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贵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6年贵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ID:587475

大小:1.22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贵阳市 2016 年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二)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 2016 年 5 月 1.D 【解析】“遍布我国华南地区”错,原文说“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至少8 万年前在华南局部地区已经出现”。 2.A【解析】按照原文,现代人应该是“4.5 万年前以后”才可能跨越西亚来到中国, “4.5 万年前以后”和“4.5 万年以后”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3.B 【解析】“研究得来的地层年代数据和化石形态特征均可为其结论提供翔实而 有力的证据”错,不是所有的数据和特征都可作为证据,应该是“可靠的地层年代数据和 翔实的化石形态特征”才可以。 4.C 5.B【解析】“至尊天子坐南朝北”错,应是“坐北朝南”。 6.A【解析】不是“高祖”“隔几天就要前去看望他,有时还要住上三五天才回宫”, 而是高祖让太子每五天来朝见一次,多数时候还留他住在永福省,有时五天三天之后才让 他回东宫去。 7.(1)从这个时候起到下葬,(1 分)(他)每天吃一升麦粥(1 分)。即使屡次奉皇 命劝告逼迫,(1 分)每天(的饮食)也不超过一镒,(1 分)不尝蔬菜水果这类滋味(1 分)。 (2)等到(他)病情逐渐加重,(1 分)身边的人想启奏使皇上知道,(1 分)(他) 仍然不准,(1 分)说“哪能让君上知道我病得这样重呢”,(1 分)说完就呜咽悲哭(1 分)。 8.上阕开篇即以“砧声”“蟋蟀”“秋风”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营造出秋天特 有的意境,照应词题中的“秋”字。(2 分)尾句描写多情的明月从楼的南边缓缓升起,暗 点了“中秋”之题。(2 分)整个上阕虽不着“中秋”二字,却处处暗含“中秋”之意,十分 切题。(1 分) 9.①旷达洒脱的情怀。词人不学宋玉伤感秋景,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心态,显示其 旷达洒脱的情怀。(2 分)②内心隐微的愁思。 “凄凉兴况”要“收拾”,可见内心有些 许幽恨, “分付尊中醽醁”“借我此地倒金瓯”也委婉地透露出词人借酒消愁的忧思。(2 分)③远离尘俗的隐逸之情。下片中,词人面对周遭景色,倚栏深思,发出宇宙像浮萍的 感叹,表达了只愿沉醉、远离尘俗、寄迹江湖的隐逸之情。(2 分) 10.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6 分。一空 1 分,有错字、别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11.(1)C D 【解析】D3 分,C2 分, A1 分,B、E 不得分。 A 项不准确,作品没 有交代战争的背景,战争双方谁站在正义的一边无法确定,因而“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只能是一种推测,给1 分。B 项错,统帅与狙击手之间并非对比映衬关系;以“惯于守株 待兔,作战方法单一”评价狙击手形象也不正确。E 项错,小说语言并不具备幽默的特征, 在中心事件的叙写过程中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不能说“绝不横生枝节”。 (2)①枪法精准、反应迅捷。一只老枪在他的手里百发百中;执行任务他如鬼魅一 般,了无踪影。②意志如铁、毅力如钢、有耐心、很冷静。等待敌人的出现,等了三天,不 急不躁;发现敌人身影,立刻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③战功显赫、有理想、有追求、有远大 的抱负。他希望自己成为所有狙击手仰望的一座丰碑,也希望自己能够狙杀敌国英雄而成为 本国的英雄,结束战争。④善良,有原则,讲底线。“名枪之下,不死无名之辈”,这是他 的准则,也是他不伤及无辜、不恃强凌弱的美德体现。(每点2 分,答出3 点即给6 分) (3)①以老枪来衬托狙击手的枪法精准。一杆老枪在狙击手手中却并不老,百发百 中,屡立战功。②以狙击对象来烘托狙击手的功勋卓著。他的狙击对象都是战功赫赫、足智 多谋、独当一面且护卫森严的军官,却在他面前不堪一击。③以环境描写来侧面表现狙击手 的内心强大。“他卧在草丛中,一动不动,风吹过塬上,只有草在起伏摇动,只有野兔从塬 上跑过”,以细微的动静突出他的沉着冷静;“远处,有几只鸟儿飞来飞去,阳光在草尖上 跳跃。一切静如洪荒”,以环境的沉寂表现他的耐心毅力。(每点2 分,共6 分) (4)“遗憾”表现在:①亲手放掉了敌国统帅,没有完成最重要的一次狙杀任务; ②未实现他在这场战争中狙击第100 个独当一面的敌军军官的任务,这本可以使他成为本 国英雄,载入史册,成为丰碑。(4 分,每点 2 分) 对这位狙击手的“遗憾”的看法—— 【参考示例】狙击手因为这一次失误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固然有某种遗憾,但是他领 悟到了“任何高明的狙击手,也永远狙击不了美德”的道理。他面对衰老弱小者能放下老枪, 导致任务失败、功绩不再、生命消亡,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但这又体现出他不滥杀无 辜的道德操守,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美德。(4 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2.(1)①村民生活富裕②村容整洁美丽③村民生活习惯文明④村民掌握实用技术⑤ 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每点1 分,共5 分) (2)①一部分村庄正走向消亡,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各种矛盾凸显,农 民生活不如想象中幸福。②用城市的规划和理念建设乡村,模糊了城市和乡村的界限;用 工业模式发展乡村,违背了乡村发展的自然规律。③城市工业模式闯入乡村,它不仅造成 自然环境的污染,也造成精神与伦理道德的污染,传统文化与乡村文明正在走向消亡。(6 分,每点2 分) (3)①打造生态村落(1 分)②发展生态产业(1 分)③繁荣乡村文化(2 分)④ 乡愁进行系统升级(2 分) (4)“乡愁”就是对故乡的思念,实际上是人普遍拥有的一种恋旧文化情结,(1 分)它既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的自然生态的向往,(1 分)也包含着人们对亲情、对乡村的那 种淳朴情份,(1 分)还包含着对田人合一生活方式的追求,(1 分)以及对由家族、家谱、 宗祠、牌坊、祖坟等形成的传统文化与乡村文明的传承(1 分)。 能使人“留住乡愁”的乡村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只有这样的乡村才能吸引 青年人回归乡村,从而把农村建设得更好。(1 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留住乡愁”可以 使我们在乡愁中弥补欠缺的部分,找到自己,找到道德,找到中国文化最根本的东西。(1 分)乡愁寄托的载体是乡村,乡村是农民的根,是国人的根,是东方文明的根,“留住乡 愁”就留住了中华民族的根。(1 分) 13.C【解析】不瘟不火:指戏曲表演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形容恰到好处。不温 不火:形容人的性格温和或者商品销售行情不够火爆。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 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鞭长莫及: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一 言九鼎:比喻说话很有分量,能起很大作用。一诺千金: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14.D【解析】A 项,否定失当,应改为“也并非所有有意义的活动都能使人全身心 投入并产生酣畅感”。B 项,成分残缺,“实现”缺宾语中心词,应在“服务”的后面加 “目标”。C 项,重复赘余,应去掉“如果”或“一旦”。 15.D 16.①古人对这种周正之美的追求都一直没变②书写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 出路③这种日复一日的训练(6 分,每句2 分,衔接顺畅,意近即可。每句超过字数扣1 分) 17.【参考示例】这幅对联的创作意图不仅在于赞扬诸葛亮,更在于警戒后人。(1 分) 它赞扬了诸葛亮攻心为上的谋略,也歌颂了他审时度势、宽严适度的智慧;(2 分)同时告 诫后人不能盲目一味用严或用宽,重在审时度势(2 分)。 18.(60 分) 【评分建议】 参见2015 年高考作文评分建议。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考生不能脱离材料中 的核心事件空谈诚信或孝老的重要性,一定要围绕给定任务进行写作,表明自己的观点, 围绕核心事件就事论事,就事说理,分析要持之有理、持之有据,展现写作者的理性思辩,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考查可能是未来高考作文的方向,希望引 起足够的重视。 【材料解析】 对这件事情,支持者有,反对者也有,当然,也有辩证看待此事的人,能够辨其利弊, 也能指出应对策略。 支持者认为,由于亲情的缺失,不少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常回家(院) 看看”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关爱,为社会打造出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 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将“常回家看看”变为明文规定,但也仅仅属于民事上的约束,刚性不 足,而社会的有序运转必须依赖规则的刚性。如果对拒不“常回家看看”的子女采取特别 行动,将相关信息归入信用平台,此举无疑会产生很大的作用。诚实守信者一路绿灯,违 法失信者寸步难行,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倘若被列入信用“黑名单”,我们不知道他还 怎么去正常工作和生活?从这个角度看,上海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期待。 质疑者认为,“常回家看看”首先属于道德范畴,而“个人信用”指的是基于信任、 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提供给自然人的信用。“常回家看看”和“个人信用”两者风马牛 不相及,没有直接关系。而且,个人信用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这必然会导致对个 人信用问题的泛化。不分情况、不分问题,一有事情就与个人信用联系起来,这对于认识 个人信用,遵守个人信用,以及法院处理失信其实没有太多的好处。 其实,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不仅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也来自社会成员、社会机构 的支持。在强调个体责任的同时,着力消除老人养老“空心化”的焦虑,配以社会支持措 施和法律手段,才真正能让子女“常回家(院)看看”。“子女不回家影响信用”不仅是 信用的命题,也是关乎社会文明而和谐地运行的深层次命题。 【参考译文】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是高祖的长子,母亲是丁贵嫔。太子生来就聪明通达,三岁 从师学习《孝经》《论语》,五岁就读遍了五经,并且全都能背诵。天监五年五月庚戌,太 子才开始从宫中搬到东宫居住。太子天性仁义孝顺 ,自从出宫之后,总是思念依恋(自 己的父母)而闷闷不乐。高祖知道这个事情后,就每五天让他来朝见一次,多数时候就留 他住在永福省,有时过了三五日才回东宫去。 七年十一月,贵嫔生病,太子回到永福省。早晚伺候,衣不解带。等到贵嫔去世,太 子徒步护送灵柩回宫,到了停放灵柩时,太子水米不进,每次痛哭到昏过去。高祖派中书 舍人顾协传达旨意说:“哀痛却不丢掉性命,这是圣人的规章。《礼》上说,不能承受丧事 和不孝是等同的。我还健在,哪能这样折磨自己!应立即勉强进食。”太子奉皇命,就吃 了几合食物。从这个时候起到下葬,每天吃一升麦粥。即使屡次奉皇命劝告逼迫,他每天 也不超过一镒,不尝蔬菜水果这类滋味。他身体平素比较壮实,腰带有十围,到这时候则 削减了一半以上。每次入朝,见到他的士庶之人没有不流泪的。 太子自从行冠礼之后,高祖便让他去处理国事,前来奏事的内外各司的人阻塞在他面 前。太子对于百姓的事情明察秋毫,细小的事情都一定要亲自了解,每当奏上来的事有错 误或不真实的地方,他都能马上分辨剖析,把事情的可行与否都展示给众人看,然后慢慢 责令他们改正,从未随便奏劾处分过一个人。他公平地决断法律案件,大多给予宽恕,天 下的人都称赞他仁爱。 他生性宽厚和蔼能容人,喜怒不表露在脸上。引荐接纳有才能学识的人,赏识爱护从 来没有厌倦的时候。时常亲自参与讨论文章书籍,或者与文人说古论今;空闲时紧接着就 从事著述,这些都一概当成常规。在那时东宫有藏书近三万卷,名流及有才学的人聚在一 起,文学的兴盛状况,是晋、宋以来从没有过的。(太子)读书可以同时看几行,且过目 不忘。每每在交往宴饮和出行之前祭祀路神时,他赋诗可至使用十数种不同的韵脚。有人 拿比较难的韵脚来让他赋诗,他也总是稍加思索便可写就,而且还没有改动之处。 普通年间,大军北侵,京城米价因此上涨。太子便下令给他穿破旧的衣服减少饭食, 更改日常的膳食为小餐。每当到下大雨大雪的天气,就派他身边的亲信去环视大街小巷, 看望贫困人家,看到流落在道路上的人,便私下用米赈济。又拿出尚衣所管的衣物布帛, 多多地制成衣和裤,寒冬腊月用来施舍给贫穷挨冻的人。如果穷人死了没有能力收殓的, 就替他们备办棺木。每当听说远近的老百姓劳役赋税繁重,他就面容严峻。常认为人口统 计不真实,加重了对百姓的劳忧。 三年三月,他卧病在床。他担心给高祖增添忧虑,但凡皇帝问讯,他就尽力自己亲手 写信回复。等到病情逐渐加重,他身边的人想启奏使皇上知道,他仍然不准,说“哪能让 君上知道我病得这样重呢”,说完就呜咽悲哭。四月乙巳逝世,时年三十一岁。高祖驾临 东宫,临棺痛哭,极尽哀伤。下诏用衮衣和冕入殓。谥号昭明。 五月庚寅日,安葬在安宁陵。太子仁德一贯卓著,到他死时,朝野上下都为之惋惜惊 愕不已。京城中男女老幼都跑到宫门外致哀,哭声满路。四方庶民及边疆各族民众,听到 丧讯都很悲痛。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