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梳理(另附课后习题解答)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梳理(另附课后习题解答)

ID:584153

大小:113.4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5 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梳理 词 语 1.萌 发 méng fā 2.次 第 cì dì 3.翩 然 piā n rán 4.孕 育 yùn yù 5.农 谚 nóng yàn 6.海 棠 hǎi táng 7.悬 殊 xuán shū 8.销 声 匿 迹 xiā o shē ng nì jì 9.周 而 复 始 zhō u ér fù shǐ 10. 花 香 鸟 语 huā xiā ng niǎo yǔ 11. 草 长 莺 飞 cǎo zhǎng yī ng fē i 词语释义 萌发:①种子或孢子发芽。②比喻事物发生。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悬殊:相差很远。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花香鸟语: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草长莺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竺可桢,他是现代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课文内容概括 现当代著名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 意义等,说明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应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鉴赏 1.课文第 1 段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它们的轻快敏捷;写秋 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作对比,令人仿佛 置身于肃杀的秋天。这些生动的词语或描述具体情态,或概括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之 感。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做铺垫。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 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者列举的 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乱?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不能打乱顺 序。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的,我国北方的同一地区,杏花二月开,桃花三月开, 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割麦种稻之时。同时也照应了后面一句“花香鸟语”。 3.“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961 年迟 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左右”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确切的 数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介绍 说明。 5.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 子呢? 因为一般人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都比内陆暖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说明与人们常识相 左的事实只举一个例子说服力不强,举两个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6.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的。 7.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 本文主要按照逻辑顺序进行介绍,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 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 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课文结构图 课后习题解答 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 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 1—3 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第 7—10 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 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 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 今的差异。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 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 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 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下 定义。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的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打比方。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 “活的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 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 的影响。) 4.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主次 关系如何。) 5.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 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 海,春天便来得迟了。(举列子。更具体、更真切了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因素 之一,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四、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 到 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 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 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第 1 段文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 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 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第 2 段文字中“根据”“长期 记录”“十年平均”“七种”“早九天”这些词语和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 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这个因素,从而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