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6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6

ID:577604

大小:1.03 MB

页数:32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先秦散文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百家争鸣 墨家 儒家 法家 道家 诸子十家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 “仁政” 孟子《孟子》 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 “法治” 墨:墨子《墨子》 “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 孔子 ,孟子。 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 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 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 消极出世。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 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思想 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孔子格言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欲速则不达。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四海之内皆兄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生可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朽木不可雕也。 文质彬彬。 尽善尽美。 季氏将伐颛臾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 体,凡__篇,为_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____”。 课前练习 春秋 语录 20 儒 四书 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在文中正确无误的一组是( ) B ( 1) 论 语( lun ) (2) 虎 兕 ( shi) (3) 出于 柙 ( xia ) (4) 社 稷 ( ji ) (5) 焉用彼 相 矣( xiang ) (6) 固而近于 费 ( bi) A.(1)(2)(3)(4) B.(1)(3)(4)(6) C.(1)(2)(4)(5) D.(2)(3)(5)(6) 课文第一、二段 问题 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 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 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 臾 。 ”    孔子曰:“求! 无乃尔是过 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 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 臣也。 何以伐为 ?”  季氏将 有事 于颛臾 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事”,第三段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 孔子的态度,理由 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先王以为东蒙 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不可伐 不必伐 不当伐 两个重点句式 无乃……与,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 尔是过, 宾语前置 ,过尔,责备你。 是,代词,复指宾语“尔” 何以……为 反问句式 何辞为?(《鸿门宴》) 课文第三、四段 针对孔子的批评 冉有是怎样辩解的, 孔子又怎样反驳。 课文第三、四段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孔子曰:“求!周任 有言曰:‘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矣?且尔言过矣,虎兕 出于柙 , 龟玉毁于椟 中,是谁之过与 ?” 陈力就列:陈,施展;力,才能; 就,居,充任;列,职位 冉求推卸责任说:“那都是长官的意思,我和子路都是不同意的, 可有什么办法呢? 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现在他说的意思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了。即使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起码也是,‘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钟也得撞响才是啊! back 见到主人有危险而不知尽忠, 眼睁睁地看着他往火坑里跳,往山崖下掉却袖手旁观,这难道是 正确的态度?何况,老虎兕牛出了笼子,龟甲美玉毁在了匣中, 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管理者的失职 危,不稳定; 颠,跌倒 持,扶持 扶,搀扶 课文第五、六段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 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 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 均 无贫, 和 无寡, 安 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 修文德 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 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 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而在 萧墙 之内也。 ”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品德高尚的人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谈“想要这么做”却一定要找出这种借口的做法。 夫:代词,那,句中位置。 今 夫 颛臾 :夫,放在句中,那,代词。 夫 如是 :夫,放在句首,发语词。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阅读、思考、讨论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 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 责 无乃尔是过与 先王以为东蒙 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驳 引用名言 设比喻 斥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 礼 晓之以 理 晓之以 德 归纳总结—— 思想内容方面 写作技巧方面 表现孔子的仁政思想; 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对话体; 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延伸巩固 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是 斯 是 陋室,唯吾德馨。 是 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世无孔子,谁能定 是 非之真。 无乃尔 是 过与 见 冉有、子路 见 于孔子 曹刿请 见 信而 见 疑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路转溪头忽 见 延伸巩固——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1) 臣请缚一人 过 王而行 (2) 过 犹不及 (3) 以其境 过 清,不可久居 (4) 是谁之 过 与 (5) 无乃尔是 过 与 (6) 故尝与 过 宋将军 (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3。翻译下列短文 再 见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