常 有书信往来。这首词就是作者寄给陈同甫的。 背景资料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huī zhì 整体感知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 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 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 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 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 酬,白发已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 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内容精读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 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挑灯” 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 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 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 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 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 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 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 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 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 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 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 “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 场秋点兵。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 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 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 点兵”,这个“秋”字用得好。正当“秋 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 战无不胜的前景。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 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有更多的描 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 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 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 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 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 怜白发生!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 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 “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 名”,当为“壮”也。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 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 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 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 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 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 场”。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 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 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 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 “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 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 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 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 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 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课堂小结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 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 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12 渔家傲·秋思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词,掌握有关 词的文学常识。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品味诗词 精练而优美的语言。 3.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词的不同风格,提 高鉴赏词的能力。 4.结合时代背景和词人的生活经历、思 想风貌,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范仲淹】(989-1052),字 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 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 政”,有《范文正公集》。 走近作者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 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 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渔家傲·秋思》 就是他身处军中时的感怀之作。 背景资料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 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整体感知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 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 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 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 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 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 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 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 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 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内容精读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 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 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 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 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 是雁,实是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 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 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 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 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 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 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 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 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 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 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 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 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 “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 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 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 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 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 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 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 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 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 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 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 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 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 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燕然未勒 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羌管悠悠霜满地 承上启下,深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 乡的情绪,并由此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 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 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 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 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 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 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 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 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 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 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 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 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课堂小结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 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 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 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 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 人。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