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掌握选择技巧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掌握选择技巧教案

ID:585726

大小:81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3-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小说阅读 导图重温·锁要点 小说阅读的三大步骤 明确考情·补短板 1.命题选材:以中国当代小说为主,内容上有与时代思潮、革命文化、传统文化联系越 来越紧密的趋势,2018 年全国卷的三篇选文各有代表意义,2019 年不仅首次考查了鲁迅的小 说,而且选用了反映改革开放这一宏大主题的文本。2020 年全国卷Ⅱ《书匠》刻画的是普通 匠人对职业道德的坚守。2020 年全国卷Ⅰ选取的外国小说,材料节选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 野滑雪》,小说长于对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试题由此出发,引导学生突 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2.考查形式:全国卷对小说的考查共设三道题目,一道“四选一”客观题(3 分)和两道 简答题(各 6 分)。客观题题干核心是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属于综合考查,简答题通常 从三要素角度设题,考点一般不重复。 3.命题变化:近几年全国卷简答题命题考点分布整体上相对均衡,但某一年份考查点又 相对集中。近年来各类题型的答案有简化的趋势,但鉴赏分析的答题原则没有改变。 近年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点参考明细 小说 情节 1.梳理概括情节。2.情节的作用(开头、结尾和中间)。3.情节的安排 技巧(巧合、出人意料、悬念、铺垫、照应等)。4.行文线索。 小说的 环境 1.环境的特点。2.环境描写的手法。3.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的 形象 1.概括主要人物形象。2.分析主要人物性格。 3.分析次要人物作用。4.揣摩人物的心理。 5.分析物象的特点及作用。6.形象描写的手法。 小说的 表达技巧 1.小说的人称。2 小说的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3.小 说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4.小说的表现手法(细节、衬托等) 小说的 语言 1.词句的含义。2.词句的特点与作用。3.语言的风格。 小说探 究题 1.探究人物:①确立小说的主人公;②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③探究人 物的思想。2.探究情节:①探究结尾的合理性;②探究情节的必要性。3.探 究主题:①探究主题丰富(深刻)意蕴;②探究文本主旨;③探究文本启示。 4.探究标题:①探究标题意蕴;②探究标题作用;③标题比较探究。 【二轮复习达标】 根据小说文体特点和高考命题特点,以及考生一轮复习掌握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 题: 1.小说作用类题:命题角度繁多,情节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标题作用等等,考 生在答题时常因找不出思考角度而失分。 2.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分析题:考生很容易得分,但想得高分很难,细节处理有较多问 题。 3.艺术技巧赏析题:是考生的失分重灾区,抓不住要点,不会借助文本分析,有时看似 写了很多,实际上是瞎蒙胡诌,根本不靠要点。 因此,二轮复习需要进一步强化,帮助考生进一步建立知识理论体系,并打磨解题细节, 消灭这些失误,得到高分甚或满分。 精练提分 1 掌握选择技巧 真题开路·点迷津 (2019·全国卷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理 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 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 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 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 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 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 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 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 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 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 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 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 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 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 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 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 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 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 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 ‘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 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 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 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 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 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 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 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 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 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 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 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 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 铸的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 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 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 “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 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 项,“颠覆了‘大禹 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说法有误,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用现 代真实词语,游戏的笔墨讽刺了部分当权者的无知与顽固,对现实做出冷静直观分析,针砭 时弊,反面衬托了禹的严肃性与真实性。 【答案】 D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 梁”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设题点考查“塑造人 物”的方法,“具体塑造”实则是联系原文,找出塑造人物的方法并加以分析。塑造人物的 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等;侧面描写 包括:他人他物的衬托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原文,作者从外貌形象、语 言、动作、与他人对比等方面具体刻画了禹这一形象,具体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现 禹埋头苦干、为民请命、无畏无私的精神。外貌描写“面貌黑瘦”“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 栗子一般的老茧”,体现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语言描写“我查了山泽 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体现他 了解民情,一心为民的坚定决心;而他作为官员,深入民间,公而忘私,面对施压意志坚定, 不改初心,又与其他官员的吃喝享乐、无所作为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 (示例)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 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 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 本文的基本特征。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文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鲁迅《故事新编》,属于 中国现代重写型小说,“重写型小说”是对文学中恒常性的重写现象考证之后定义的小说类 型,指以“前文本”为原型,在其基础上加工改编的小说。重写文本建筑在前文本的人物、 情节、主题、细节的基础之上。重写文本保留了前文本的人物;保留或延伸、建构或解构了 前文本的情节;对于前文本的主题进行了深度的颠覆,得出全新的合理的当下的诠释,得出 了一种或多种的隐喻或讽喻式重写文本的主题。在细节方面,填充、想象或联想,或逻辑性 推理出诸多新的细节。作者一方面依史写作,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以“导”治水的 新法,锐意革新,不怕保守势力的攻击和恫吓,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坚毅形象, 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社会的丑陋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表,讽刺性地嵌 入上古的神话氛围里,刻画出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怪诞的世 界。 【答案】 (示例)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 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 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 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高效突破·强技法 命 题 解 读 小说 客观 题题 型特 点 命题 特点 小说客观题采用“四选一”方式考查,选项涉及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 题思想、环境描写、语言艺术以及表现手法等方方面面,其中,对人物形 象和情节的理解是重点。 设问 方式 小说客观题题干表述通常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正确的一项”。每个选项或侧重于考查内容,或侧重于考查艺术特色,选 项中往往布设三四个思考点,但错误只有一处。 设误 陷阱 ①在主旨理解上常表现为过于拔高或过于狭隘;②在人物形象分析上,通 常表现为夸大某种性格或特征,曲解人物行为;③在情节理解上牵强附会; ④在艺术特色方面,对手法及其效果、语言特色故意错位或无中生有。 答 题 技 法 小说“4 选 1”选择题综合考查形象、环境、情节、语言、主题等方面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考查的指向是“分析和鉴赏”,这是以理解为前提的。 一、小说阅读客观题设误类型 1.情节设误: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 2.人物形象设误:选项对人物行为或性格特点的错误解说。 3.环境设误: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的特点进行错误理解分析。 4.艺术技巧和语言设误:选项对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等方面所用手法技巧的 判定或解说错误;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风格、作用的判定或解说错误。 5.主旨(情感)设误: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情感)曲解或拔高,甚至无中生有。 二、小说阅读客观题解题求快两妙招 1.看选项是否严谨。有些选项中有绝对化的表述,其往往存在表述过于绝对的问题,可 首先判定表述可能存在的“科学性错误”。 2.看选项是否符合现实。有些选项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 这类表述往往存在“方向性错误”。 重 难 突 破 “4 选 1”选择题解题求准“3 步骤” 【满分攻略】 【典题试做】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 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 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 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 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 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 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 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 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 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 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 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 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 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 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 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 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 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 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 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 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 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 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 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 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 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 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 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 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 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 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状元支招】 这篇小说客观题要求是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答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全文,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和情节,充分理解作品的主旨,然后将选 项内容逐项代入原文进行比对验证。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浏览选项,标敏感点 速读原文,找对应点 细比原文,判断验证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 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 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 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 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①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 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 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 纪念意义。 ②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 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 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 ①是“我”初见舞蹈师时所 做的外貌描写,他给“我”的 印象是“让我感到怪怪的”。 ②是“我们成了朋友”以后 我对舞蹈师身世经历的了解。 ①②构成照应,从中可以感受 到时代变化之大。 伯爵送的一件礼物。 选项正确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 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 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 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 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①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 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 ②“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 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 绍您认识她……” ③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 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 一点儿也没听懂。 ④“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 看看什么是小步舞……” ①表明他的出身并不高贵。 ②④都表明他性情开朗,平易 近人,很乐于向人展示他的 “光辉”历史。 ③暗示了他避开别人的原因: 他知道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辉 煌已成为过去;小步舞也很难 为这个时代的人所欣赏、理解 了。 选项错误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 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 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 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 心压抑痛苦。 ①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 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 ②“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 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 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 小步舞。” ③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 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 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②句体现了舞蹈师对小步舞 以及过去那个时代的深厚感 情和留恋。夫妻二人“像孩子 似的”尽情地跳小步舞,然后 相拥而泣,这正是长期积压在 内心的痛苦的一种宣泄。 ①③通过“我”的感受从侧 面来表现他们的状态。 选项正确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 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 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 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 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 史感。 ①我亲眼目睹过战争……有 那么两三件事……我就跟您 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②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 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 ③“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 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 留下的只有这个了。” ④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 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 ①④是从“我”的角度表现 社会的沧桑巨变,舞蹈师的故 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背景中。 ②代表着舞蹈师的往昔,③表 现了舞蹈师对过往的怀念与 留恋,结合第④句来理解,可 以看出时代的巨变对人们的 影响之大,舞蹈师和他那个时 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选项正确 【答案】 B 【易错警示】 1.不比对原文,仅凭印象判断。解答选择题时不是仔细分析选项特征,而是只凭借阅读 的直观印象做出判断,如上面【典题试做】 的 D 项,有些考生没有深入阅读文本,仅凭初读 的印象就觉得“大时代”“历史感”不正确。 2.理解粗疏,抓不住关键点。解答选择题,一定要将每个选项所表述的“内容”和“艺 术特色”两方面的关键词找出来,并与原文细加比对。如【典题试做】 的 A 项,要将有关“手 杖”等情节内容及“照应”等艺术手法都标画下来,再对照原文才能准确判定其正误。 3.处处生疑,缺乏整体理解和分析。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其“不正 确”之处往往只是一两处,并非处处是错。所以,考生答题时要细心分析辨别,有依有据地 做出判断。如【典题试做】的 B 项,根本错误就在于因果关系不成立。 〔对点训练 1〕 (2020·广西来宾市 5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光荣(节选) 孙 犁 天晴得很好,这又是个热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换了新衣裳,先围到台下来,台上高挂 全区人民的贺匾:“特等功臣。” 区长讲完了原生立功的经过,他号召全区青壮年向原生学习,踊跃参军,为人民立功。 接着就是原生讲话。他说话很慢,很安静,台下的人们说:老脾气没变呀,还是这么不紧不 慢的,怎么就能活捉一个旅长呀!原生说:自己立下一点功;台下就说:好家伙,活捉一个 旅长他说是一点功。原生又说:这不是自己的功劳,这是全体人民的功劳;台下又说:你看 人家这个说话。 区长说:“老乡们,安静一点吧,回头还有自由讲话哩,现在先不要乱讲吧。”人们说: 这是大喜事呀,怎么能安静呢! 到了自由讲话的时候,台下妇女群里喊了一声:“欢迎秀梅讲话。”全场的人都嚷赞成, 全场的人拿眼找她。秀梅今天穿一件短袖的红白条小褂,头上也包一块新毛巾,她正愣着眼 望着台上,听得一喊,才转过脸东瞧瞧,西看看,两只大眼睛,转来转去好像不够使,脸飞 红了。她到台上讲了这段话: “原生立了大功,这是咱们全村的光荣。原生十五岁就出马打仗,那么一个小人,背着 那么一支大枪。他今年二十五岁了,打了十年仗,还要去打,打到革命胜利。有人觉着这仗 打的没头没边,这是因为他没把这打仗看成是自家的事。有的人,说光荣不能当饭吃。不明 白,要是没有光荣,谁也不要光荣,也就没有了饭吃;有的人,却把光荣看得比性命还要紧, 我们这才有了饭吃。我们求什么,就有什么。我们这等着原生,原生就回来了。战士们要的 是胜利,原生说很快就能打败蒋介石,蒋介石很快就要没命了,再有一年半载就死了。我们 全村的战士,都会在前方立大功的,他们也都像原生一样,会带着光荣的奖章回来的。那时 候,我们要开一个更大更大的庆功会。我的话完了。” 台下面大声的鼓掌,大声的欢笑。接着就是游行大庆祝。 最前边是四杆喜炮,那是全区有名的四个喜炮手;两面红绸大旗:一面写“为功臣贺功”, 一面写“向英雄致敬”。后面是大锣大鼓,中间是英雄匾,原生骑在枣红马上,马笼头、马 颈上挂满了花朵。原生的爹娘,全穿着新衣服坐在双套大骡车上,后面是小学生的队伍和群 众的队伍。 大锣大鼓敲出村来,雨后的田野,蒸晒出腾腾的热气,好像是叫大锣大鼓的声音震动出 来的。到一村,锣鼓相接,男男女女挤得风雨不透,热汗齐流。敲鼓手疯狂地抡着大棒,抬 匾的柱脚似的挺直腰板,原生的爹娘安安稳稳坐在车上,街上的老头老婆们指指画画,一齐 连声说:“修下这样好儿子,多光荣呀!” 那些青年妇女们一个扯着一个的衣后襟,好像怕失了联络似的,紧跟着原生观看。原生 骑在马上,有些害羞,老想下来,摄影的记者赶紧把他捉住了。秀梅满脸流汗跟在队伍里, 扬着手喊口号。她眉开眼笑,好像是一个宣传员。她好像在大秋过后,叫人家看她那辛勤的 收成;又好像是一个撒种子的人,把一种思想,一种要求,撒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她见到相 熟的姐妹,就拉着手急急忙忙告诉说:“这是我们村里的原生,十五上就当兵去了,今年二 十五岁,在战场上立了大功,胸前挂的那金牌子是毛主席奖的哩。” 说完就又跟着队伍跑走了。这个农民的孩子原生,一进村庄,就好把那放光的奖章,轻 轻掩进上衣口袋里去。秀梅就一定要他拉出来。 队伍在平原的田野和村庄通过,带着无比响亮的声音,无比鲜亮的色彩。太阳在天上, 花在枝头,声音从有名的大鼓手那里敲打,这是一种震动人心的号召:光荣!光荣! 在原生的心里,秀梅的影子,突然站立在他的面前,是这样可爱和应该感谢。他忽然想 起秀梅在河滩芦苇丛中命令他去卡枪的那个黄昏的景象。当原生背着那支枪转战南北,在那 银河横空的夜晚站哨,或是赤日炎炎的风尘行军当中,他曾经把手扶在枪上,想起过这个景 象。那时候,在战士的心里,这个影子就好比一个流星,一只飞鸟横过队伍,很快就消失了。 现在这个影子突然在原生的心里鲜明起来,扩张起来,顽强粘住,不能放下了。 一九四八年七月十日饶阳东张岗(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一段写“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换了新衣裳”,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乡亲们对原生 立功都发自内心地为他高兴,因此赶来为他祝贺。 B.原生讲话时,台下的人们不懂得尊重,经常插话,打断原生的讲话。作者含蓄地批评 当时农民缺乏基本的文明素养,需要加强教育。 C.文中多处运用视觉和听觉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队伍走过田野和村庄时壮观、热闹 的情景,渲染了喜悦的气氛,富有感染力。 D.结尾交代“一九四八年七月十日饶阳东张岗”,是交代作者创作的时间和地点,同时 也介绍了原生立功的时代背景。 【解析】 B 项,“台下的人们不懂得尊重”“作者含蓄地批评当时农民缺乏基本的文明 素养,需要加强教育”说法有误。原生讲话时,台下人插话不是不尊重原生,是敬佩、称赞 原生,情不自禁地发表看法。作者这样写既可以突出原生的形象和影响,也可表现当时场面 的热烈。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