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单元检测试题6B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单元检测试题6B卷

ID:643673

大小:376.54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3-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B 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总分:120 分 一、单选题(将唯一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 3 分,共 30 分) 1.一个学生方队,学生 B 的位置是第 8 列第 7 行,记为(8,7),则学生 A 在第二列 第三行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 A.(2,1) B.(3,3) C.(2,3) D.(3,2) 2.下列各点中,在第三象限的是( ) A.(2,1) B.(−1,0) C.(−3,1) D.(−1,−2) 3.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P 在第二象限,且点 P 到 x 轴和 y 轴的距离分别为 6 和 5,那么点 P 的坐标为( ) A.(-5,-6) B.(-6,-5) C.(-5,6) D.(-6,5) 4.如图,在中国象棋棋盘上,如果“士”所在位置的坐标为(-1,2),“相”所在位置的 坐标为(2,-2),那么“炮”所在位置的坐标为( ) A.(-2,1) B.(-3,1) C.(2,-1) D.(3,-1) 4 题图 5 题图 5.如图是丁丁画的一张脸的示意图,如果用(0,2)表示左眼,用(2,2)表示右 眼,那么嘴的位置可以表示成( ) A.(1,0) B.(-1,0) C. (-1,1) D. (1,-1) 6.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 P( 3 2)a b  平移到点 Q(a,b)的位置,那么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向左平移 3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 2 个单位 B.向下平移 3 个单位,再向左平移 2 个单位 C.向右平移 3 个单位,再向下平移 2 个单位 D.向下平移 3 个单位,再向右平移 2 个单位 7.已知点 P 的坐标为(2-a,3a+6),且点 P 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则点 P 的坐标 是( ) A.(3,3) B.(3,-3) C.(6,-6) D.(3,3)或(6,-6) 8.为了保障艺术节表演的整体效果,某校在操场中标记了几个关键位置,如图是利 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的关键位置分布图,若这个坐标系分别以正东、正北方向为 x 轴、y 轴的正方向,表示点 A 的坐标为(1,-1),表示点 B 的坐标为(3,2),则表示 其他位置的点的坐标正确的是( ) A.C(-1,0) B.D(-3,1) C.E(-2,-5) D.F(5,2) 9.如图,弹性小球从点 P(0,3)出发,沿所示方向运动,每当小球碰到矩形 OABC 的 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小球第 1 次碰到矩形的边时的点为 P1,第 2 次碰到矩形的边时的点为 P2,……第 n 次碰到矩形的边时的点为 Pn. 则点 P3 的坐 标是(8,3),点 P2021 的坐标是( ) A.(3,0) B.(7,4) C.(5,0) D.(1,4) 9 题图 10 题图 10.如图,长方形 BCDE 的各边分别平行于 x 轴与 y 轴,物体甲和物体乙由点 A(2, 0)同时出发,沿长方形 BCDE 的边做环绕运动,物体甲按逆时针方向以 1 个单位长度 /秒的速度匀速运动,物体乙按顺时针方向以 2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则两 个物体运动后的第 2 021 次相遇地点的坐标是( ) A.(1,-1) B.(2,0) C.(-1,1) D.(-1,-1) 二、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每题 3 分,共 24 分) 11.某体育馆的入场票上标有几区几排几号,将 1 排 2 区 3 号记作(1,2,3),那么 (3,2,6)表示的位置是 . 12.已知点 M(a,3-a)是第二象限的点,则 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13.将点 P1(m,1)向右平移 3 个单位后得到点 P2(2,n),则 m+n 的值为_____. 14.已知点 N 的坐标为(a,a-1),则点 N 一定不在第________象限 . 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线段 MN 的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是 M(-4,-1)、 N(0,1),将线段 MN 平移后得到线段 M ′N ′(点 M、N 分别平移到点 M ′、N ′的位 置),若点 M ′的坐标为(-2,2),则点 N ′的坐标为_________. 16.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的点 P(a,b),若点 P 的坐标为(a+kb,ka+b)(其 中 k 为常数,且 k≠0),则称点 P 为点 P 的“k 属派生点”,例如:P(1,4)的“2 属派 生点”为 P(1+2×4,2×1+4),即 P′(9,6).若点 P 在 x 轴的正半轴上,点 P 的“k 属 派生点”为点 P′,且线段 PP′的长度为线段 OP 长度的 5 倍,则 k 的值为 . 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有个点 A(﹣1,0),点 A 第 1 次向上跳动 1 个单位至 点 A1(﹣1,1),紧接着第 2 次向右跳动 2 个单位至点 A2(1,1),第 3 次向上跳动 1 个 单位至点 A3,第 4 次向左跳动 3 个单位至点 A4,第 5 次又向上跳动 1 个单位至点 A5, 第 6 次向右跳动 4 个单位至点 A6,……,依此规律跳动下去,点 A 第 2021 次跳动至 点 A2021 的坐标是 . 17 题图 18 题图 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动点从原点 O 出发,按向上、向右、向下、向 右的方向不断地移动,每移动一个单位长度,得到点 A1(0,1),A2(1,1),A3(1,0), A4(2,0),…,那么点 A4n+1(n 为自然数)的坐标为______(用 n 表示). 三、解答题(本题共有 8 小题,共 66 分) 19.(本题 6 分)如图,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 1 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 若学校(A)位置的坐标为(1,2),解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图书馆(B)位置的坐标; (2)若体育馆(C)位置的坐标为(-3,3),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标出体育馆的位 置,并顺次连接学校、图书馆、体育馆,得到三角形 ABC,求三角形 ABC 的面积. 19 题图 20.(本题 8 分)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坐标的 A(-3,2), B(0,-4),C(5,-3),D(0,1). 并求出四边形 ABCD 的面积 . 20 题图 21.(本题 8 分)如果规定北偏东 30°的方向记作 30°,从 O 点出发沿这个方向走 50 米 记作 50,图中点 A 记作(30°,50);北偏西 45°的方向记作-45°,从 O 点出发沿着该 方向的反方向走 20 米记作-20,图中点 B 记作(-45°,-20). (1) (-75°,-15),(10°,-25)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 在图中标出点(60°,-30)和(-30°,40). 21 题图 22.(本题 8 分)如图,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 ABC 的顶点都在网格点上,C 点的坐标 为(1,2). (1)直接写出点 A、B 的坐标. (2)点 P(a,b)是△ABC 内任意一点,把△ABC 先向左平移 2 个单位长度, 再向上平移 1 个单位长度,得到△A'B'C',点 P 的对应点为 P',则点 P'的坐标 是 . (3)求三角形 ABC 的面积. 22 题图 23.(本题 8 分)如图,一只甲虫在5 5 的方格(每小格边长为 1)上沿着网格线运动, 它从 A 处出发去看望 B、C、D 处的其它甲虫,规定:向上向右走为正,向下向左走 为负.如果从 A 到 B 记为: ( 1, 4)A B   ,从 B 到 A 记为: ( 1, 4)B A   ,其中第 一个数表示左右方向,第二个数表示上下方向,那么图中: (1) A C (________,________), B C (________,________), C D (________,________); (2)若这只甲虫从 A 处去甲虫 P 处的行走路线依次为(+2,+2),(+2,-1),(-2, +3),(-1,-2),请在图中标出 P 的位置. 23 题图 24.(本题 8 分)如图,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已知点 A(8,0),点 B(3,0),点 C 是点 A 关于点 B 的对称点. (1)求点 C 的坐标; (2)如果点 P 在 y 轴上,过点 P 作直线 //l x 轴,点 A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是点 D, 那么当△BCD 的面积等于 10 时,求点 P 的坐标. 24 题图 25.(本题 10 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三角形 ABC 的边 BC 在 x 轴上,点 B 的坐标是(-5,0),点 A 在 y 轴的正半轴上,点 C 在 x 轴的 正半轴上,它们的坐标分别为 A(0,m)、C(m-1,0),且 OA+OC=7,动点 P 从点 B 出发,以每秒 2 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 BO 运动.设点 P 运动时间为 t 秒. (1)求 A、C 两点的坐标; (2)连结 PA,当 P 沿射线 BO 匀速运动时,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三角形 POA 的面积是三角形 ABC 面积的 1 4 ?若存在,请求出 t 的值,并写出 P 点坐标;若不 存在,请说明理由. 25 题图 26.(本题 10 分)已知点 A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象限内,将线段 AO 平移至线段 BC,其中点 A 与点 B 对应. (1)如图(1),若 (1,3),A (3,0)B ,连接 AB,AC,在坐标轴上存在一点 D,使得 2AOD ABCS S  ,求点 D 的坐标; (2)如图(2),若 60AOB   ,点 P 为 y 轴上一动点(点 P 不与原点重合),请 直接写出 CPO 与 BCP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用证明).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B 卷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可得:B 的位置是第 8 列第 7 行,记为(8,7),学 生 A 在第二列第三行的位置可以表示为:(2,3).故选 C. 2.D. 解析:第三象限的点,横、纵坐标均为负数, 故正确答案为 D. 3.C. 解析:第二象限内的点横坐标小于 0,纵坐标大于 0;到 x 轴的距离是 6, 说明其纵坐标为 6,到 y 轴的距离为 5,说明其横坐标为-5,因而点 P 的坐标是 (-5, 6).故选:C. 4.B. 解析:解:根据“士”所在位置的坐标为(−1,−2),“相”所在位置的坐标 为(2,−2)可建立如图所示坐标系,∴“炮”所在位置为(−3,1),故选:B. 4 题图 5 题图 5.A. 解析:如图,嘴的位置可以表示为(1,0). 故选 A. 6.C. 解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 P( 3 2)a b  平移到点(a,b)的位置, ∴向右平移 3 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 2 个单位长度得到的,故选:C. 7.D. 点拨:因为点 P 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所以|2-a|=|3a+6|,所以 a=- 1 或 a=-4.当 a=-1 时,P 点坐标为(3,3),当 a=-4 时,P 点坐标为(6,- 6).所以 P 点坐标为(3,3) 或(6,-6). 故选 D. 8.B. 解析: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 则 A(0,0),D(-3,1),E(-5,-2),F(5,-2), . 表示正确的点的坐标是点 D. 故选 B. 9.C. 解析:由图可知,每经过 6 次触碰就回到出发点 P(0,3),因为 2021÷6=335…5,所以 P2021 的坐标是第 5 次触碰时 P5 的坐标(1,4). 故选 D. 10.D.解析:长方形 BCDE 的长与宽分别为 4 和 2,因为物体乙的速度是物体甲 的 2 倍,二者的运动时间相同,所以物体甲与物体乙的路程比为 1∶2. 由题意可知, ①第一次相遇时,物体甲与物体乙走的路程之和为 12×1,物体甲走的路程为 12×1 3 =4,物体乙走的路程为 12×2 3 =8,相遇在 BC 边上点(-1,1)处; ②第二次相遇时,物体甲与物体乙走的路程之和为 12×2,物体甲走的路程为 12×2×1 3 =8,物体乙走的路程为 12×2×2 3 =16,相遇在 DE 边上的点(-1,-1)处; ③第三次相遇时,物体甲与物体乙走的路程之和为 12×3,物体甲走的路程为 12×3×1 3 =12,物体乙走的路程为 12×3×2 3 =24,相遇在出发点 A 点. 此时,甲、乙回到原出发点,故每相遇三次,甲、乙两物体就回到出发点. 因为 2 021÷3=673……2,所以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 2 021 次相遇地点是 DE 边上的点(-1,-1)处. 故选 D. 11.3 排 2 区 6 号. 解析:∵1 排 2 区 3 号记作(1,2,3), ∴(3,2,6)表示的位置是 3 排 2 区 6 号,故答案为:3 排 2 区 6 号. 12.a<0. 解析:∵ 点 M(a,3-a)是第二象限的点, ∴ 解得:a<0. 13.0. 解析:∵点 P1(m,1)向右平移 3 个单位后得到点 P2(2,n), ∴m+3=2,n=1,∴m=-1,∴m+n=-1+1=0.故答案为:0. 14. 二. 解析:因为第二象限内,横坐标为负值,纵坐标为正值,即 a<0, a-1>0, 结果 a 的范围无解,所以 N 的坐标为(a,a-1)时,点 N 一定不在第二象限. 15.(2,4) . 解析:由于图形平移过程中,对应点的平移规律相同, 由点 M 到点 M′可知,点的横坐标加 2,纵坐标加 3, 故点 N′的坐标为(0+2,1+3),即(2,4).故答案为:(2,4). 16.±5. 解析:设 P(m,0)(m>0),由题意:P′(m,mk), ∵PP′=5OP,∴|mk|=5m,∵m>0,∴|k|=5,∴k=±5.故答案为:±5. 17.(-506,1011) . 解析:设第 n 次跳动至点 An,观察,发现:A(﹣1,0), A1(﹣1,1),A2(1,1),A3(1,2),A4(﹣2,2), A5(﹣2,3),A6(2,3),A7(2,4),A8(﹣3,4), A9(﹣3,5),…, ∴A4n(﹣n﹣1,2n), A4n+1(﹣n﹣1,2n+1), A4n+2(n+1,2n+1), A4n+3(n+1,2n+2)(n 为自然数). ∵2021=505×4+1, ∴A2021(-505-1,505×2+1),即(-506,1011). 故答案为(-506,1011). 18.(2n,1). 解析:由图可知 n=1 时,4×1+1=5,点 A5(2,1), n=2 时,4×2+1=9,点 A9(4,1), n=3 时,4×3+1=13,点 A13(6,1),…,所以点 A4n+1(2n,1). 19.解:(1)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图书馆(B)位置的坐标为(-3,-2). (2)如图所示,观察可得,三角形 ABC 中 BC 边长为 5,BC 边上的高为 4, 所以三角形 ABC 的面积为1 2×5×4=10. 19 题图 20 题图 20.解:如图所示: S 四边形 ABCD= 1 15 3 5 5 202 2       . 21.解:(1)(-75°,-15)表示沿北偏西 75°的反方向走 15 米,即南偏东 75°距 O 点 15 米处,(10°,-25)表示沿北偏东 10°的反方向走 25 米,即南偏西 10°距 O 点 25 米处; (2) 由题意得,点(60°,-30) 表示沿北偏东 60°的反方向走 30 米,即南偏西 60°距 O 点 30 米处;点(-30°,40) 表示沿北偏西 30°的方向走 40 米. 如图. 故答案为:(1)(-75°,-15)表示南偏东 75°距 O 点 15 米处, (10°,-25)表示南偏西 10°距 O 点 25 米处;(2)见解析. 22.解:(1)由图可知点 A 坐标为(2,−1)、点 B 坐标为(4,3), (2)根据平移的规律可知点 P'的坐标是(a-2,b+1); (3)三角形 ABC 的面积为: 1 2 ×(1+3)×4− 1 2 ×1×3− 1 2 ×1×3=5, 23.解:(1)∵规定:向上向右走为正,向下向左走为负, ∴A→C 记为(+3,+4);B→C 记为(+2,0);C→D 记为(+1,-2); 故答案为:+3,+4;+2,0;+1,-2; (2)P 点位置如图所示. . 24.解:(1)∵点  8,0A ,点  3,0B ,点C 是点 A关于点 B 的对称点. ∴AB=8-3=5,BC=AB=5,∴点 C 的坐标为(3-5,0)=(-2,0) (2)∵直线 //l x 轴,点 A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是点 D ,∴AD⊥x 轴,OP= 1 2 AD , ∵△BCD 的面积等于 10,∴ 1 102 BC AD  ,解得:AD=4,∴OP= 1 2 AD =2 ∵点 P 在 y 轴上,∴点 P 的坐标为(0,2)或(0,-2) 25.解:(1)∵OA+OC=7,∴由题意可得 m+m−1=7. 解得 m=4,∴A(0,4),C(3,0);   1 12 8 4 16.2 2ABCS BC OA      ∴由题意可得 116 4.4POAS    当 P 在线段 OB 上时, 1 1 (5 2 ) 4.2 2POAS OP OA t     14 (5 2 ) 42 t    , 3 .2t  则 OP=5−2t=2, 则 P(−2,0); 当 P 在 BO 延长线上时, 1 1 (2 5) 4.2 2POAS OP OA t     14 (2 5) 42 t    , 7 .2t  则 OP=2t−5=2, 则 P(2,0). 26.解:(1)由线段平移,点 A(1,3)的对应点为 B(3,0), 知线段 AO 先向右平移 2 个单位,再向下平移 3 个单位, 则点 O(0,0)平移后的坐标为(2,-3),即 C(2,-3). 1 1 12 6 1 6 2 3 1 32 2 2 2 9 ABCS             , 2AOD ABCS S  , 9AODS  , 点 A 到 x 轴的距离为 3,到 y 轴的的距离为 1, 若点 D 在 x 轴上, 1 3 92 OD   ,∴OD=6 , 点 D 的坐标为(6,0)或(-6,0). 若点 D 在 y 轴上, 1 1 92 OD   ,∴OD=18 , ∴点 D 为(0,-18)或(0,18). 综上所述,点 D 的坐标为(6,0)或(-6,0)或(0,-18)或(0,18). (2)如图,延长 BC 交 y 轴于点 E. OA BC ∥ 且 60AOB   , 1 2 30     , 60OBC  , 分两种情况讨论: (1)当 P 在 y 轴的正半轴上时, 1 30BCP CPO CPO         (2)当 P 在 y 轴的负半轴上时, 若 P 在点 E 上方(含与点 E 重台)时, 180 2CPO BCP     ,即 210BCP CPO     , 若 P 在点 E 下方时, 180 ( 2 )BCP CPO      ,即 150BCP CPO    . 综合可得 CPO 与 CPO 的数量关系是: 30BCP CPO    或 210BCP CPO     或 150BCP CPO    .

资料: 48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