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兰亭集序》教案15

ID:577320

大小:58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参赛作品 苏教版必修 五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西校高 二 、三  部语文组李慧敏 ‎ 课  题 兰亭集序 课  型 ‎ 文言文新授课 课  时 第1、2、3、4课时 教  具 ‎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文言知识 能力点 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 教育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重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擅长诗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兰亭集序》可谓 “文质双绝”。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1、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断句:‎ ‎3、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存在的疑难问题(字词)。‎ ‎4、选三个学生读,随时正音,纠正错误,学生初步理解内容即学生谈本段讲了什么。‎ ‎5、学生再读课文,看图说话。(等于翻译课文)明确:‎ ‎6、读全文,提醒学生思考:‎ 提问:(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 ‎ ‎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 ‎ 第二课时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一、自由朗读第一部分。‎ ‎①提问: 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 ‎  明确: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 ‎ ‎  师生共同研习如下: ‎ ‎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 ‎  佳处:“会稽山阴”即浙江绍兴,兰亭在绍兴兰渚山,据说勾践曾经在那里种过兰花。 ‎ ‎  乐事:“修禊事也”。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但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提问: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明确:孟—仲—暮。) ‎ ‎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 ‎ ‎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解释词语并板书,重点落实研习“修竹”“清流”。 ‎ ‎  明确: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 归纳一下,可乐者几个?‎ ‎ ‎ 名士济济,聚首兰亭    一可乐也 ‎ ‎ 山环水绕,境界清幽    二可乐也 ‎ ‎ 饮酒赋诗,畅叙幽情    三可乐也此矣”。‎ 天朗气清,日暖风和    四可乐也 ‎ ‎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五可乐也 ‎ ‎ 良辰,美景,赏心,佳事,四美齐臻——信可乐也 ‎ ‎ 二、朗读第二部分: ‎ ‎    ①提问: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 ‎  明确:“痛”。那么是痛心、痛惜还是悲痛?先不忙回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②提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施展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 明确: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的:“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 三、齐读第三部分:‎ 前面两部分分别讲到了“乐”和“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转变呢? ‎ ‎  请一位学生朗诵,师生一起感受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 ‎  ①理清这部分思路。 ‎ ‎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 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抒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今”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课时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学生讨论:弄清本文抒情为什么先乐后悲?‎ ‎ ‎ ‎    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周围的环境、宴会的活动内容、当天天气等,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主要写宴集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2、专家的看法:‎ 这种先乐后悲的写法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两方面的原因。就其历史原因来说,这种描述聚会后转悲的作品并非始自《兰亭集序》。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途中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东汉《古诗十九首》之四云:“‎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写宴游之欢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可见历史上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奇了。就其现实原因说,这种写法符合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景本来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课时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例1  下面对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 B.于是与亮情好日密(省略句) C.死生亦大矣(宾语前置句) D.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 解析:C项应为判断句。 答案:C ‎★例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凭借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解析:C项中对“一”的理解错误。“一”为动词,应为“把……看作一样”。 答案:C?‎ ‎★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是一篇诗序。‎ ‎ ‎ 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着重表现宴会的奢华和与会人的快乐。‎ ‎ ‎ C.二、三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 ‎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清新自然,简洁雅致。‎ 答案:B.‎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7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 ‎★★例4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 B.其致一也 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解析:A项中的“其”是副词,可解释为“可要”。B、C、D三项中的“其”都是“代词”,可解释为“他们”或“他们的”。 答案:A ‎★★例5下列各项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解析:例句与A、C、D三项中的“之”都作助词“的”讲,B项中的“之”用作代词。 答案:B ‎★★例6下面各项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C.齐彭殇为妄作 D.悟言一室之内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通假字的掌握情况。A、B、C三项中均没有通假现象。D项中的“悟”通“晤”,面对面。答案:D ‎★★例7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 ‎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 ‎ ‎ ‎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 ‎ ‎ ‎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 ‎ ‎ ‎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 答案、D ‎ ‎ ‎。‎ 附:‎ 板书设计:   ‎ 乐——时、地、人、物、事 ‎ ‎↓ ‎ 痛——生命短暂、人生易老 ‎ 悲——亘古不变的规律      ‎ ‎ ‎ ‎ ‎ ‎ ‎ 教后记:‎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 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如果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所以,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对于文言知识这一板块的教学,采取了让学生在利用《丛书》结合注释自我口述课文的基础上,各组展示成果,同时提出译不通的地方,交予全班讨论解决,这一方案得到较好的落实。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无法做到的,老师首先引导,共同探讨解决,但绝不把结论直接告诉他们。以学生为主体,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