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龙岩市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1年龙岩市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ID:601065

大小:64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1 年龙岩市九年级学业(升学)质量检查 化学试题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60 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Al-27 Cl-35.5 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 10 小题,共 30 分。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 1. 日常生活中下列做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给自行车打起 B. 把煤粉制成蜂窝煤 C. 用食醋去除水垢 D. 用砂纸磨去铁片表面的铁粉 2.科学家发现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具有较好的防电磁辐射的功能。下列食物中富含纤 维素的是( ) A.胡萝卜 B.牛奶 C.豆腐 D.米饭 3.2011 年被第 63 届联合国大会定为“国际化学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化学在 开发可替代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起到主要作用。下列措施,不利于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的 是。( ) A.开发太阳能、风能 B.推行“限塑令” C.推广乙醇汽油 D.焚烧秸秆 4.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5.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C.10mL 酒精和 10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6.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气用于火箭发射,是利用氧气的可燃性 B.氮气用来保护粮食,是利用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C.稀有气体充入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利用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7.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曾报道:俗称“一滴香”的物质对人体有毒,禁止用作食品添 加剂。食用下列方法处理过的食品,不会危及人体健康的是( ) A.用工业酒精配制的饮用酒 B.添加三聚氰胺的牛奶 C.用甲醛浸泡的海鲜 D.用干冰冷藏的食品 8.某校九年级(5)班教室里的一盆茉莉花叶片变黄,显出病态。同学们提出的下列猜 想中不成立的是( ) A.土壤中缺少氮肥 B.土壤的酸碱度不适宜 C.教室里二氧化碳含量过大 D.教室里缺少阳光照射 9.“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 滴加 2~3 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你认为酒 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 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 10.如右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是氧化铜、稀 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二氧化碳中的一种。图中相 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能发生反应,已知甲和丁反应有气泡出现。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与丙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B.乙和戊都是氧化物 C.丙与丁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 D.丁和戊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二、填空与简答(本题含 5 题,共 40 分) 11.(6 分)生活中许多常用器具都是搪瓷器具。搪瓷是指在钢铁坯体表面涂上陶瓷,经 高温烧结而成,这不仅使器具美观,且能对内部钢铁坯体起保护作用。 (1)搪瓷属于 。 A.金属材料 B.无机金属材料 C.合成材料 D.复合材料 (2)发生碰撞时,搪瓷器具表面的陶瓷易脱落,破损后露出的坯体易生锈,为延长破 损搪瓷器具的使用寿命,可采用的一条补救措施是 。 (3)酸菜鱼(汤汁显较强的酸性)是某地特色菜,出锅时通常用搪瓷器具而不用不锈 钢盆具盛装,主要原因是 。 12.(8 分)利用工业煤制乙二醇(重要的化工原 料),因具有低成本、低能耗、低排放等特点而具有非 常广阔的前景,该制备过程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造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则制备合成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合成气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钢铁。请写出合成气与 Fe2O3 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 式: 。 (3)合成气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可以合成不同的物质。仅用合成气为原料不可能得 到的物质是 (填字母序号)。 A.草酸(HOOCCOOH) B.甲醇(CH3OH) C 尿素[CO(NH2)2] (4)从煤直接作燃料到用煤制取乙二醇,你得到的启示是 。 13. (6 分)在部分地区发生“抢盐”风波后,我国政府及时发布公告称:核事故对我 国海域污染可能性极小,且我国 85%以上的食盐是湖盐(来自内陆盐湖)而不是海盐。已知: 盐湖原盐主要成分是 NaCl,还含有泥沙和芒硝等。右图为芒硝 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将 t℃饱和硫酸钠溶液降温至 40℃时,溶液中 (填“有”、“没有”)晶体析出。 (2)为除去原盐中的泥沙,可先将原盐溶解,再通过 操作除去。 (3)可用“夏季采盐,冬季捞硝”的方法来分离湖水中的芒硝和食盐。这种方法的化 学原理是 。 14. (11 分)核事故时往往泄漏出污染物(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需一 次性口服 100 毫克(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 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请回答: (1)是一种质子数为 53、中子数为 78 的碘原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2)和两者的关系是 。 A.同种元素 B.同种物质 C.同种分子 D.同种原子 (3)假设所处的环境已受污染,通过服用加碘食盐(注:加碘食盐中的碘为)的方法 能否有效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呢? 【查阅资料】成人每天食用食盐的质量通常为 6g;某种加碘 食盐的标签如图所示。 【问题分析】500g 该品牌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 是 ;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 盐 。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 (填“能”或“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目 的,原因是 。 15.(9 分)甲同学对有关盐的知识进行了以下的整理。 (1)上述盐的排列是依据 顺序归纳整理的。 (2)上述盐因组成上相似而具有某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如都能与 BaCl2 溶液反应生成 硫酸钡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任选其中一种盐即 可)。 (3)甲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许多反应都有盐类物质生成。他将这些知识间相互关 系整理成右图,请将右图补充完整 a ,b 。 (4)乙同学提出可用右图指导进行物质的制备:请写出 2 个有关硫酸亚铁生成的化学 反应方程式。 答: ; 。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 2 小题,共 20 分) 16.(10 分)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 O2、CO2 实验室制法和有关性质的研究。 (1)写出下列编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甲同学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在 B 装置中反应,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 (填现象) (3)乙同学要用 KMnO4 固体来制取 O2,应选用上图中的 (填编号),该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是 ;甲同学还对收集到的气体 进行检验,请写出操作与现象 。 17.(10 分)某农村中学的化学兴趣小组在开展实验活动时,用山泉水配制氢氧化钠溶 液,结果配制几次所得的溶液都出现浑浊的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容器底部还出现白色沉 淀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此奇异的现象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用山泉水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I、氢氧化钠样品不纯,含不溶性杂质; II、氢氧化钠与溶解在山泉水中的某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1)小明通过实验很快就排除了猜想 I,他的实验是 。 查阅资料:本地山泉水是硬水,含较多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会分解, 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都有碳酸钙生成。 (2)小红取来少量的山泉水于烧杯中,往其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搅拌,观察到 的现象,确认所取的山泉水是硬水。 (3)小明和小红对所得的沉淀物中含有的碳酸钙进行实验: (4)该山泉水经过 (填操作名称),就可用于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四、计算与分析(共 10 分) 18.(10 分)人体胃液中含少量 HCl,正常情况下胃液的 pH 为 0.8~1.5,相应含 HCl 的 溶质质量分数为 0.2%~0.4%,胃酸过多与过少都不利于人体健康。某人出现反胃、吐酸水的 症状,经检查其胃液中 HCl 的质量分数为 1.495%(胃液密度约为 1g/cm3). (1)若人的胃液总量约为 100mL,请完成下列表格: 正常情况下胃液中 HCl 的质量范围 该患者胃液中 HCl 的质量 该患者至少要除去的 HCl 的质量是 (2)医生给该患者开了一瓶胃舒平(每片含氢氧化铝 0.39g),并要求病人每次服用 2 片,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在食用该药片后被出去的 HCl 的质量是多少?(发生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 Al(OH)3+3HCl==AlCl3+H2O) 医生还提醒该胃药不宜过量服用,可能原因 是 。(答一点即可)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