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
左传
》
《
左传
》
《
左传
》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体著作。比较全面地叙述了春秋时期各主要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所发生的事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国诸侯之间、各诸侯内部之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
《
左传
》
既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善于描写战争;文字优美,叙事鲜明。
《
春秋》
“
三
传
”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
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注  意  读  音
函(       ) 氾(       )   佚(       )  
缒 (         )    阙 (        ) 
朝(       )   
逢(         )(人名逢孙)
hán
f
á
n
yì
zhuì
qu
ē
zh
ā
o
páng
1、
夜
缒而出
2、
敢
以烦
执事
3、越国以
鄙远
4、
焉
用亡郑以陪邻
5、朝济而夕设版
焉
6、既
东封
郑 
7、夫晋,何厌
之
有
重点字词
8、
阙
秦以利晋 
9、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10、
行李
之往来 
11、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12、失其所与,不
知
13、吾
其
还也
重点字词 
1、晋
军
函陵,秦
军
范南。
2、因人之力而
敝
之。
3、且
贰
于楚也。
4、既东
封
郑。
5、
夜
缒而出。 
6、与郑人
盟
。
词类活用  
1.何厌之有? 
2.以其无理于晋。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文言句式
1.失其所与,不
知
。
2.秦伯
说
,与郑人盟。 
3.行李之往来,
共
其乏困。 
4
.
无能为也
已
。
5
.
何
厌
之有。 
6
.
焉用亡郑而
陪
邻。
通假字 
1、
行李
之往来。 
2、舍郑以为
东道主
。
古今异义
若
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余悲之,且曰:
若
毒之乎 
山有小口,彷佛
若
有光 
知      越国以鄙远,君
知
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
知
能      今老矣,无
能
为也。 
吾不
能
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一词多义
说       及郡下,诣太守,
说
如此 
故为之
说
,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秦伯
说
辞       不
辞
劳苦 
停数日,
辞
去
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一词多义 
鄙        顾不如蜀
鄙
之僧哉? 
越国以
鄙
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
鄙
,未能远谋 
之        辍耕
之
垄上 
子犯请击
之
是寡人
之
过也 
臣
之
壮也,犹不如人
一词多义
结  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三点理由
翻  译  句  子
1.
贰于楚也。
2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8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
.
以乱易整,不武。
10.吾其还也。
根据“夜缒而出”这一细节,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
有一位                                    的老者,
在一个                                    的晚上,
被放到                                    的城外,
走进了                                    的秦营,
这需要何等的                         !
年逾古稀、风烛残年
月黑风高、狂风怒号
重兵包围、危机四伏
戒备森严、剑拔弩张
勇气、胆识、气魄
自  主  思  考
1.
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2.
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3.
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
?
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4.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春秋时期形式简图
秦
晋
郑
楚
郑
秦
晋
函    陵
氾   南
秦     军
晋   军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并分析郑伯的形象。
郑伯的人物形象
善于纳谏
态度诚恳
勇于自责
善于言辞
1
、因为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2
、因为烛之武有爱国精神并且有办法劝说秦伯退兵。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3.
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
?
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晋侯不战的三点理由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
、失其所与,不知;
3
、以乱易整,不武。
人物形象小结
烛之武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郑伯
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秦伯
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晋文公
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合作探究(一)
如何看待佚之虎的人物形象(是伯乐还是狐狸)?
合作探究(二)
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性
二、
善于揣摩心理
一、善于分析利弊
三、
善于利用矛盾
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讲究语言艺术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合作探究(三)
烛之武为什么能够退“秦师”?
烛之武为什么能够退“秦师”?
1.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
2.
郑伯从谏如流,诚恳道歉。
3.
烛之武不计前嫌,能言善辩,抓住矛盾解决问题。
4.
秦穆公权衡利弊。
5.
晋文公清醒冷静,审时度势。